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易经》
我曾归纳自己学习《易经》的心得,可以约为三点:第一,不学一定不会;第二,学了不一定会;第三,学会终身受用。
第一,不学一定不会。 《易经》与别的学问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符号与术语。如果不先通过这一关,就永远只能在门外徘徊。那么,这一关很难闯过去吗?未必。只要先花一个星期去认识这些符号与术语,并且用心记住朱熹所写的《卦名次序歌》,就是将六十四卦依序熟读成诵。其文如后:
第二,学了不一定会。 这是因为学习《易经》的两大重点是:明白义理,以及使用象数来占卦。在明白义理方面,就是要厘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与爻辞在说些什么。这等于是:先写下标准答案,再请你去找充分的理由。至今为止,可能还没有人可以完全说清楚这些卦爻辞。能够懂得八成以上的就算高手了。在解说时,所根据的象征与原则不能太多,否则全书将失去统合性与连贯性。
另外,即使学会了用五十根筹策占卦的方法,事实上半小时就可以学会,但是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解卦”。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普遍认可的解卦方法。我们介绍朱熹在《易学启蒙》所说的解法,是因为较多人使用,并且准确度较高。在解卦时,有些状况需要你抛开卦爻辞,直接由卦象的组合来领悟。这是因为伏羲画卦时,尚未发明文字,我们又怎能完全受限于卦爻辞呢?如此一来,不是“学了不一定会”吗?既然如此麻烦而又缺乏保证,那为何还要学习《易经》呢?理由在于下一点。 第三,学会终身受用。 学会了《易经》的义理,就懂得如何做人处世。譬如,要居安思危,谦虚自处,损己利人,持盈保泰,等等。可以得到莫大的帮助。《系辞传》指出,占卦的启示对人而言,是“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意思是:当一个人年纪大些时(如四五十岁以上),已经没有老师与保护者了,这时占卦就会像父母一样,为他提供既善意又重要的启示。父母年纪大了之后,未必可以告诉我们遇事如何抉择,但他们的善意与爱心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占卦既有这样的心意,同时还有无比的智慧,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心灵父母。我们敞开心扉,让这样的父母为我们指点迷津吧!
于是,在义理方面,我们明白人生最重要的自我修炼是:德行、能力、智慧。这三项修炼与时俱进,则将体认“天道无吉凶”,每一卦每一爻都是善意的提醒,就看我们如何反求诸己了。“日日是好日”,其实十分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