五脊六兽的来历
![]() 中国古建筑中的硬山顶、悬山顶和庑殿顶式建筑,都有五条脊,其上置放瓦质或陶质的兽形装饰,叫脊兽。镇脊神兽起吉祥、装饰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古建筑为木结构,以兽镇脊,避火消灾。于两坡瓦垅交汇点,以吞兽严密封固,防止雨水渗漏。常见的有四个小跑(小兽)类型按瓦的形式定,古建瓦分为琉璃瓦和黑活瓦(砖雕瓦)两种:琉璃瓦上的第一个是仙人,后面依次是龙、凤、狮子;黑活瓦从前往后依次是仙人、狮子、天马、海马。 仙人算人的一类,兽有三个,四条垂脊上都有,就是12个,但一般硬山顶建筑可以只有前面的两条垂脊有兽,后面的没有,所以就是六个兽。 这就是五脊六兽的来历。 ![]() 瑞兽与等级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 ![]() ![]() 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小仙人之后的神兽,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 以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中和殿是用七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 太和殿,用十个走兽。 ![]() 天安门城楼九个走兽 ![]() 太庙祧庙 9个3个和1个 ![]() 广济寺大雄殿7个走兽
![]() 地坛内建筑檐角5个角兽 ![]() 故宫内建筑3个走兽 ![]() 太庙燎炉1个走兽 ![]() 孔庙燎炉仅有骑凤仙人 《大清会典》上提到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小兽的递减是从后面的行什开始的。 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 瑞兽的意义和传说 ![]() 仙人骑凤 传说:齐国国君齐闵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会带来绝处逢生的好运。 ![]() 龙 天下动物的领袖 能在水里游,云中飞,陆上走。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唐宋视为祥瑞的象征。明清将之象征帝王,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这龙是皇权的象征。 ![]() 凤 百鸟之王,带来天下太平。 象征尊贵、有圣德之人。 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亦是皇后的代称。 ![]() 狮子 万兽之王 威武的护法神,代表勇猛、威严。 《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 天马 神马 象征日行千里,追风逐日。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 海马 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 狻猊(音酸泥) 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它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传说能食虎豹,有率从百兽之意。 ![]() 狎鱼(音侠鱼)是海中异兽 与下雨谐音,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 獬豸(音谢智)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 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 斗牛 传说中是一种虬(音求)龙 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音吃)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的吉祥物。 ![]() 行什(音航十) 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 只在太和殿出现,它是举世无双的第十只角兽,大家不知道给它起什么名字,看它排行第十,就叫它:行什。清代人说它是猴子,其实,它有翅膀,手拿金刚宝杵,会降魔。它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 (关怀,气魄,正直,勇 猛,吉祥,聪慧,灵敏,威武,高贵,尊贵,坚忍)它们身上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