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 画科 样式2

 艺苑小屋蓉 2015-09-27

中国画 画科 样式2

画科 样式 
  四君子
  梅、兰、竹、菊是中同文学家、诗人歌咏的主题。一这四种花木被人格化,因此引起画家的兴趣,给这四种花木以共同的雅号-一"四君子"之称,成了历代的保留画题,至今仍然是如此。

  中国盛产梅花。浙江天台国清情还保存有隋代古梅一株,浙江超山保存唐梅一株,可见人们对梅的爱护由来已久了。五代时的花光们尚观察海景来创作梅花。宋代即有刻梅花的专门画谱《梅花喜神话》行世。明代的王昆,清代的全冬心,也都爱写梅花。历史L画全的专家有宋代的杨补之、郑思肖、赵子固,直到明来的女画家马湘兰。画竹的有五代的李夫人,她因月夜独坐,描下映在帘纸上的竹影遂创为墨竹,后队成为画科之一。宋代的文同,元代的李衍,明代的复录,清代郑板桥都是画竹石家,画菊的名家则有五代、北宋时期的黄签、赵昌、黄居宝、邱庆余、增昌枯,元、明时代的赵彝斋、柯丹邱、陈淳和近代吴昌硕,他们都长于画菊。"四君子"画如此昌盛,固然是品德高尚的人格化象征,而其那样为画家采用,实在还由于"四君子"画便于发挥笔墨,与书法的运笔非常接近,象元代赵孟顺和清代的郑板桥部采用书法的用笔,以写当画,因此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也常常涉笔此道。对于初学者来讲,四君子形象概括,最便于入手练笔,如同学习油画先练一阵子素描一样。俗画四君子加强腕力和写法,学习笔墨之变化,可锻炼出坚挺有力的骨法用笔,中国画最重写法,大概除了练习写字以外,习画"四君子",无疑是国画练笔最佳途径。

近代 李苦禅 红梅

梅花画法 芥子园画传

兰叶画法 芥子园画法

竹 摄影

向晴 芥子园画传           轻露 芥子园画传

风翻  芥子园画传         乍雨 芥子园画传

清 郑板桥 竹

生枝点叶法 芥子园画传

清 恽寿平 菊花(部分)

松柏
  “四君子”之外,松柏也是中国画家的保留题材,一般用松柏象片坚贞与长寿。南北朝的萧绎提出“巨松沁水”的“松不难于兄弟”,以示松之画意,可见画松以示人品的历史已久古柏的画法,在韩拙《山水纯全集冲向一画决:"下丛生,要老逸而舒畅,应直转组,捧节有文,多校少叶,节眼嵌空,势若蚊龙,身去复回,荡迭纵横,乃古柏之状也。"从他的描述去对照北京太庙或天坛的古柏树,其皮正是"皮宜转纽,捧节有文。"近代徐悲鸿于画马之外,亦长于画古柏,他很能抓住上述的一些特点,画出古柏之苍郁。

清 吴昌硕 飞虬

松树画法 芥子园画传


  杂花
  四君子之外,画家还有几种选取的品种,其中最为常见者是荷花。自北宋周敦颐的"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淄清流而不妖"的名句一出,更加提高了荷花的品格。术代崔白以工笔画行,王宗汉则用墨笔画荷。又象明代陈淳,清l代的浑南田,近代的潘天寿、张大手都以画荷名世。象兰竹便于九挥用笔,荷叶便于发挥运墨,随手没来,使墨色有酣畅淋漓,新鲜脑翠之感。
  另一种保留题材是牡丹,据北宋李去非《洛阳名园记》中记述,当时的花园有牡丹数十万本,"至花时,张幕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土女,绝烟火游",可见古人喜爱牡丹的盛况。这一爱好,现在的洛阳、山东的菏泽至今还保持着这种传统,吸引着中外游客。 
  与牡丹并称的还有芍药,画者也很多,自从五代的徐、黄两家起,牡丹和芍药成为花卉画家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画法上渐趋向于写意,方法多以饱含水分之大笔,笔尖处少蘸洋红,下笔之后,一次呈现深浅不同的变化来,之后,再略勾花瓣,用石青或重墨点芯。工笔牡丹则先施勾勒,然后分瓣敷染洋红或朱砂。
  其它还有桃花、杏花、梨花、水仙、玉兰等也很常见,桃花等花卉花瓣都有勾勒和点?两种画法。中国画家喜爱水仙之风神,画的人很多,元代赵孟坚的《水仙卷》,千花万叶,交待得井然有序,一笔不苟。写意性水仙,常在双句后,再复句一次花青或谈储,有的不管其为花为叶,一概复句一次储色,更显得水仙之清幽神韵。
  玉兰、李夷都是春日的名花,明代陈洪级的《玉堂柱石》,是他的传世名作,他画出了玉兰的质地洁白,舒卷有情和冰清玉洁的品格。近代齐白石写意法画王兰,好似略不经意,运笔十分自如。

荷花 摄影

荷花画法 芥子园画法

 宋人 出水芙蓉

近代 齐白石 红荷(部分)

何叶画法 芥子园画传

荷叶 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