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缘何遭遇断崖式下跌-财经频道-手机搜狐

 xm1234567 2015-09-28

每年8月份正是国内新玉米还未上市、陈玉米价格微涨的时期,但今年同期国内玉米价格却遭遇了断崖式的下跌,期现货价格的下跌幅度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其他大宗商品。

临储价格下调成导火索

9月1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从10月份开始,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市斤,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了0.13元,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

临时收储政策是指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国家根据当年的市场情况确定一个收购玉米的临时价格,农民可以按这一价把玉米卖给国家收储粮库。最初的时候临时收储价每斤还只有7毛多,但随后每年的收储价格都在上调,去年的临时收储价格与最初相比上涨了近60%。这给了国内农民一个“暗示”:玉米价格只升不降,国内玉米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

《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到3000万公顷,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3700多万公顷,预计2015年还有1.3%的增长。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为粮食连年增产以及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临时收储政策的负效应随着国内外玉米价格的持续扩大而日益凸显。数据显示,最近3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连续走低,玉米进口价和国内临储价的差已经拉大到每吨500元左右。长期的收储使得国内库存压力大、市场扭曲严重,对于临储价格的下调业内早有呼声。

分析人士认为,玉米临储价格8年来首次下调对于市场影响很大,因为这意味着国家可能不再托市。自从去年棉花和大豆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后,业内人士就开始预期玉米将成为下一个实施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品种,但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这种预期,政策的调整会对今年的销售和未来的种植意愿造成较大影响。

“三高”重压价格

临储价格的下调只是玉米价格下跌的导火索,国内玉米市场长期笼罩在“库存高、产量高、进口高”的三高阴影下。目前国内玉米全年的产量约为2亿吨,而消费仅有1.7亿吨,再加上进口不断增加,导致库存不断增加,目前国内玉米库存约为1.5亿吨。

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玉米量只有8.4万吨,2015年前8个月国内就已经进口了437万吨。随着玉米的大量进口以及产量的不断增加,国内玉米供给已经严重失衡。由于临储仓库高价收购的玉米,就算堆不下,也不能低价卖出去,长期累积下来巨大库存已经对市场造成了庞大的压力。实际上从今年年初玉米就开始了漫漫熊途,玉米期货价格已经连续6个月下跌,临储的消息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