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人生
结识须培金是前世的缘分:她竟是我夫人在原吴县刺绣和服厂打样车间所拜施辛师傅的童年伙伴,而施辛又是她父亲当年原吴县刺绣厂总设计师的门下高足。出于如此因缘,心直口快的她向我叙述了一个核雕手艺人的辛苦历程。儿时的她,一场高烧引发的小儿麻痹症,使她落下了右腿残疾的终身遗憾,知书达理的父母双亲在六个兄妹中,对她格外呵护,当时父亲须长发是苏绣图案的总设计师,创作绘制出版了大量的日用刺绣图案。为苏绣艺术的发展付出了毕身心血。母亲在舟山农村务
农,闲时做刺绣贴补家用。 也许是出身耕读世家的缘故,须培金自幼酷爱美术,自7岁起,就迷上了绘画。每天在母亲的绣棚前,拿上一只骨牌凳,伏在父亲的废旧稿页上临摹小人书上的插图和绣样稿上的人物像。画好后便将其贴在墙上观赏,并不断更换,将好的换上去,将差的换下来。这样,久而久之她的画艺也就不断地进步了。由于腿残原因,10岁时才进学校读书。1972年初中毕业,正值“文革” 浪潮影响,须培金原想就读高中,但因为残疾被学校拒之门外。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业了一年,由于外贸加工的需要,当时要从舟山核雕发源地组建一个车间到东山的吴县工艺厂做外销核雕产品。她父亲凭着与殷根福手艺上的世交关系经过种种渠道,她勉强成为了去县属工厂的一员最年小的学徒。 初到东山的吴县工艺厂,借宿在“春在楼”的宿舍,晚上就在灯下临摹《芥子园画谱》和描绘各种人物肖像,她特别崇尚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们,不到半年,她就和同伴小姊妹殷丽娟和师兄一起上手刻核了,当时受核雕车间主任钟年福指定拜宋水官为师傅,由于她的刻工端整,圆润,有创意,常常得到师傅的称赞。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所刻题材受到很多束缚,是系列的罗汉、观音等传统体裁。每当师傅创稿时,便站在师傅的背后偷看,看好师傅开相、点睛、修改、打磨之法,默记在心。在初到东山的一年时间中,她一天都没有回家一趟,甚至连一个月有三天的假日都用在了看书学习上。她永远记得1973年4月23日的下午,是她母亲挑了满满的一箱书及行李,送她从舟山老码头乘了一艘机帆船来到东山的吴县工艺厂学习核雕手艺。在厂里新开辟的核雕车间,有的是村上的伙伴,有的是兄长学姐,属她年纪最小。“拿起刻刀,我从心里就欢喜上它了。”由于父亲也是艺人的因素,他们都愿与这个小学徒教授技艺,让她至今记忆犹新的前辈有殷根福、须吟生、钟年福、宋水官、郁叙生、高平生等。 到八十年代中期,吴县工艺厂解散后,核雕艺人们各奔东西。改革开放的市场还未形成,外贸订单萎缩。须培金无奈回到舟山村,开起了一桌一灯的小作坊。同行们纷纷转行,须培金同他丈夫周雪官成了名副其实的刻橄榄活的匠人,白天种地,晚上刻核,偏僻的小山村还经常停电,点一盏汽化油灯再摸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余年的蛰伏,从九十年代始,苏州核雕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了市场的春天,借此东风,须培金马上创办了核雕工作室。作品从上海远销到北京,各式订单纷至踏来。 须培金平时爱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代文学,内涵的积累充分运用到她创意的作品中来,寓意深刻地体现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孔子讲学》《司马光砸缸》《苏东坡夜游赤壁》等等。选用题材的合理、主题突出、造型美观、形象生动构成了核雕艺术品的要素,图案设计与技法的巧妙运用,须培金自创了对比法和调和法,如《羲之戏鹅》作品:动与静、疏与密、曲与直、点与面本来都是对立的、冲突的,但在她的设计布局中充分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为了雕刻完成此作品,她的丈夫周雪官专门筛选精制了适合核雕的刀具及各种型号的钻磨工具。 须培金作为舟山核雕第四代人物,她与丈夫周雪官是伴侣,更是一对艺术伙伴,他们匍匐于生活的本身,是能创作雕核款式近百种形态的核雕行家。须培金脚有残病,但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而执著地守望着。乡村的夜晚宁静而单调,在孤独寂寞中匠心手摹,潜思冥想。将历史的典故渗透在无声的核中,使顽核有了生命的语言。 难得的是,她一手坚守着传统手艺,一手坚持着爱心公益。每当曙光初现,须培金的“残疾人之家”就传来磨刀嚯嚯之声,晨起磨刀是作为师傅的家规,也是徒弟必须会的基本功,在吃早饭之前必须把一天雕刻要用的刀具磨得锋利,排列整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她带出的学徒已近二百人左右。她无偿资助、免费收徒、补贴创业基金等,使二十余名身患残疾的贫困家庭与弱势群体,扶持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围绕核雕主题,她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先后发起成立了“香山街道残疾人核雕基地,江苏省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等。凡学徒出师盛名,她就鼓励他们走出去,创立自己的工作室,但有几位像王继锋一样的残疾弟子实在不愿离开,她就在自家庭院,辟一块小天地,让他们独立挂牌,独立营销,有点像现在流行的孵化基地。所以走进须培金家中的庭园,店牌竞立是一大特色,而她自己的工作室则在最进深的一个旮旯里,经历了苦难才知苦难的深处。她以慈悲为怀的母爱,撑起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片天空。 耕读礼书的家风,培养了须培金身残志坚、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看缸下饭、量体裁衣、一刀一工、守艺养家”这是她母亲常谈的一句家常话,在须培金看来:以淳朴的家风,才能坚守住手艺人的根本! (贡才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