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公祠的三堂两厢房还在修复时,我们即着手进行楹联征集工作了。首先在市、区文化局的网站上介绍吴公祠的历史、吴公祠主人——吴棠的生平及对楹联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征集相关的楹联。期待在全国能有制联高手为祠堂作些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楹联,同时也担心,我们这个苏北小城的老祠堂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吗?那些天,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又有多少人登陆了我们网站,有没有新的楹联出现。没想到,关注度比我们预料的要高得多,不仅参与者众多,且层次很高。参与者有从本土到北京、哈尔滨的楹联爱好者,有全国楹联协会会员,有老教授也有年轻的联家,仅二十天,就收到近二百副楹联。面对这各具特色的楹联,要选出其精品为我所用,也颇费了一番周章。 利用一个周末,请来师院中文系古文研究的教授、淮安市楹联协会的专家,对所征集的楹联进行评审,对楹联从内容要求符合历史史实,对吴棠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到楹联“四要素”的严格把握,及词性的优美等各方面的综合要求,一轮又一轮,用了近一天的时间,最终选出了12副。专家又对每副对联进行了仔细推敲,才形成了最后的定稿。例如,北厢房内柱联的原联征集稿是:“邻承恩故里,幸能闲话因缘、细敲文字;鉴忠节肝肠,使东南有保、草木知名”,联家的想象力丰富,联意构思很独特,把吴棠与淮安两位名人吴承恩、关天培含于联。切人、切事、切地、切景,但语言不够简洁。经过专家们修改后为: 邻承恩故里,缘因闲话; 这明显比原联更简洁、韵味绵长。可以说12联,每副都是专家们精心斟酌推敲、打磨后的精品。 我们知道,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楹联与书法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所以内容敲定后,就考虑用什么书法形式来表现,哪位大家来书写最合适。例如享堂门柱: 渡江曾奋中流志; 专家们一致认为用篆书表现较好,由章农老师来书,对于章老,人们对于他画梅,可能很为敬佩,殊不知他的篆书更具大家风范,年近80岁的章老用笔仍飘逸洒脱,充满韵感,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趣,使这副楹联真正达到了意境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享堂吴棠塑像两旁的楹联: 一代封疆大吏,名闻四海; 是著名书法家戚庆隆老先生写的。我们怀着一颗忐忑的心,赶到他南京住处,婉转地说明来意,没想到戚老却很爽快的答应了,并说,能为吴公祠的修复做点事,这是他身为淮安人的责任。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我们市政协荀德麟副主席,在百忙中亲自撰联并书写了享堂内柱联: 是非在眼,半身宦迹传佳话;
接着,又选定上好的橡木,请了我们淮安市著名的雕刻高手,用了一个多月精心雕刻而成。再经一次次上色、美化。精美的楹联才如此“炼成”,这其中凝聚着多少人的智慧、汗水与心血啊! 一副上乘的楹联,会令人咀嚼玩味再三,回味无穷。吴公祠,因这些楹联增添了绚烂的文采,达到了文景齐美的意境。我真诚地期望吴公祠这大大小小的十多副楹联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和艺术上的享受,更能通过对楹联的欣赏,加深对古祠主人——吴棠的了解和敬意及淮安人对这座古建筑的深厚情感。 作者:章侠 原载:淮海晚报电子版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