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目中始终对古城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她像一个神秘而又深邃的符号常常蛰伏在心灵的一隅。 古城的存在就像一种留守,历经岁月的洗濯和尘世的熏染默默地坚持,在世袭的承接中延续着守望的姿态。因此,也让人多了一些追随和想象。 印象中的古城应当是宁静的,走近她就像是走进一座梦乡或驿站,起伏的思绪会在她的熨帖下变得缱绻和安然。 体验过周庄梦里水乡的情怀和韵致,也曾经穿行在夜色阑珊的平遥古城,至今对丽江似乎还有一个不期的约定。或许如此,古城的情结在心中便愈加清晰了。 于是,在神清气爽的秋日,我走进了重建复原中的台儿庄古城。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台儿庄古城是模糊甚至陌生的。但是,台儿庄却因大运河清晰、明朗而深刻。 大运河的开凿是一个奇迹,但是因此而衍生的那么多风情万种、柔婉曲折的故事和传说可能连她的建设者都是史料未及的。 大运河纵贯南北,也许是对台儿庄这片土地独有的眷恋,明朝万历年间,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忽然通过微山湖往东转了个弯。我宁可相信这是一种神秘诱惑的使然而绝不是探寻的迷失,因为这惊鸿的一瞥,台儿庄就在大运河1700多公里的绵延和千年流淌的韵致中闪亮起来。 关于台儿庄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台儿庄”的名字始见于《明史》和明代碑文。《明史·河渠志》称“台庄”,明正德年间所立之泰山庙碑文中称“台家庄集”, 崇祯十二年(1639年)立于黄林庄前之河防碑中始用今名“台儿庄”。至于“台儿庄”名称的由来,一说因姓氏而得,由于最早的居住着为邰、花两大家族,即称为“邰花庄”,渐演变为“台家庄”、“台庄”。另说因台儿庄周边水道纵横,地势低洼,为防水患,百姓筑台而居,也就有了台庄、台儿庄的说法。 历史的纷纭掩盖不了台儿庄往日的繁华。据清《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当时即呈现出了“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华胜景。 而真正让台儿庄声名远扬的却是一场让她香消玉殒的战争。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10平方公里的台儿庄古城内外与侵华日本精锐师团浴血奋战16天,以三万血肉之躯歼敌一万余众,取得了中国抗日正面战场上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英雄台儿庄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也因此铸就了一座华夏民族巍峨的精神丰碑。 “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诗人的伤感抚平不了战争的创伤,台儿庄往日的繁华也在战火的硝烟中沉寂了。 往往,创伤会让人刻骨铭心,创伤也孕育着重生的希望。终于有一天,古城在创伤的梦靥中苏醒了。 有一天,丹麦旅游专家彼得森寻梦的脚步来到了台儿庄,在古朴静谧的台儿庄运河前他伫立良久,寻觅的目光在这里定格了。像久别后的邂逅,他带着发现的激动和欣喜说: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发现需要一双慧眼,这双慧眼应该穿透千年。枣庄年轻的市长是有眼光的,他从历史的光影中清晰而准确地捕捉到了台儿庄这座小城匍匐的脉动,拂去时光的尘埃,那座沉睡了多年,富含底蕴和灵气的古城就在他独特的视觉中鲜活起来了。 走进台儿庄古城。忽然间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一幅清明上河图,十里画廊卷不住”的隽永画卷徐徐展开,让你心向往之,流连忘返。漫步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中,小桥流水依旧,满目粉壁黛瓦,汩汩细流飞珠溅玉,丝丝古香穿透心脾,禁不止深深呼吸、品味,让感觉尽情地触摸一下千年古城温润的气息,饱览一次古城一觉千年后的惺忪和缱绻甚至她回眸一笑的千年风情。 江北水乡江南风,这就是梦中的古城吗?行走间不禁有了些迷失,是周庄、乌镇?是宏村、平遥?还是让心灵歇息、几回回入梦的丽江?都有,但又都不是。她就是、也只能是活色生香的运河古城台儿庄。 台儿庄是博大的,台儿庄又是深邃的。她融南汇北,东西合璧,因大运河而特有的移民文化使她富含了文化和精神的特征。往日的喧嚣和繁华,包容和接纳使她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一座庞大、蔚为壮观的建筑博物馆。