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安子老师认识差不多有三个年头了。 虽说见面不多,但他的言行举止、他独特的思考方式,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前些日子,我微信安子老师,说要对他进行一次微信采访。安子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我就把采访提纲发了过去。 大约三个小时后,安子老师回了信息,他说你这样写不出好的文章。 我问为何这么说? 安子老师说,你是在拿自己的经验或者观点强加给我,这不公平! 我一懵,问,那怎么才能写出好文章呢? 安子老师说,你发现没,所有写个人的文章,不管是哪行哪业,都吹得跟一朵花似的,这样的文章除了当事人满意,有几个人愿意去阅读? 仔细想想,安子老师说的还真有理。我说,那该怎么写啊? 安子老实说,想写好这类文章,一定要接地气,有血有肉,有生活。从事艺术,不管腕有多大,他还得生活不是。有生活,就有故事。 还别说,安子老师的几句话真给我不少启发。我说,这几天你能安排个时间不,咱俩聊聊? 安子老师说,可以啊,我也需要宣传啊,现在人们认这一套,名气越大越好吃饭,谁不想过好一点的日子? 那是一个比较炎热的时节。各种媒体正在狂轰滥炸地为释永信大师做宣传——如果能有一小半这样的力量宣传安子老师,我也心满意足了。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安子老师一说。安子老师笑说,真后悔当初没出家。 安子老师写了一部书叫《佛曰看茶》,许多年来,都是为文插图,安子老师竟然为自己的画作配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假如陈子昂出生到现在,估计不会再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了。 刚一坐下,安子老师就开始泡茶。我说,这是啥好茶啊? 安子老师说,你着相了。 我一愣,突然想起安子老师曾有一幅画的落款是:悟禅的大门旷敞着,走进去很容易,只是一不留神,又成了门外的人。 2013年,安子老师搞过一个“知了不可说”的禅意水墨画展。这幅作品就是在那个展览上见到的。一次安子老师去一朋友处闲坐,大家聊得十分开心,对主人的茶,没有一句评价,主人急了,拿出发票说,我这茶可是两万多一斤啊。众人面面相觑,说你咋不早说啊。 安子回家后立即画了这幅画,取名叫《悟禅》。 是啊,安子老师的每幅画都是来自生活,也可以说是生活的禅意画吧。 呷了一口茶,满口生津。我说,我不评价了,还是用你的话说吧:茶本清闲,何必较真滋味。 安子老师哈哈一笑,说这就是了。 于是我们开始了天南海北的瞎聊,聊得十分舒畅。 我记得那次画展上不少人给安子老师建议,要是给每幅画配上一段文字的话,不但更能让大家理解画作的内涵,还能更好的传播。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的灵魂早已跟不上脚步了,需要慢下来寻找心灵的宁静。正是这个原因,喝茶的人才越来越多。安子老师抓住了这一点,以茶为元素感悟生活,很容易和大家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说,安子老师你不是当时说过,要给自己的画作配上一些生活感悟的小文章,怎么写了一部书啊。 安子老师说,大家的建议很好,后来发生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去年的七月或者八月份,安子老师的一个女性朋友给他说,她分手了。安子老师说,分了好啊。她说好啥啊,心里烦着呢。安子老师说,说明他不适合你,好的在后面等着你呢。安子老师回到画室,寥寥几笔完成了一幅画作,在上面题写了瞬间的感悟—— 一笺清愁如莲,随风摇曳。难道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得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 佛曰看茶。 放下画笔,安子老师看着“佛曰看茶”四字发愣,脑海里蹦出一个想法,要是能写一部叫“佛曰看茶”的书多好啊。在那一瞬间,安子老师就决定写一部小说。他觉得,小说有故事有情节,更容易让大家理解他的画作。 安子老师是那种有了想法就落实的人。仅一个月的时间,这部书就完成了,而且还有百十幅画作,我不能不敬佩有加。 我突然有一种想表述的愿望——不愿当书法家的画家,肯定不是一个好作家。 我知道安子的画好,文笔也棒。他还写一手好字,一直靠手工书法木刻维持生计。这的确是了不起的一个人。 安子老师说,这算啥,咱就玩玩而已;我一没想过当书法家,二没想过当画家,要说当作家,还真有过这梦想;只是一直为生活折腾,就把这梦想扔到了属于少年青年中年的激情里;这不,一不留神,那梦想又醒来了。 是啊,好的书画作品,便是对生活的深切感悟。 安子老师还是一个新潮的人,在他身上,你感受不到文人特有的酸腐之气。他为这部书还在网上发起了一个众筹,这让不少人料想不到。这部书马上就要出版了。 安子老师说,我喜欢拾文化这个平台,你们要是不介意,我就选在这里首发。 在拾文化的平台独家发售,这无疑是对我们极大的鞭策和鼓励。我也相信,只要我们坚定走在重拾文化信仰的路上,用文化打磨粗糙生活的肌理、洗礼疲惫生活的尘埃,加之安子老师和更多人的支持,我们一定能持续推出好作品让生命发光,拾文化也必然会越办越好。 因为,文化就是信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