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诵字

 黄毅弘 2015-09-25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从头到尾。,金文言,说、吟念甬,即”的省略,从头到尾),表示通读。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通读全文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甬”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诵”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誦,諷也。从言,甬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诵,朗读。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甬”作声旁。


诵【诵誦】(sònɡ)

  “诵”,繁体为“誦”。形声字,从言,甬声。

  “言”为语言、文字,“甬”为钟之象形。钟被有节奏地撞击后会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诵”为用语言有节奏地读书和背书,本义为朗读、背诵。《说文·言部》:“誦,讽也。”古人把读文章、背诵文章称为“讽”。“甬”又为通道、过道,引申为沟通、交流、通顺、精通、熟记。意为“诵”以“通”为前提,对语言文字不通则无法诵。

  “诵”也表示名篇、诗篇。《诗·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写了一首庄严而柔和的送别诗,听后好像在清风里沐浴一样舒畅。《广雅》:“诵,言也。”“诵”,述说。述说是对事实或事件的陈述,可以客观冷静,也可以有声有色地描述。韩愈《答陈生书》:“聊为足下诵其所闻。”暂且为你描述一下所见所闻吧。给朋友“诵”可以直言不讳,如果对方是皇帝,就要讲求策略和方法:话说轻了得不到采纳,说重了又容易引来祸端。古代有言事权的谏官,绞尽脑汁寻求万全之策:既能使皇帝纳谏,又要保全自己,这种策略就是“讽谏”,也叫“诵”。

  “诵”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朗诵是有节奏、有韵律地读,它和文章的音律(内在的音乐性)有很大关系,人们称读诗词为“吟诵”。几乎所有上古时代的歌谣(词谣)都以传唱的形式流传下来。“哼呦嘿呦”是劳动号子,“诗三百”则大部分采自百姓传唱的民歌,后来发展到古诗和律诗,仍然和音律有关。宋词有固定的音律套数,元曲是和乐可歌的文学形式,所有这些作品仍然保留着歌谣的形式和节奏。散文带有平仄相间的节奏,内容或哀婉、或激昂,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样适于朗诵。今天,朗诵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可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有陶冶情操、增进修养的作用。低吟李煜的《虞美人》,令人长歌当哭,潸然泪下;高歌岳飞的《满江红》,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朗诵诗文可以照本宣科,如果能默记背诵,就能解放双手,辅以手势增强气势,从而增强诗文的感染力。“诵”引申为背诵。杜甫《可叹》:“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书不仅是用来读的,暗中默记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我国是诗的国度,优美的诗歌作品最适合诵读。吟诵是引发读者对作品直觉感受和深入体味诗歌“滋味”的重要方式,因此古代非常注重对诗歌的吟诵。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宛转和谐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反复吟诵还能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同时,通过诗歌朗诵也能体味到诗人内在的感情韵律。诗的节奏与感情表达有直接关系,四声歌诀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句子间的平仄搭配与作品感情的高低起伏、歌唱声音的抑扬婉转和谐统一。诵读可以愉悦耳目,激动心灵,触发情思,对于作品意义和情感的把握有着积极的作用。



“背诵”的出现

东汉末期,高平,也就是山东微山县西北的地方,有个年轻人叫王粲,是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知识面广,文思敏捷,记忆力非常强。

有一次,王粲看人下围棋,下棋的人一不小心,把棋局弄乱了。大家都不知怎么办才好。王粲这时不慌不忙地说:“没关系,我能恢复刚才的棋局。”

下棋的与看棋的人都不相信,用一块大手帕将棋盘盖住,让他在另外一个棋盘上再摆。等摆完了一比较,确实和原局一样,一个棋子都没有摆错。

还有一次,王粲和几位朋友一同去郊游。那天,风和日丽,花红柳绿,春意盎然。他们一边说笑,一边谈论着诗文,兴致都很高。

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有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于是,大家停住了脚步,上前观看。各人都默默地读着,有的在欣赏碑文,有的在思考品味。看完以后,大家就议论起来,顺便坐在道路旁歇息。

这时,一人突然问道:“各位仁兄,刚才大家都读了碑文,也觉得不错,不知谁记下来了?谁能把它再诵读一遍,而没有差错呢?”

众人听了,谁也没敢答应。那人又指着身边的王粲说:“王粲兄记忆力强,能背着诵读吗?”

王粲没有推辞,他点了点头,蛮有把握地说:“不妨试试吧!”

大家一听,很是惊讶,其中就有人不太相信,也有的非常好奇,于是大家都催促着他。

王粲站了起来,背对石碑,高声地诵读起来,从头至尾,一句不落。有时高亢,有时低沉,抑扬顿挫,缓急适度。当他诵读之时,有几位好奇的朋友,还特意立在石碑旁看着碑文,仔细地对照。他们极为惊异地发现,碑文虽然不短,但王粲背得句句完整,字字正确。

当王粲背完之后,朋友们确实都佩服极了,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由这事,后来就产生了“背诵”一词。“背”是背着,即不看原文;“诵”是诵读,要读出声来。“背诵”就是不看原文,只凭记忆,读出诗文的词句。

背诵也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有些重要的文章、佳句,有些重要的公式、数据、口诀等都应熟悉到背诵的程度,这样到运用时就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