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经济繁荣的宗祠联

 江山携手 2015-09-28

  三门塘虽是黔楚交界之处的侗乡,但由于这里山林茂密,盛产优质杉木,又有清水江注入沅水,水运便利,明朝永乐年间就成了“皇木”采集地。数百年来,商贾云集,木行林立,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这里也就成为富甲一方,文化发达的乡土。

  村寨里保存的两座古宗祠及其对联,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史实。

  王氏宗祠(又名太原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重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整个建筑以其奇特的浮雕和彩画而著称。宗祠大门上方正中镌刻有“太原祠”三个鎏金大字,大门两侧的砖柱上,双龙抢宝、摩诘作画、秦王拜将、八仙过海等绘画栩栩如生,清晰可辨。在牌楼正上方屋顶下整齐地塑有五棵大白菜,大门上方两侧亦各塑有两棵大白菜,它们雕刻得上青下白,包卷有致,非常逼真醒目。大门柱上,有对联云:“报本溯源,丕振宗坊恢骏业;笃亲睦族,重修祖庙启鸿图。”横额为“百世流芳”。

  此联显然是王氏后裔为光宗耀祖,开创大业使之流芳百世而撰的,同时也道出了他们整修太原祠的缘由。太原祠副牌楼镌一联云:“当年沐雨栉风,自龙标而来,源远根深绵祖德;此日添丁成族,归凤邑而住,前光后裕荷宗功。”此联追根溯源,道出了王氏家族兴盛不忘祖德的心愿,也反映了王氏祖先由湖南龙标(今怀化黔城)而至三门塘创业的历史,从侧面反映了三门塘历史上的繁荣和兴盛。

  至于为何在大门正上方塑九棵大白菜,象征什么,有何寓意,成为三门塘难解之谜。

  与太原祠相隔半里,有座刘氏宗祠。此宗祠始建于同治末年、光绪初年,是刘氏始祖刘旺的后代子孙为祭祀先祖而修建的。刘旺,山东临清县枣林村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跟随朱元璋御驾征战,屡立战功,被诰封为昭勇将军。刘旺二世刘源世袭父职,任贵州铜鼓(今锦屏县铜鼓镇)卫,掌印指挥使。三世刘正世袭。到清道光年间,四世孙刘节从铜鼓迁居三门塘。到同治末年、光绪初年,刘节率其子孙创建刘氏宗祠以祀始祖。当时规模小,形式简陋,几十年风雨剥蚀,日渐朽烂。刘节后裔孙便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刘氏宗祠。重修时,刘节后裔受资本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专门请了南京画师、设计师王洛民设计绘图,又请湖南建筑名师李应芳率队施工,历经两年建成中西合璧的哥特艺术式建筑。大门青石雕琢,上书对联云:“白水高名千秋尚在,香山重望万古犹存”,正上方书:“昭勇将军”横额。很显然,是为祖宗歌功颂德撰写的。最高的两根墙柱上,有一副拉丁字母对联,右联是:“UA PR TN BL CV HO UT NA VL EO CH”;左联是:“HN OA CK PR ON NC FL TY EL VH UA”。在两侧山墙上方亦有两行拉丁文,右侧为:“HU NA PR CV IC BL KE”;左侧为:“TH UN AP OV IL”。这些拉丁文是刘氏后裔引进西方文化的见证,但究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内容,至今仍是三门塘一谜,而无人能破译。

  从这两个宗祠保存的对联可以看出三门塘经济发展的概貌,也可以窥见中西文化在这里相结合的端倪,可以说是湘黔边境经济发展过程的缩影,研究这些对联,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毛墀芳 原载:黔东南日报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