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美黔东南 让世界看见

 昵称14979747 2015-09-28

游客正在欣赏西江的民族歌舞表演。      通讯员 李雪 摄

游客在长桌宴上品尝苗家美食。   通讯员 潘国雄 摄  本报记者 陈丹 熊诚

  新闻背景

  6月18日,以推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为主题的黔东南州第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镇远举行,成功推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城古巷精品旅游线路和黔东南州5条最佳旅游线路。

  7月22日,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在凯里开幕。旅游节期间,“一城主办,众城联动”的模式让“节庆”之火燃遍该州16个县市。

  8月26日,黔东南文化旅游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在凯里举行,共签约项目25个,投资金额168亿元。

  9月30日,黔东南州将在锦屏县举办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15首届中国·锦屏文书文化节,将集中呈现锦屏民族文化、木商文化等多彩文化资源。

  一波热情未熄,另一波激情又起。

  连续4月,连续4场。黔东南文化旅游以从未有过的高昂姿态强势出击,彰显出黔东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自信,更表达了黔东南进一步打造旅游升级版的决心。

  文化与旅游融合生辉。大美黔东南,让世界看见。

  记者手记

  飞舞的裙摆、动听的歌声,沉淀了千百年的民族风情娓娓道来;磅礴的梯田、袅袅的炊烟,农耕文化气息在鼻尖萦绕;走过摩擦得发亮的青石板、抚过已添上暗黑印记的古城墙,推开那散发着斑驳气息的厚重木门,时间刹那凝固,历史的沧桑激荡心间……

  走进黔东南,村村寨寨、古镇古巷、高山流水,每一个场景,每一组画面,都犹如一位远古走来的少女,氤氲清眸中,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诱人去寻觅、去解读、去追逐。

  黔东南历来被认为是文化富集之地,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织出五彩斑斓的色彩。黔东南也被看作是旅游富矿,这里生活着苗、侗等33个民族,“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在这一点上,黔东南有清醒的认识,并逐渐走出独具自身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黔东南旅游模式已从过去的“走马观花”演变成今天的“快旅慢游”,并正朝着更好的未来砥砺前行。

  丹桂飘香的季节,苗乡侗寨在缤纷秋色的印染下更添一份风情。青山含黛、流水淙淙,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吊脚楼若隐若现,犹如一幅水彩画轴在眼前徐徐展开,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用美丽回答一切。”

  “疲惫心灵的栖息地。”

  “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想念,还没有分别,就盼望重逢。”

  无数游人在黔东南来来往往,留下了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赞叹。

  这些赞叹又成为一种动力,让黔东南文化旅游产业更具前行的力量。

  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实施“旅游活州”战略,围绕建设“原生态苗侗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目标,紧扣原生民族文化资源,着力在文化旅游融合上做文章,在文化挖掘与传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营销、培育精品景区、开发旅游产品等方面发力,酿制出一坛香醇的旅游“美酒”,让游人闻香而来,沉醉其中。

  酿美酒要有好材料,晒一晒家底,黔东南绝对握有一手好牌。

  莽莽雷公山、谧静云台山、神秘月亮山,这里群山秀丽。清水江奔腾不息、氵舞阳河吟咏欢歌,这里聚水之灵。相比这些奇山秀水,黔东南最大的优势是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风格迥异的民族构成、异彩纷呈的节庆风俗、古老多彩的音乐歌舞、别具一格的建筑技艺、丰富多元的饮食民俗等铸就“文化千岛”,形成涵盖了16个县(市)“世界最大的原生态文化露天博物馆”。

  握一手好牌,如何谋一个好局?

  “利用优势资源,让旅游植根于文化而繁荣发展。”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范钟声说,“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这三大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是黔东南旅游走向世界的名片。

  文化是黔东南民族的魂,也是走向世界的根。围绕文化的挖掘与展示,黔东南加强景区景点二次开发。镇远古城挖掘文物古迹、传统龙舟、古城渔火等文化;西江苗寨挖掘民族节庆、民间艺术、家庭博物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江岜沙挖掘“树文化”;黎平肇兴挖掘鼓楼文化;榕江三宝挖掘“萨玛”文化;隆里挖掘明清军事城堡等,二次开发使景区景点更具吸引力。

  同时,通过实施“四个一百”工程(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工程、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100名原生态民族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工程、100个原生态民族文化典型建筑保护工程),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评定职称级别,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专业,培养原生态民族文化人才和传承人,建设生态文化博物馆等,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保护传承和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机制,使原生态苗侗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为让这坛酿制多年的“美酒”香飘万里,该州一方面积极请进来、走出去;一方面举办“节会”造势,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雷山苗年节、台江姊妹节、黎平鼓楼文化艺术节、施秉杉木河漂流节等一大批民族节日的举办,不仅提高了黔东南对外影响力,更吸纳了人气。

  与日益繁荣的文化旅游盛景相匹配的是,近年来,黔东南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架,乡村旅游公路为支网,高铁、航空、水运互补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截至2014年底,州内建成的旅游公路达1638公里,彻底打破了黔东南交通边缘化、旅游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的历史瓶颈。

  山水为韵、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犹如一块璞玉,通过文旅融合大做文章,美丽黔东南的形象被雕琢得更加立体、生动,往昔动人的面庞如今更加红润。

  千户苗寨西江、历史名城镇远、枪手部落岜沙、千年侗乡肇兴、侗歌之乡小黄等文化旅游品牌更具内涵和影响力。黔东南还开发了包括乡村旅游、温泉、漂流、节庆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凯里苗侗风情园、下司古镇、剑河温泉等20个旅游景区,文化旅游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以西江为代表的环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为代表的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氵舞阳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旅游区,以古遗迹、古村落保护为核心的清水江木商文化带和以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为核心贯穿12个县市的红色旅游带——“四区两带”精品旅游线路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这种魅力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印证。该州接待游客总人数由2010年1500余万人次增长到去年3700余万人次,增长超过一倍;旅游总收入由2010年100余亿元增长到2014年300余亿元,增长了两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