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中秋佳节将近,很多人已是“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还被“困”在外地的你是否只能眼巴巴地望穿秋水?“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想起“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池江畔杏园边”,再看看今年八月十五夜,只能轻叹一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为什么佳节之时“倍”思亲?为什么平常好端端的,一到节日乡愁就汹涌澎湃、难以平复?心理人有话说。 你难受是因为你有需要却得不到 如果说要从一个最浅显易懂的角度下手,不得不搬出大名鼎鼎的马斯洛大叔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是积极向上(不停作死)的高等动物,在满足了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要和安全上的需要之后,自然就会产生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亲朋好友的关怀和照顾。 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所属的不同团体会满足你不同类型的归属需要,例如你有生活中的朋友,有工作上的同事,有一起出行的“驴友”等等,当然,你还非常需要来自亲人的问候和关怀。在本应亲人团聚的节日里,对亲情的渴求自然就会压倒一切。 你思念是因为你怀旧,你怀旧是因为线索勾起了回忆 思念是一种怀旧情绪。在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脑海中回想起的往往是大家曾在一起的时光,故人的音容笑貌刹那间浮现在眼前。“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印刻在脑中的记忆不会轻易消失,平时忙碌的你只是缺少一个把它们提取出来的线索。说得浅显一点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曾经与亲朋好友一起中秋赏月,飘泊外地后一看到天上的明月,就想起家中的亲人,那一轮明月就是勾起你回忆的线索。又例如今天过节了,你的朋友都回家了,发张全家福的照片在朋友圈里一晒,再配上一句“一家人终于凑齐了吃顿饭好热闹啊”,你瞬间想起家中的父老乡亲,眼泪止不住地掉。往往就是生活中点滴,勾起了记忆的重现,而每逢佳节,这些点点滴滴线索偏偏就那么多。 你有什么理由不回家?思考思考人生吧 我是谁?我是高富帅还是矮穷矬?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我是人见人爱还是人见人厌?这就是你的自我认知,完整地认识自己并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知道“我是谁”呢?我们通常会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形成对自我的认知。 而在这个与亲人分离的当口,不妨多想想,忙着挣钱和常回家看看哪个更重要?哪个“我”是最真实的我? 不知忙碌的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道“亲情计算题”:假设父母再活30年,假设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有多久?答案是每年大概只有约24小时,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这样的答案让人感觉残酷,又如此现实。看到这里,难道你不该买一张回家的票吗?不要等了!马上!立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