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译譯】(yì) “译”,繁体为“譯”。形声字,从言,睪声。 “言”为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睪”为“釋”(释)的省字,为解释。《说文·言部》:“譯,传译四夷之言者。” 本义为解释、翻译四方各国、各民族的语言。“譯”是只从语言上对某种语言文字进行解释,使人明了某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睪”有观察、揣摩之意。“譯”中有“睪”表明,翻译某种语言,需要对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有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需要揣摩相关人员的身份地位、教育程度、文化品味、个性特征等,以求进行准确、清楚的翻译。“睪”又为“擇”的省字,为选择。“译”是有选择的,一是要选择听者或读者知晓的语言来解释;二是翻译之人只选择自己通晓的语言译之;三是翻译并不是生硬地依照原文或原话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而是选择符合读者或听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的方式进行翻译。 中国地域广阔,有众多的民族,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需要通过翻译来完成,靠语言来实现。“夷”是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中国古代最早的翻译对象是佛经,巧合的是“睪”乃如来释尊之“释”的本字。东汉明帝时期,大月氏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后来重要的佛经翻译家有东晋的释道安、鸠摩罗什。关于鸠摩罗什大师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这位大师临终时曾经发愿说,如果我所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火化后舌头烧不坏;如果有错误,舌头就烧化。当他圆寂后,果真惟有舌头没有烧化,大师之舌舍利塔至今尚存。 将一种文字或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或语言,称为“译文”、“译作”或“译本”等。专门从事语言翻译工作的人被称为“翻译”或“译员”(多为口语翻译),而为翻译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则被尊称为“翻译家”。翻译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认真和严谨是保证翻译质量的重要条件。唐朝著名僧人玄奘,从天竺取经回来后,最主要的工作是在长安崇福寺将梵语经文翻译成汉文。明朝起,中国出现学术性质的翻译,重要翻译家有徐光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清朝的魏源等。一种语言文字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说明这种文字承载着有价值的或更先进的智慧和文明。清末时期,经过长期的闭关锁国,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新潮思想的推动下,中国掀起了大量翻译外国科学、文学著作的高潮,呈现出西学东渐的局面。这让闭塞的中国人第一次有了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机会,对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驛”的省略,表示传递。譯,篆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譯,傳譯四夷之言者。从言,睪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译,为中原人解释、转述四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睪”作声旁。 “译”的词汇分类我评词汇分类: 网友总评: 0分 译本 译文 译作 译笔 译名 译音 译界 译手 译员 译者 译制 译注 笔译 口译 编译 翻译 意译 直译 译,传译四夷之言者。——《说文》 译,传也。——《方言十三》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 · 王制》 重舌之人九译。——东汉 · 张衡《东京赋》 夫圣人为天口,贤者为圣译。——《潜夫论》 形声。从言,从"睪"(yì),"睪"亦声。"睪"意为"一网打尽"。"言"与"罒/幸"联合起来表示"把整篇讲话一次性转换成指定的语言"。本义:把整篇文字或讲话整体一次性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辨析:翻译:"翻"指对双方会话作即时的双向转换,用在双边会谈场合;"译"是对整篇讲话作单向的大段的语言转换,用在诸如联合国大会的发言和书面文件的语言转换中。 ---翻译--- 一个外贸公司的老板,带着好几个翻译一起出差。 有个翻译问身边一位陌生的老者:“您也是翻译吗?” 老者点点头。那个翻译又问:“那您主要负责哪种语言呢? 我是英语翻译,他们分别是法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的翻译。” 老者回答:“我负责把老板的方言翻译成普通话。” 莫言《丰乳肥臀》里金童的七个姐姐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 【音译】 Lady, Judy, Lindy, Shanti, Pandy, Nandy, Cheldy 作者:简特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