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砚之 澄泥砚
中国四大名砚:广东端州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砚和山西、河南等地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澄泥砚以制作工艺独特称着于世,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 顾名思义,澄泥砚不是石砚,而是由泥所制,是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属陶瓷砚的一种。 ![]() ![]() ![]()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具有质地细腻,坚硬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贮水不涸;易发墨,且不耗墨;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等特点。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为砚中一绝。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 ![]() ![]() ![]() 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对澄泥砚各有所钟,乾隆皇帝亦曾有赞誉:“抚如石,呵生津”。 ![]() ![]() 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历史悠久。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由于种种原因,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 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 ![]() 澄泥砚的工艺特色 关于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有所记载,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入窑烧成砚砖,再雕凿成砚。 ![]() ![]() 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温度的不同,会形成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等为上乘珍品,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 ![]() ![]() 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而绛州澄泥砚的烧成温度正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煅烧工艺是制作澄泥砚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澄泥砚的颜色、硬度、莹润程度等都与此密切相关。澄泥砚比同等硬度的石砚发墨程度要好。 ![]() 澄泥砚一般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 ![]() 澄泥砚真假的简单鉴定 一、样式:假砚制做成本低,全是用模具直接反倒而成,每一方纹路完全相同,样式花哨。而真澄泥砚样式一般简单大气以求实用,砚的样式虽同,但纯手工雕刻,仍会有不同之处。正宗澄泥砚的雕工,明显能感觉到纹路自然流畅,立体感强,雕刻用刀时的浑厚、流畅、朴拙是假澄泥砚无法达到的。 二、色泽:澄泥砚的色泽俗称窑变,那些砚身上的色泽全是在高温烧制中由里而外行成的自然变化,色泽沉稳大气,窑变色过渡自然,给人厚重圆润之感。而假砚的色泽都是人工用鞋油或其它色料,后加于表面,上腊后抛光,色泽鲜亮,金色耀眼。假砚有一种很强的鞋油味,而真砚有一种淡淡的蜡味。 三、硬度:假澄泥砚全是直接取泥制砚,泥质粗细不均、密度疏松、烧制温度低,敲起来声音发“嗡”;而正宗澄泥砚,取泥复杂,在做砚之前还要将泥装入袋,挂入窑洞中澄制相当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达做砚的标准,烧制温度高,叩之金石声。 四、使用:真砚使用,腻而不滑,发墨而不损毫,贮水不涸。而假澄泥砚,一般吸水性强,有的假澄泥砚泡水保养后,第二天就会开裂,根本无法使用,别说下墨、发墨,就是倒上墨汁也统统吸光光,可以说都谈不上是砚。澄泥砚的烧制温度一般要达到1100度左右,这样澄泥砚的物质结构才能发生改变,使砚密度坚硬,达到下墨要求;而假砚只是用火简单烧硬而以。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