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伟大的谋臣策士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姜太公是众望所归的谋圣,他的智谋和才识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崇拜和敬仰,太公之后,中国的谋臣策士风起云涌,灿若星辰,他们沿着太公开辟谋略之路继续前行,用他们过人的聪明和才干辅佐明君,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崭新时代,其丰功伟绩为世人传颂。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 ?~前645),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早年家贫,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入齐,辅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他也被后世誉为“春秋第一相”。管仲注重经济,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的“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理论,被历代开明政治家奉为圭臬。齐桓公命其主持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由此齐国力大振。对外,管仲主张“尊王攘夷”,联合北邻抵抗山戎南侵,获得巨大成功。管仲之辉煌业绩为世人高度赞颂,孔子曾云:“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勇而有谋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公元前522年,因其父伍奢被杀,由楚入吴,助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王僚,夺取大位,被召行人,参与国事。他辅助阖闾,整饬内政,加强武备,举贤纳士,国力日盛,此后,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屡获胜利。公元前519年,豫章(在今安徽境内)之战大败楚军,攻入居巢。公元前516年,偕孙武与吴王定破楚之策,一举攻破楚国郢都。之后,吴国又相继战败越国与齐国,成为一方霸主。伍子胥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伍子胥对吴忠心耿耿,阖闾逝后,他力劝吴王夫差与越讲和,并谏劝弃齐而伐越,不为采纳,被迫自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伍子胥》十篇、图一卷,已佚。 ○伟大军事家孙武 孙武(约前535~?),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大军事家。逢齐内乱,出走吴国,为伍子胥荐,进呈吴王阖闾兵法13篇,受到重视。阖闾欲试其用兵,将宫中娇弱美女授其演练,孙武通过斩违命后妃等严厉军规,将之训练成为纪律严明、具有一定战斗能力的女兵,从而获得吴王信任,取得吴国将军大印,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兴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而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并最终大败楚国。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指挥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之前的作战经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兵书,受到历代兵家和学者的推崇。毛泽东就曾评价其:“不简单,用兵不教条。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哪有一成不变之理!” ○足智多谋之范蠡。 范蠡(前517~前448), 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后期越国名臣,著名谋略家。他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被越王勾践任为大夫,后随越王入吴国做人质两年,“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苦心戮力,卒于灭吴,成就一番霸业。此后,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改称鸱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史书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军令如山田穰苴。 田穰苴,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因曾官至大司马,后人又称其为司马穰苴。穰苴文武兼备,为景公任为将军,治军谨严,执法如山。他曾向景公要求:“臣素卑贱……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齐景公便派宠臣庄贾做监军。穰苴与之约:“旦(明)日日中会于军门。”庄贾迟到,穰苴以军法斩之。景公派使者持节,飞车入军中营救,穰苴非但不惧,还扣住使者,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又问执法官:“驰三军法何?”答道:“当斩!”穰苴说:“君之使不可杀之”,下令斩杀使者随从,传示三军,官兵无不敬畏。田穰苴对违犯军纪的人毫不姑息,对冲锋陷阵的官兵却爱护备至,他还经常把自己的财物分给士兵,因此他的军队出发,“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士气高昂。“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100多年后,田齐威王“大仿穰苴之兵”。司马迁赞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 ○第一流名将吴起。 吴起(﹖~前381),战国初卫国人,自幼勤奋好学,精通韬略。初为鲁国将军,公元前412年,齐军大举进攻鲁国,吴起避其锋芒,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麻痹敌人,趁其不备,率精锐之师,一举击溃齐军。以后,吴起去魏。公元前409、408年,两度率师讨秦,一连攻下五座城池,随后又乘胜扫灭中山国。在以后的23年里,吴起“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使魏国的势力得到发展。先后“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在楚国担任令尹期间,吴起亦十分重视军队建设,取得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辉煌战绩。吴起著有兵法48篇,总结和研究了当时的战争理论和经验,丰富了古代军事理论宝库。近代,梁启超对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进行了评价,并说:“吴起为我国第一流名将。所著与司马穰苴、孙武书,同为兵家祖。” ○身残志更坚孙膑。 孙膑,齐国人,战国中期著名军事家,真实名不详,因曾受膑刑,故称。据载,青年时膑与庞涓同师从鬼谷子习兵法。涓为魏惠王所用,嫉膑之才能胜己,设计陷害,使其残废。膑处危境,佯狂自晦,潜归齐,任军师。公元前354年,涓率军伐赵,齐以田忌为将援赵。膑令轻兵乘虚直驱魏都大梁,另以主力伏于魏军归途。涓见大兵压境,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遇齐伏击,全军覆灭。12年后,魏伐韩,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出兵救韩。