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始末

 奇花一朵朵 2015-09-26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阴谋与较量

  1979年12月,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开启了长达10年臭名昭著的阿富汗战争,从此苏联深陷泥潭,内外交困,最终不得不狼狈退出。而就在苏联撤兵后一年,这个曾经威风八面的超级大国轰然崩塌,四分五裂。

    1979年12月27日深夜,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达鲁拉曼宫内响起枪声,苏联克格勃驻阿富汗的特种部队突破警卫闯入总统官邸。在短暂相峙之后,总统阿明倒在了血泊中。此时,在距喀布尔以北约500公里之遥的苏阿边界上,装备精良的苏联军队正越过边界,向阿富汗境内全速开进。苏联由此陷入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直至1989年2月苏军才全部撤出阿富汗。

  2009年12月是苏联入侵阿富汗30周年纪念。30年间,阿富汗依旧在贫穷、战乱中挣扎,苏联人来了又走,塔利班来了又走,美国人来了,什么时候走呢?从2001年布什的阿富汗战争打响以来,8年多过去,奥巴马政府虽意识到“我们重蹈了苏联的梦魇”,但仍执意在阿富汗增兵以彻底铲除塔利班武装。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让它在阿富汗难以收身。阿富汗的和平看起来是那样的遥遥无期,更不用奢望富强了。

  地缘政治中的衰弱文明

  阿富汗位于伊朗高原东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中期。历史上第一次提到阿富汗人(普什图人)的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前5世纪),在此后约1500年间,他们始终居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号称“亚洲十字路口”的荒凉、贫瘠之地。

  由于地处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欧亚通道,阿富汗屡屡遭受外族侵略,马其顿的皇帝亚历山大、印度的阿育王、大月氏民族、阿拉伯人、蒙古人和波斯人都曾先后攻占过阿富汗。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对阿富汗的征服带来了伊斯兰教,它成为这个民族的信仰,这对阿富汗人的影响最为深刻。穆斯林的原教旨主义要么演变成内部的分裂势力,要么对外为这个悲苦的国家招惹祸端。

  被迫的迁徙流离,使得阿富汗在1747年才作为一个国家而出现,杜兰尼王朝建立后,其版图包括了伊朗东部、土耳其南部和印度半岛西北部。但民族独立国家没有换来阿富汗的强盛,它随即成为大国的盘中餐。

  英国是阿富汗作为一个国家出现后最早企图控制它的国家。1839年,英军1.7万人侵入并占领坎大哈,第一次英阿战争爆发。当年8月初,喀布尔沦陷。3年零8个月以后,损兵折将3万余众的英印军队自阿富汗全部撤退。尽管此后80年,英国人又尝试了两次,试图将喀布尔也变成英女皇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却最终不得不在1919年8月8日以一纸合约承认了阿富汗的独立。随后俄国也加入了这一地域的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和英国、法国等加入“协约国”,为利益平衡,英国承认了俄国和阿富汗的北部边界,自此俄国成为阿富汗的保护国。1917年

  “十月革命”后,这一宗主关系为苏联所继承。

  但阿富汗政府并非始终如一地奉行同苏联友好的方针,二者关系十分微妙。然而阿富汗无力抹去苏联的痕迹,苏联入侵前的历次政变,无一不和这个“保护国”有关。

  克格勃导演“四月革命”

  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形成,苏联意识到阿富汗对其“印度洋战略”的重要性,因此,它对阿富汗的渗透逐步从经济、文化、军事蔓延到政治、外交。

  1973年,苏联针对查希尔国王对苏表现出离心倾向,暗中支持其堂兄达乌德发动政变,企图扶植一个新的亲苏政权上台。达乌德上台以后,开始奉行亲苏政策,深得苏联欢心。但是,达乌德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甘心长期仰苏联之鼻息。

