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鉴赏

 安庆书画工作室 2015-09-27

书法鉴赏

                      ——蒋安庆

前几讲己给大家讲了书法的历史,书法创作的一般规律,点画、结构、布白以及用笔、用墨等问题,今天讲另外一个问题,即书法鉴赏。这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前面讲的是如何写好字;今天要讲的是怎样欣赏字。前者是对书家而言,后者是对观众而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有一幅字,请大家欣赏、评价,十个人中就可能有几种不同见解,有的交口称赞;有的不屑一顾;也有的介乎两都之间。在参观书法展览时,也常听到有如下议论:“这个字好在什么地方?”“看不懂就是好”“越是怪异越疯狂越好”。例如镇江市大街上,有黄选能题的《镇江商城》,王同顺题的《镇江影剧院》,刘海粟题的《镇江宾馆》,武中奇题的《镇江旅游品展销馆》,我写的《观海楼大酒店》……大家看了也会有不同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进行书法鉴赏,……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究竟有没有标准?如果有,那标准又是什么?下面就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  书法鉴赏的主观性

书法鉴赏活动是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一方面书法作品把观众带入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地,激发起观赏者这样或那样的思想的激情波涛,接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或者相反拒绝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甚至反感、厌恶,……另一方面,观赏者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来理解作品,甚至补充、丰富作品的内涵。这就是说书法鉴赏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有选择的感觉、体验和认识,其中还包含着再创造。这就是书法鉴赏活动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除了受时代条件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受观赏者本人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不妨借用文学鉴赏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

——立场、观点(亦即看问题的“角度”)的影响。

李白《静夜思》这首诗大家很熟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诗人从游子角度写的,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远离亲人、故土、客居他乡,面对八月中秋,再吟上这首诗,就倍觉动情,就觉得这首诗是专门为他写的。

读《水浒》,有的人激起对封建统治者的仇恨与叛逆精神,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而有的人读了《水浒》,则对农民起义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下令焚毁。

鲁迅曾经指出: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

以上都是举的文学作品的事例,书法作品也是艺术作品,对书法作品的鉴赏也是一样。例如:赵孟 的字写得飘逸俊秀,但也有人认为过于妖媚,没有骨气。

——时代条件的影响。

封建社会以“三寸金莲”为美,封建皇帝以明黄色为最高贵,唐代以胖为美……

文革中以红为美,为革命……而今天则要多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

五十年代,一讲工业发展就数烟囱多少,以此作为标志,表达自豪心情, 今天则提倡可持续发展,讲科学发展观,要绿色,环保、治理雾霾。……

——民族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审美情趣也有不同。

——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的影响。

同一个人,即使在同一时期,由于境遇、心境不同,在文学鉴赏要求上也有变化。

为什么“十五的月亮”,“血染的丰采”特别受战士的欢迎,这就是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个人不喜书法,后来由于他的爱人喜欢书法,因而“爱屋及乌”,转而对书法发生兴趣,这就是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个人对书法有兴趣爱好,而且对隶书特别有兴趣,那么他在采购、收藏的字贴时,也将以隶书为最……这就是兴趣爱好的作用。

——文化素养的影响

(1)  欣赏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

(2)  人在幼年,不能欣赏《离骚》,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同一个人,他的鉴赏要求也不会一层不变,随着年岁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会改变鉴赏要求。

综上所述,鉴赏活动的主观性表现在多方面,它受立场、观点(角度),思想感情、兴趣爱好,时代条件,文化素养的影响。

承认艺术鉴赏的主观性,并不意味着艺术鉴赏的不存在客观性。

二、  书法鉴赏的客观性

书法作品一经产生,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虽然要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对作品有所丰富、有所损益,但欣赏者必须以作品本身为基础,而不可脱离作品,漫无边际地进行。一幅字就是一幅字,它不可能是一幅画,正楷就是正楷,草书就是草书,隶书就是隶书,篆书就是篆书,……这是不可由人随意武断的。就是说艺术作品一经产生,就有其客观的质的规定性,它就是社会存在,就必然会向读者传达一种信息和情感。

总之,书法鉴赏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鉴赏要以作品为根据,只是由于立场、观点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在他们的感受理解或鉴别时,有深与浅、全面与片面、正确与错误之分。

三、书法鉴赏(评价)的标准

书法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与其他艺术作品不同,鉴赏它应有区别于其他艺术作品的特殊标准。

首先,文学作品反映是社会生活,具有阶级性,而书法艺术是由线条组成的文字,从这方面来说不具有阶级性。我们不能说直线是无产阶级,曲线是资产阶级;不能说粗线条是大公无私,细线条是自私自利……,线条,文字本身不具有阶级性,如同山水本身不具有阶级性一样。当然,书写的文字内容,则是有阶级烙印的,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例如:鲁迅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有阶级意识的,反映了对敌恨,对人民的爱,但这是内容本身的,把这句话写成条幅成为书法,字好,则内容形式统一双美。字劣,也不会改变内容的性质。岳飞的“还我河山”反映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英雄气概,字也刚劲有力,更衬托出岳飞的气质,这也是内容也形式的统一。

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时,要考虑到作品的内容,这就是思想标准,如果内容反动,字写得再好,也不能取。

下面着重讲一下艺术标准。欣赏书法作品,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看线条:粗细、长短、曲直、断连;

2、    看结构:平正、匀称、倚正、俯仰、大小;

3、    看墨韵:浓淡、枯润、干湿;

4、    看用笔:方园、提按、急徐、藏露;

5、    看力度:刚柔、坚软、强弱、张力、弹性;

6、    看布局:通篇位置的经营,构图技巧;

7、    看创新:不照猫画虎,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是否有个人风格与众不同。

8、    看神韵: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四、 艺术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作品表达的感情深深打动欣赏者,引起感情的回旋、振荡叫共鸣现象(如看一篇好文章、一台好戏后“思接千载”“悄然动容”“潸然泪下”, “啧啧称赞”、“拍手叫绝”甚至起而仿效……)。原因是社会矛盾的类同;生活处境的近似;生活经验的相通。

艺术作品的教育作用,是通过“共鸣”来实现的。

五、历代名家书法特点简介(取一家或数家之言)

△李斯:小篆(泰山刻石)

结构严谨  笔画秀劲圆润。

曹全碑:

结构扁平匀整,清丽流畅,左右舒徐,逸致翩翩;以圆笔为主,珠圆玉润

皇象急就章:

结字形态方扁,笔势纾缓自然,尚存隶意,突而不拙,文而不浮。

王羲之: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行草相杂,表里莹润,骨肉和畅,有法有致,天质自然,风神盖世。

王献之:

用笔开拓,情驰神纵,俊迈秀逸,骨肉调匀,丰美和畅。

王洵:潇洒古淡。

张猛龙碑:结构严谨,奇正相生,短长俯仰,各随其体,雄俊健美。

欧阳询:字体严整,用笔刚健险劲。

褚遂良:方国俱备,劲硬秀润

顾真卿:端庄伟岸,雄秀特出,气势迫人,一变古法

柳公权:方圆相兼,起止提按分明,结构中紧旁肆,紧密中带有疏朗开阔气度。

张旭:草书逸势奇状,连绵飞舞。

怀素:旭肥素瘦,以狂继颠;笔走龙蛇,杂有篆意,如旋风骤雨,游转飞动,变化莫测。

黄庭坚:险绝为势,横逸为动,纵横开阔,奇姿危态百出,笔力丰遒圆劲婉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