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用笔--点皴类

 艺苑小屋蓉 2015-09-26

中国画用笔--点皴类

前面介绍的几种.部是以线为皴,点皴类是第三种类型的波播,即少量用线勾一厂轮廓,或者全部以点组成皴法,凡属这种类型的,都属厂机被一类。
  在米布以前的古代山水画中,点皴不是太多,偶然也出现过类似之画法,如五代菜源输湘图》和宋人的(雪麓早行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

  点皴也是从自然中提炼出来的,它既可表现有满山峰的茂树,用小点组成的点被,又可表现出山石的坑窝及剥蚀不平的岩石。
  大米点
  
此法创自宋代的米布、米友仁父子。大米点一点就好象一株茂树,重叠起来又组成一座座山峰。点破也用少量的线点为骨架,再用点点出山的脉络起伏。也有的全部用点点成,以浓淡区别远近。后继者有元代的高克恭沿用此法,方方显也用苔鼓作画,直到清末的吴石仙,他把米点又融化_L西洋画的渲染法,所画出的雨景,雨意极浓。(见下图)

大米点皴

元 倪赞 紫芝山房图

宋米芾 春山瑞松

  小米点
  北宋燕文贵的《溪山楼关》,山石是用小米组成的。从这幅图中,看出画中的小米点,如果与大米点相比,一是形状小,二是大米点多作横画的愿点状,小米点多作竖画的圆点状,小米点附被于山石表层的起伏转折处,比大米点更能表现山石的多样性和丰富住。(见下图)
  雨点皴
  或称之为芝麻皴。雨点皴也按山石的阴阳向背加坡,以表示石纹和土壤,或称之为雨淋墙头皴。
  较晚使用雨点皴的有石涛,他有时把这种点不严格按照石头的轮廓画,只是散乱的点缀在画面上,成为一种装饰性的点子。这种点法比较符合石涛奔放的用笔,而不拘泥于固定在那个位置上,随意而适,助成山峰岩石的飞动之势。况下图)

小米点皴

雨点皴

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豆瓣皴
  豆瓣皴是点皴变体之一,从关同的《山溪待渡图》透露了这种皴法的排列样式,特点是大小间错的豆瓣形状,聚散有 致。
  钉头皴
  此法也称作泥里拔钉皴,其形如铁钉之状,或先泼湿后勾挑,起右应左,起左应右,或上下之间的挑出,片片点?,据《芥子园画传》介绍,是江贯道从巨然山水中变化出来的(见下图)

钉头皴

元 高克恭 云横秀岭

豆瓣皴

  没骨皴
  在以前各家画谱中,都未有例证,应属于王洽的泼墨一法,推想可能是从点法和渲染的二者结合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手法。画法是少见线条,多见大墨块,象荷叶之用墨,先用大笔挥洒,略略找补细处。石涛在他的语录中,也提到过这种手法。可惜王治的原作无存;现在画家各视自己的爱好发挥。
古画作品中,可称得上没骨的比较少见。明代徐文长和郭诩花鸟画中的石块,全用写意的设骨法。清代辉南田则用较工致的没骨法,仍可表现山石之骨棱及硬度,及有软绵之病。也有人正因为没骨法缺少线放之故,不把它视为被法,或径称为点风或泼墨。

没骨画法

没骨山形 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