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宫很大。尚未走入,站在三角形的冬宫广场,便感受到俄罗斯式的霸气,这是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疆土赋予这个民族的气质。 冬宫曾是俄国沙皇的皇宫,是一个荟萃于艺术和集中于权力的地方。当年彼德一世这位非凡的君王,为使俄国迎头赶上欧洲的文明步伐,进行了巨大的变革,并选择在涅瓦河口建造了新城彼得堡,又在涅瓦河岸边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木制的小宫殿,再后来扩建为一个规模稍大的荷兰式建筑,这是最早的冬宫。当时的冬宫小而简朴,几乎算不上宫殿,根本达不到炫耀强国实力的目的,更别说去媲美凡尔赛宫了。
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相继出现了数位女皇——安娜女皇、伊丽莎白女皇和叶卡捷琳娜女皇,冬宫因这几任女皇走向了鼎盛。 伊丽莎白女皇在前任女皇的基础上改建冬宫。她在位时俄国还没正式大规模地领土扩张,军事负担不算太沉重,修建冬宫的费用成为帝国最庞大的支出。这次改建,几乎用了超过三倍的预算才最终完成,而所用的时间也远远超出预计,甚至伊丽莎白女皇曾经担心有生之年看不到冬宫完工。 冬宫在经历了五年多的扩建后圆满完工。这时的冬宫成为占地 9 公顷,有着超过一千多个房间的皇家宫殿。宏大气势和雄伟轮廓,与欧洲同一时期落成的皇室宫殿——美泉宫相比毫无逊色,甚至可以比肩奢华的凡尔赛宫。冬宫成为沙俄帝国强盛和权力的象征。 很快,冬宫迎来了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把冬宫从一个皇室宫殿变成艺术宝库。叶卡捷琳娜于冬宫,像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刻在地上、印在墙上,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假如我能够活到两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叶卡捷琳娜大帝没能活到两百岁,但她亲手建立起的冬宫的威严持续了两百年,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延续。这个权倾欧洲、威震世界的女皇,并不是满脑子只顾玩弄权术、拓展疆土,她还是一个喜欢看书、懂得欣赏艺术、善于思考哲学问题的女性。女皇陆续从欧洲各国购得大批艺术珍品收藏,并为此专门请人在冬宫旁边设计了一座陈列馆,这就是最早的小艾尔米塔日。 1837 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冬宫,据说火灾的原因是供暖设备出现故障,燃烧了三天的大火毁坏了冬宫所有的内部装饰,包括巴洛克式的镀金浮雕。所幸的是,大部分艺术藏品被抢救了出来。随后,一场繁杂的修复工程展开,皇室动用了无数能工巧匠恢复冬宫的辉煌。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冬宫的建筑和艺术影响力再次升华。 沙皇们的艺术个性一代代传承下来。尼古拉一世时,建起了更大的新艾尔米塔日——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并且专为陈列艺术品的博物馆,1852 年正式开放。博物馆的意义在于它的珍藏不再为皇室专有,不再是皇室炫耀国威的象征,它从最早的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私人收藏馆,变成公众可以参观的公共博物馆。
尼古拉一世创立了艾尔米塔日博物馆,但这位沙皇似乎太过看重于“自己创造”。他专注于评估艺术的价值却又缺少艺术衡量的鉴赏能力。为了筹集更多的钱去买更多的艺术品,他把自认为没有收藏价值的藏品拿去拍卖。数以千计的藏品在他的“精拣”下被淘汰出局卖给了私人收藏者。 冬宫自建成之日起就是帝王的行宫,是帝王指点江山,挥洒权力的中心,而今这个“落跑沙皇”让冬宫成了令人嘲笑和担忧的地方。更多的耻辱还在后面。尼古拉二世,这位末代沙皇留给冬宫的无疑是浓重的革命色彩。据说在尼古拉二世的豪华餐厅里,有一条通往宫外的秘密通道,真假与否,现在已没人说得清。这个传说引领我们回到那个多事之秋。 1917 年,二月革命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仅仅几个小时,冬宫就失守了。革命者蜂拥而上,洗劫了冬宫。闯入者被冬宫的奢华与豪气所震撼,金银器物、珠宝古玩,拿的拿、抢的抢,一切规则法理在那一刻都无法约束人性的贪婪。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冬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馆藏的珍宝被拍卖流失海外。 紧接着又是“二战”,彼得堡被纳粹围城近九百个日夜,伤痕累累的冬宫又一次遭受重创。从二月革命到“二战”结束,冬宫一直遭受凌辱,被破坏、被砸烂、被抢劫、被摧残,硝烟弥漫的 30 年,冬宫哭泣了 30年。 “二战”以后,冬宫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俄罗斯,也是世界最辉煌、最具艺术价值的博物馆。每年、每月、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走进来,被带入这个肃穆庄重的地方感受王权的威严和艺术的光辉。冬宫曾是沙皇的行宫和沙皇收藏艺术的陈列馆,也是革命临时政府的所在地。现在,她的名字是“国立艾尔米塔日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