  1977年4 月,苏联邀请达乌德访苏,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亲自规劝达乌德改变疏远苏联的政策,然而达乌德却冷冷地回答:“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总统。”达乌德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句话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对于苏联而言,达乌德已经成为其南下扩张的障碍,必须“换人”,此时苏联故伎重演,开始暗中支持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于1965年2月2日,是苏联一手扶植起来的。这个党以“左派”自居,初期在反抗君主专制上的确起到一定作用,旨在为实现真正的民主而斗争。但在合法宣传转变到暴力斗争的过程中,党内分歧也接踵而至。以副总书记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为首的“旗帜派”,主张君主立宪制的框架内逐步进行改革;而以总书记穆罕默德·塔拉基为首的“人民派”,却主张暴力推翻旧政权。

  不过在苏联抛出的橄榄枝前,两派暂时摒弃了前嫌。而这一次苏联用的策略,竟与它在二战中死敌希特勒的“国会纵火案”极为相似。克格勃专门派了一个工作组秘密来到喀布尔,帮助人民民主党制定政变计划。

  1978年4月19日,人民民主党在首都喀布尔组织了15000 人的游行示威,借机挑起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达乌德对此进行了反击,于4 月25日起开始进行大逮捕,先后将塔拉基、卡尔迈勒等7名领导人及200 多名陆军军官逮捕入狱。

  4月27日,部分军队在空军上校阿卜杜勒·卡迪尔的领导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府,将人民民主党主席塔拉基等人迎接出狱。史称“四月革命”。

  人民民主党很快控制了全国的局势。4月30日,宣布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政府总理,卡尔迈勒为革委会副主席兼第一副总理。人民民主党仍是一枚棋子

  政变发生后,人民派与旗帜派在新政权中分享了权力,双方内阁成员数量相当。然而,执政不到3个月,派系斗争死灰复燃。

  1978年8月,塔拉基就向政府内的旗帜派开刀。他先在军队中清除异己分子,之后又在11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将卡尔迈勒等9人开除党籍。出于对大局的考虑,此时苏联对人民派排斥异己的做法未予干预,但它收容了卡尔迈勒等旗帜派成员,作为向人民派施加压力的备用力量。

  人民派内塔拉基与阿明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在政见上,二人存在着很大分歧。塔拉基听从苏联的建议,主张在内政上采取温和灵活的做法,争取民众支持;阿明则坚持强硬路线,对反对派一概加以严惩和镇压。

  哈菲祖拉·阿明,1929年出生,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在教育部任职。阿明1965年加入人民民主党,1969年当选国会议员。这一阶段,阿明作为塔拉基的追随者,在人民民主党内部声望日高。

  “四月革命”后,阿明出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同年7月出任国防部长,权力欲不断膨胀的阿明逐渐尾大不掉。而更为惹恼“太上皇”苏联的是,阿明是一个民族沙文主义者,他主政期间,在军队里大力培植阿富汗多数族——普什图人的力量,将居住在阿富汗北方与苏联关系更近的少数民族代表排挤到次要位置。这让苏联感觉到,如果阿明扳倒了塔拉基,下一步就会指向自己。苏联必须采取部署防患于未然。

  1979年9月塔拉基出访莫斯科期间,苏共中央书记勃列日涅夫就曾忠告过他:军队里经常调换指挥员,是极不正常的。对于反对势力,要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一味使用武力镇压。实际上,这是在提醒塔拉基须防范阿明,有必要时,可采取极端行动。

  塔拉基决定立即动手。9月14日,他回国的当天下午,即以“商议要事”为名邀请阿明来办公室,身带警卫的阿明进入官邸后,当即遭到塔拉基卫队的伏击,阿明顽抗得以身免。他回到国防部后,立刻调动早已准备就绪的部队反攻塔拉基。政变军队很快得手,塔拉基的卫队溃不成军,总书记负伤被俘。

