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孟子都闹离婚,究竟为啥-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09-26

孔子孟子都闹离婚,究竟为啥

故事原本是这样的:

《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

母曰:“何也?”

曰:“踞。”

其母曰:“何知之?”

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大白话就是: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蹲坐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

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想想,也没多大事啊,不就是伸开腿直接屁股坐地上么,这有多大罪过?怎么惹得年轻的孟子先生这么大肝火。

那个时候孟子还年轻,学问还远没有后来成型,多是拘泥书本教条,更多是受当时社会生活风俗影响,所以才有孟子后来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告诫。

回到闹离婚这个事情上,孟夫人的这个仪态在当时之所以承担这么大指责,主要是其坐姿不符合当时行为规范,“踞”这个坐法,既不雅观更不尊重。

古人在生活礼仪上有多较真,《礼记·中庸》说上古时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些具体行为规范到了周朝已经系统化了。起码在战国时期三礼中的两礼都已经成书——《周礼》和《仪礼》。从前文故事中孟母教育孟子引述《礼经》可知,《礼经》早已存在,《礼经》就是《仪礼》。

所以,到了孟子时代,社会生活风俗,尤其言谈举止,坐立起行,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礼仪已经积淀了千年。

古人尤其文化人有多挑剔,无处不在。孔子在《论语》中讲:席不正,不坐。 “席正”是一种以示庄重的重要方式。

那到底该怎么坐呢?在《礼记·曲礼》当中说的很细:“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意思是说:走路的时候别晃来晃去,显得很傲慢无礼的样子;站在那里不要重心放在一个脚上面,像是跛脚站着一样;坐在那里的时候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屁股着地,两腿向前分开来坐着;睡觉的时候不要趴着睡觉。

大家看到了,这里说到了,“坐毋箕”,孟夫人大概就是这么坐的。

虽然《礼记》成书在西汉,但是离孟子时代挺近,这本书主要记录了西汉以前的礼仪及研究成果,所以孟子时代对于坐立起行这种细节要求也同《礼记》描述一致。

到了西汉初年,贾谊写了本书叫《新书》,里面对站和坐进行了更为精细的规定,详尽到了动作的角度表情:“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这段我就不翻译了,看着就头疼。后来,六朝竹林七贤的嵇康坚决不去做官,一个原因是害怕这样坐姿,“危坐一时,痹不得摇”,腰酸腿痛浑身抽筋。

看到这里,我们终于理解,孟夫人也许是正襟危坐太久了,正想休息下,被孟子撞见了,你说寸不寸!

聊到这里,你可以大体想象古人有多讲究仪礼,普通百姓人家或许没有这些细密的繁文缛节,民风还是较为质朴,但是,大规范不会出入太大。

孟子闹离婚,固然是孟夫人有违礼法,更重要是,孟子时代的妇女地位,尤其是妻子已经被定位在一个被动者的地位上。所以孟子才敢提出来。

对于男女关系,《周易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成书很早,关于天地男女的朴素对应观念早就深入中国古人心中,周易里的说法是否意味着“男尊女卑”,这早就被后人否定了。

其实,是男女各在其位,各有角色。既有自然角色,也有社会角色,属于阴阳相合关系。但具体到了百姓生活中,妻子在家庭中即便不是顺从角色,也绝非一家之主。《周易》:“妇女贞洁,从一而终,”可见,在当时观念上,妻子不是这个“一”,丈夫才是。

后来人经常用《仪礼·丧服·子夏传》中的“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说男尊女卑,其实,前后原文连起来是这样的:“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为昆弟之为父后者,何以亦期也?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曰小宗,故服期也。”

这是什么意思是,大体是说,在服丧这个事情上,女子要以男子为标准,“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没有尊卑的意思。但是女人不能做主,要以男人为中心,这是肯定的。

而《周礼·天官·九嫔》中讲“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中,妇容是指端庄稳重持礼,忌轻浮随便。现在想想看,孟夫人,在妇容上有了疏漏,当然也不并非故意。但是孟子作为一家之主,足以甩脸子了。

可真要离婚,孟母毕竟是过来人,深知事分原由,礼分时宜。孟子也听劝,这事就这么了了。

从礼仪角度讲,男女各有行为礼仪,当然文质彬彬是好。但是,女性毕竟处于从属地位,这些礼仪落到从属者身上就有了戒律的意味了,三从四德,前面是硬性要求性质,后面是软性鼓励性质。后来的历史表明,硬性的“三从”彻底绑架了中国普通女性。顺从不顺从,比有没有那些美德更重要。

于是,法家韩非子很决绝的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他甚至说:“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不治者也。”就是说,虽然像桀、纣一类的暴君,臣子也要绝对服从。同理,虽然丈夫不好,妻子也要绝对服从。

中国家庭妇女的处境算是彻底交待了。

故事还没完,仅仅是孟子闹离婚也就罢了。好歹,人家的老母亲通情达理,没离成。

孟子的师爷孔子,也闹过离婚,还离成了。所谓“孔氏四世出妻”。还是明天聊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