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山来客【“一张纸学习法”…一不当心考上名校】

 家乡一品 2015-09-25
【“一张纸学习法”…一不当心考上名校】

其实我这个人特别懒,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想方设法偷懒讨巧,想花费最小的力气,获得最大的回报。用一句流行话说,就是“小投入,大回报,高风险,高回报”。这个懒人懒办法的习气,是在高中时开始表现出来的。


中学高三,在老师启发下,我已经习惯于将各门功课进行总结,将“三基”,就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公式总结起来。中学薄薄的几本教科书能有多少内容啊?每门课程总结起来也就是一点点。结果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考试,100分都是一串串地跟着我走。


后来,到高考前一个多月,学校放假,让学生自己在家复习,我很快地将平时总结好的再提炼一次。但是这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每门课程的要点,必须压缩到一张32开纸上,而且不能翻面。我把这种学习法,叫做“一张纸学习法”。由于平时做好了积累,所以这项工程很快就完成了,我只要过几天将几张纸上的内容再过目稍加熟悉就行。但是政治课没有办法,只好到考前的10天开始硬背,背早了要忘。语文全凭平时积累,是没法临时抱佛脚的。


那时候太多的时间没事儿干实在是无聊,就只好借来大部头小说整天抱着看。还记得很清楚,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四大部《静静的顿河》就是那时候看的。老爸老妈看我整天看小说,不务正业,就数落:“看你还想考大学吗!”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时候就知道中医这么有用,能拜个师傅开始学中医,那该有多好!


而年级尖子生们都抱着大部头习题集整天泡题海,那时候崇拜苏联,习题集都是什么“斯基”的,一本习题集足足有一寸厚,还向我炫耀,嘴头整天挂着“清华北大,北大清华”。我看着觉得心里直发怵,可没这勇气,知难而退吧!当时自我打分,我应当是排在年级第一梯队的下层,能够考上个草根大学也就不错了。什么名牌重点的,想都不敢想。


后来就参加高考,再后来高考发榜,重点大学先发榜,结果一不当心,考上某名牌大学,从西北边陲城市一下子飞到了北京,真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觉!过了很长很长时间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高考项目:数理化外文,加语文政治,总共六门。每门课满分是100分,总共是600分。我的成绩,数理化外文四门,都是满分100,语文政治两门共155分,以总分555遥遥领先,名列考区榜首。而考区第二名,还不到500分。可那些泡在题海里的尖子生,后来都不知到哪儿去了。
懒人懒办法,偷懒讨巧的“一张纸学习法”初战告捷!

但这仅仅是个案,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走出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后来我在某高校任教,教理论力学,著名的难教难学,被称为是老虎课。我故伎重演,在每一章完成之后,就顺手进行总结,把这一章的理论公式概念系统化,用表格箭头表示出其中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样压缩在一张纸上。到期末,将各章的“一张纸”再进行压缩,再次压缩到一张纸上,且不能翻面。

这不能翻面很是重要,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在同一面,一目了然,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一翻面,思维就会中断而不连续,这很是影响理解记忆。我同样没有让学生多做一个题目,搞题海战术。期末参加全省会考,我教的两个班名居榜首。
这次考验是在群体试验田中进行的,而且有明确的对比值,说明了“一张纸学习法”具有普遍意义。
这种现象还反复出现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

例如汉字,在计算机字库的小字符集中,共有4763个汉字及各种符号,大概其中有1千多个排在后面的,就连我都很难认识了。而常用的最多就是1千个左右,最最常用的可能就是3-4百个,也就只占到了总数的10%。还有前面讲过的计算机DOS命令集,也有10%规律。

认识这个规律很重要。因为现代社会高度紧张,大家都没有很多空余时间。而业余习医者一般年龄偏大,如果需要背诵的内容太多,就很难坚持学下来,难以致用,就被堵在了《伤寒论》殿堂的门外。然而,年长者在理解力方面却占有优势,那就尽量发挥优势,避免弱势,这就容易获得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