膑仍依前计,率兵直逼大梁,魏国汲取前车之鉴,撤韩国之兵,准备与齐决战。膑果断引兵东撤,途中渐次减灶,造成军士大量伤亡假象,诱敌深入。涓上当,率轻骑精锐兼程穷追,至马陵又遇齐军伏击,涓智穷力竭,愤愧自杀。之后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写成千古之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旷世之名将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名将,贤而好兵,后入燕,为亚卿。乐毅辅助燕昭王改革,主张:“察能而授官”,“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经过28年努力,燕国殷富,伺机攻打齐国。在乐毅的建议下,燕国联合乐赵、秦、韩、魏四国,于公元前284年,共同伐齐,大破齐军。随后乐毅又率燕军乘胜深入,先后攻下齐都临淄等七十余城。乐毅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他意识到人心向背对于战争的重要作用,在伐齐之余,还积极收拢人心:整饬军队,严明纪律,禁止兵士掳掠;尊重当地习俗,废除暴政,减轻百姓负担;用官爵、封地宠络当地有影啊的人;亲自到齐桓公、管仲庙祭祀,博取民众好感。这一些都为军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国时诸葛亮曾以乐毅自许,希望能向他那样辅佐明主,建功立业。 ○纵横捭阖之苏秦。 苏秦,生卒年不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苏秦在第一次游说后不被重用,后得周书发奋研读,以至于“头悬梁,锥刺股”,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说服六国合纵抵御强秦,并出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此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他入燕复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因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31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其中有11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它们是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诡谲多谋之张仪。 张仪(?~前310),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著名纵横家。魏惠王时入秦为客卿,后为秦国第一任相国。张仪所处时代正是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之际时代。他结合秦国耕战结合的特点,“外连衡而斗诸侯”,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游说诸侯,“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使秦国国威大张,为以后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见他在当时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有关的材料。已佚。在传世的战国铜兵器中,有一铜戈之上刻有“十三年相邦仪之造”和“咸阳工师”之类的铭文,当是秦惠王十三年张仪任相国时所作。 ○继往开来之范雎。 范雎(?~前255),又作范且,字叔,魏国人。范雎善辩,欲求仕魏王,家贫无资,遂事魏中大夫须贾。从须贾使齐,被诬以通齐卖魏,归国后几为魏相笞死,后易名张禄,潜随秦使王稽入秦。随后他上书秦昭王,抨击穰侯魏冉越韩、魏而攻齐之弊端,提出远交近攻之策略,受到昭王重用被擢为客卿。他又说昭王,指出太后擅权、“四贵”用事,恐致“卒无秦王”之危,最终宣太后被废,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遭逐,范雎被拜为相。长平之战,范雎用反间计,使赵以赵括代廉颇为将,秦将白起因而大破赵军。秦围邯郸之役,范雎举荐为将的郑安平兵败降赵,随后他举荐的河东守王稽也因私通诸侯被诛,范雎内惭,举蔡泽自代,辞归乡里。范雎相秦十余年,对秦之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推动作用,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给予高度评价:“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战无不胜之白起。 白起(?-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秦国名将。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初为左庶长,领兵攻打韩之新城。后迁左更,出兵攻韩、魏,运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之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24万级,俘大将公孙喜,攻陷城池5座,因功升国尉,再升大良造。此后30余载,屡战获胜,攻城70余,歼敌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白起针对赵军统帅赵括骄躁轻敌、缺乏实战经验等弱点,采取分割包围,恃其饥疲交迫,一举歼灭的策略,大胜对手,史传其坑杀降卒40万。后因触怒昭王,贬为士伍,旋被迫自杀。白起戎马一生,勇谋兼备,长于野战进攻,史学家司马迁称其“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但后世在盛赞其巧妙用兵之余,也多对其杀戮无度之讥评。 ○功绩卓著之李斯。 ○空留余恨之范增。 范增(前277~前204),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人,秦末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他曾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怀王,以此号召天下。项梁亡后,他追随项羽,后来官封历阳侯,项羽尊其为“亚父”。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中,范增力劝其趁机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终未被采纳。在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范增力主暗杀刘邦,无奈项羽犹豫,刘邦最终逃脱。其后,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项羽胜利在望之际,误中刘邦谋臣陈平的反间计,弃范增不用,范增大失所望,叹道:“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饵”,未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而一命呜呼,“空余孤冢在湖濡"。没有了范增,项羽很快兵败自杀。刘邦在总结项羽失败教训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汉兴第一臣萧何。 萧何(?~前193),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初年大臣。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刘邦入咸阳后,诸将皆抢金银财宝,独萧何忙于接收秦之律令、图书,使刘邦得以掌握全国户口、山川险要和民生疾苦。刘邦受封汉王,萧何为相,力主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贤纳士,并荐韩信为将。