当年繁华的水旱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也因此造就了古城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因此她也兼具了南方水乡的精巧雅致和北方古城的大气恢弘。 徜徉在秋日润湿的石板街巷中,如同翻卷着散发着古韵幽香的日历,一张张、一片片细细审视、品味,年代久远、风格各异、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久和客栈、扶风堂、天水堂、谢裕大茶行、文汇酒楼等等就一一在历史的烟云中复活了,如同万家大院里那颗古老的银杏树,扶摇过古风的雅韵,见证着今天的记忆,让人不禁感叹世事轮回,生发出许多“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怅惘。 与其它古城不同,台儿庄古城在曲水回廊间汇聚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世界五大主要宗教及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妈祖庙等中国民间信仰的七十二庙宇,这千里运河沿线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无不表现了她的接纳和包容,让南来北往的众生在这里都能寻觅到灵魂歇息的驿站,感受价值的归宿和认同。 江南的水乡是舞动着水韵的精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总让人对水乡古镇、吴侬软语有着诗意的怀想。让人不能想到的是宛如北方汉子的江北水乡台儿庄也曾有水一样的百转柔肠。台儿庄历史上就是一座水城,城中水网密布、汪渠相连,分布着18个大小不一的汪塘,明沟暗渠把这些汪塘串联在一起与运河连接起来。由于地势低洼,是洪水走廊,老百姓筑台而屋,随汪而居,台儿庄古城也由此成为中国唯一拥有7公里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桨橹逡巡,遍游全城的“东方威尼斯”水城,展现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水韵胜景。 漫步古城,北方江南婉约的韵致已幻化成深秋飘飞的思绪。亭台水榭、廊桥深巷,古韵悠悠的台儿庄却有了另一番景致。不知一泓碧水柔婉了何等北方粗犷的情怀,谁知小巷深处缠绵了多少风花雪月的故事。相信每一盏红灯笼都照亮过晋商风尘仆仆的行程,每一块招牌后都隐藏着一个百转回肠的故事,每一处飞檐都凝聚了儿女情长的瞭望,每一座庙宇都萦绕着心灵回归的宁静,每一方茶桌都洋溢着南言北语谈笑风生的豪情,每一个客栈都栖息着异乡客温柔的梦乡。此时,古城是多情的,弥漫着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情;此时,古城是壮阔的,上演着浴火重生的传奇;此时,古城是伟岸的,支撑起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华灯初上的时刻,古城慢慢在嘈杂中宁静下来,少了些拉魂腔(柳琴戏)的凄切缠绵,少了些运河大鼓的铿锵沧桑,甚至少了些鲁南皮影戏的古朴和瑰丽。运河在轻柔的薄雾中铺满了流彩和霓虹,一样纷至沓来的脚步击碎了碧波荡漾中的桨声灯影,现代的喧嚣似乎在光影中重温着古城曾逝去的繁华。水街深巷里传出阵阵流行的歌谣,咖啡屋里氤氲着爱情浪漫的气息,升腾的茗香消弭着奔波的劳顿,也许,兰陵的酒香里会重逢往日的故知。此时的古城是浪漫的、多情的、时尚的,也许你又会想象在古城的雨巷中邂逅那个撑着油纸伞,结着紫丁香一样的愁怨,或者在阁楼上的丝竹声中轻推木窗,凝眸张望,心事若水的姑娘。 远处,五彩霓虹点缀的廊桥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凌驾运河两岸,桥下乌篷船的桨橹声已渐渐随夜色走远。伫立在临河的古码头驳岸前,纤夫们低沉有力的船号子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带着台儿庄不屈的性格和壮阔的情怀沿着大运河一路向前、向前! 今天,台儿庄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古城也将成为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世界上第四个重建的古城。望着船型街和天后宫那若隐若现的轮廓,台儿庄古城已轻展开她华美盖头的一角,待到她一展笑颜的一刻,台儿庄就一定给世界一个惊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