  事后,阿明指令一名军官将塔拉基秘密处死。面对阿明夺权的既成事实,远水救不了近火的苏联无可奈何。

  阿明血溅达鲁拉曼宫

  大难不死的阿明使阿苏关系走向恶化。

  1979年10月初,阿明的亲信,阿富汗外长瓦里在有东欧各国使节参加的会议上,公开指责苏联大使曾参与了塔拉基谋害阿明的计划。此后,苏联先后提出改组阿富汗军队和警宪系统的要求,遭到阿明拒绝。阿明还自作主张改组了原情报机构,委派嫡系控制中央和地方情报系统。这让苏联最为恼火,因为它兵锋直指苏联在阿富汗的基石——克格勃。

  阿富汗局势的恶化使苏联如坐针毡。虽然苏联国内和党内仍有不同声音,如时任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等人都反对在阿富汗动武,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克里姆林宫最高当局仍在12月12日作出了最后决定:入侵阿富汗,消灭阿明。

  12月24日至26日,苏联以帮助阿政府镇压反政府武装为名,连续出动大型运输机280 架次,将第105空降师机降在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12月27日黄昏时分,总统官邸内的阿明似乎也已经感到有一种不祥之兆,这时苏联驻阿富汗大使塔别耶夫的电话正好接进来:“尊敬的哈菲祖拉·阿明同志,作为总理和党主席,您已经丧失了控制局势的能力。因此,为了避免阿富汗局势的恶化,避免喀布尔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反苏势力的附庸,建议阁下辞去阿富汗总统职务。辞职以后,莫斯科将绝对保证你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为了拖延时间,阿明谎称要考虑一下。塔别耶夫表示同意,并告诉阿明,数小时后将有苏军的装甲车来接其全家撤离。阿明放下电话,立即下决心调动部队反戈一击。但他没有想到,此时除了同苏联大使馆的专线仍保留外,其余线路已全部被切断。

  时钟刚刚敲过7点,传出了一声爆炸的巨响,喀布尔市中心的电信大楼被克格勃特工炸毁,首都与外界的通信联络随即中断。之后坦克的履带声和枪炮声此起彼伏,很快,市内交通要道和政府机关的四周出现了手持武器、口操俄语的士兵。

  阿明听到喀布尔市区的枪炮声后,感到情况不妙,他甚至无法通过电话向武装部队下达命令。而此时,克格勃驻阿富汗的贝洛诺夫上校,他正指挥一支特种部队悄悄逼进。

  阿明所在的总统官邸称“达鲁拉曼宫”,它由王宫改建而成。达鲁拉曼宫钢筋水泥构造,呈圆柱形,4 层高,基实墙厚,巍峨壮观。每层都设有机关暗道,并有一条紧急密秘通道。四周为形似5个山包的警卫楼,各驻守一个警卫连。5个警卫楼之间构成交叉密集的火力网。这与其说是座宫殿,不如说是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如果不熟悉地形,是很难攻下的。然而,贝洛诺夫却事先派特工摸清了这里的地形。

  当特种部队抵近达鲁拉曼宫后,贝洛诺夫首先使用榴弹一举摧毁了5座警卫楼,而后带主力部队直扑达鲁拉曼宫。

  经过短促的激战,贝洛诺夫的部队很快制服了宫门口防守的阿明卫队,攻占了王宫,将阿明及其全家集中赶到总统办公室。贝洛诺夫从公文包内取出一份文件,通过翻译要求阿明签字,并向其宣布:“如果阁下同意签字,我们将保证你终生荣华富贵。”

  阿明接过文件瞥了一眼,见是苏联事先草拟的阿富汗请求苏联出兵的邀请书,知道自己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但此时此刻,国家的尊严、个人的荣辱感使得他用力将文件撕得粉碎,断然拒绝了这一刺刀下的交易。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阿明及其4个妻子、24个子女都躺在了血泊中。

  苏联宣称它是应“阿富汗合法政府的邀请”而出兵阿富汗的,为平息国际舆论压力,它迅即召回人民民主党旗帜派领袖卡尔迈勒,并由后者组成新政府。但卡尔迈勒政权,只是苏联在阿富汗的一个新傀儡罢了。苏联开始了长达10年的对阿富汗占领,也开始了自己的噩梦??(来源《文史参考》编撰|刘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