楚汉战争时,何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屡败,失军亡众,萧何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前线兵员粮饷之供应,促使战局发生根本性转变。汉朝建立后,以何功最大,封侯。之后萧何受命采摭秦法,重定《九章律》,公元前196年,协助吕后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王,被拜相国。高祖亡后,何又勤恳辅佐惠帝,临终时,以曹参继己任。萧何一生,对汉室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迁评价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运筹帷幄之张良。 张良(?~前186),字子房,传为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西汉初年著名谋略家。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成为刘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制定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项羽入关后,刘、项关系紧张,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之叔父,使其顺利脱身。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一战中遭到惨败,张良建议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起兵反楚,从而奠定了日后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基础。刘邦即帝位后,张良劝说其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不满情绪,并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刘邦封功臣,因张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封其为三万户侯,张良辞却,最终受封留侯,卒后谥文成侯。 ○功盖天下之韩信。 韩信(?~前196),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开国名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奔项梁、项羽叔侄,为其所轻,愤而奔汉,受萧何举荐,拜为大将。汉高祖元年(前206),率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关中。二年,引兵出函谷关,逼使韩王、殷王归降,随之伐魏,上下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他采取侧翼攻击之法,避敌锐气,专行侧击,中军推进,形成合游渡河奇袭魏军,俘获敌首。三年,收复代郡,其后领军东下,背水一战,拔帜易帜,以一万众破赵二十万大军,斩杀敌帅,生擒赵王,接着又用上兵伐谋之策降服燕。四年,重兵急袭,破齐都临淄,然后借助淮水,分割楚军,将齐、楚各个击灭,取得淮水大捷。五年,楚汉垓围。入夜,四面楚歌,击垮敌军斗志,一举将其歼灭,为汉赢得楚汉战争得最终胜利。此后又与张良整理先秦以来兵书,得182家,为我国军事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十一年,终因勇略震主、功盖天下为吕后诱杀,天下为之扼腕。 ○神机妙算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问以天下大计,亮以《隆中对》答,刘备豁然开朗。此后诸葛亮出山为其军师,联孙抗曹,赤壁大败曹军,夺荆州。十六年,取益州,继又败曹军,得汉中,形成天下三足鼎立之势。二十六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武乡候,领益州牧。他赏罚严明,事必躬亲,联盟东吴,改善与西南各族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出驻汉中,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后积劳成疾,卒于军中。诸葛亮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发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运输;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他的娴熟韬略、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更为后世推崇,陈寿评价其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威振四方之李靖。 李靖(571~649),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隋末任马邑郡丞,后归唐,参与平定中原割据势力,南伐萧铣,东讨辅公祏,功勋显赫。贞观三年(629),奉命统兵10万,北击突厥。次年亲率三千精骑,夜袭颉利可汉之牙帐所在地定襄,随之又率一万精兵突袭阴山,俘或敌军一千余帐,突厥兵退往铁山,李靖穷追猛打,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北境从此肃清。八年,李靖请缨西征土谷浑。次年,积石山大败敌军,土谷浑可汗伏允被杀。李靖作战有勇有谋,史家称赞其“临机果,料敌明”。十一年,受封卫国公。二十三年病逝,太宗特命其墓陪葬昭陵,其冢修成铁山、积石山形状,以表彰他击灭东突厥,征服土谷浑的辉煌战功,谥号景武,其画像悬挂于凌烟阁。李靖著有《李卫公问对》3卷、《李卫公兵法》等,前者在宋神宗时被列入《武经七书》,为中国传统军事经典之一。 ○胜于长城之李勣。 李勣(594~669) ,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赐姓李,后避太宗讳,单名勣,祖籍离狐(今属山东)。隋末参加农民起义,后归唐。唐武德四年(621),随李世民迫降王世充,击灭窦建德。贞观三年(629),与李靖灭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及五万余众。镇守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四夷宾服,号为称职。十五年,征为兵部尚书,封英国公。逢漠北薛延陀攻东突厥,受命反击,大获全胜。十八年,太宗征高丽。李勣采用疑兵之计,长驱直入敌军腹地,前后一年,会同各路兵马,攻占高丽10城。不久薛延驼部叛乱,李勣讨乱,仅率6000骑兵在乌德建山大破叛军。乾封元年(666),高丽内乱,李勣再次披挂出征,攻占平壤,灭掉高丽。回京后,加封太子太师。李勣逝后,陪葬昭陵,冢起三山,象征他曾经纵横驰骋过的阴山、铁山和乌德建山。李勣戎马一生,历事三朝,深得朝廷倚重,被誉之为唐之长城。 ○满腹经纶之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学识博恰,满腹经纶,其学问涉及程朱理学、诸子百家、天文、兵法等诸多领域,为人刚毅,慷慨任事,注重大节,朱元璋闻其名,礼聘而至。刘基上书“时务十八策”,倍受优礼。此后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及北伐中原等军国大计,所谓“赞画帷幄之奇谋,恢复中原之大计,往往属之刘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剖符乱孔明之喻。推其登基之功,基实为多。”明朝建立后,刘基清理狱囚,制定律令,详定历法,参与制定天子及文武官的朝服公服,完善科举制度,奏立军卫法,建议减轻民众负担等立法创制之大事,“以儒者有用之学,辅翊治平”,屡劝朱元璋修德省刑,为政颇有知人之明。晚年隐形韬迹,饮酒弈棋,口不言功,被后世誉为“明朝开国文臣第一”。蔡元培赞其:“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庙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