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里度中秋 与中秋节有关的中国书画作品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晋代王献之的草书《中秋帖》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珍品。它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軕的《伯远帖》一起被清代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稀世珍宝之意也。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品。1400年后,乾隆皇帝将其视作王献之真迹。《中秋帖》总共3行22个字,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褢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没有落款,如何断句亦引人遐想。帖正文右上角还有乾隆的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创立草书“一笔书”是王献之的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中秋帖》被认为是“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 尽管《中秋帖》的艺术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其帖所用竹料纸约到北宋时方才出现,从行笔判断,书写时用的是无心笔,并非晋朝惯常使用的有心硬笔。因此,尽管清代乾隆皇帝言之凿凿是王献之真迹,但近代以来的书画鉴定家普遍认为可能是宋代米芾所临,虽然如此,亦同样宝贵。 以上内容转摘自人民政协报伊黛文《中秋帖里度中秋》。以下文字转摘自《中秋帖,一个千年“玩笑”》等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