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婚礼|槐荫风情

 溪枫典藏图书馆 2015-09-28

    12月23日是农历冬月初八,从中国传统观念看,是一个适宜婚嫁的好日子。

    一大早,我们几家人就奔赴汉川乡下,参加老公大姐的儿子的婚礼。

    在半道上接到电话,要求车子直接开到街上扎花车。花店的工作人员心灵手巧,不一会就把三辆车打扮得漂漂亮亮。

  新娘子是十堰人,前几天来到汉川结婚,现正在街上一家理发店里花妆盘发。

    我以为直接接上新娘子就可以回大姐家了。没想到,主事的人说要先把花车开回去,然后吃饭,再由接亲的人,敲锣打鼓地来接新娘。

    走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车子慢吞吞地驶进了大姐家旁边的巷子里。此时时针已指向十点半。堂屋里、门前的场子上坐满了正在吃席的客人。他们刚吃罢,我们就被安排就坐进餐,老公说这就是农村谓之的流水席了。意思是吃酒席象流水一样,吃一茬,走一茬,再吃一茬,再走一茬,象流水般连绵不断地开席。

  堂屋里安排了四桌。看到旁边的桌子上坐满了大大小小的男孩,有大姐家的两个20多岁的儿子,也有几岁的小男孩。我好奇地问大姐,怎么这么多小孩子?大姐介绍说,这就是十兄弟席。要求十个同一辈份的未婚男子。因为现在不是放假时期,村里的男孩要么在外面上学,要么在外地打工,好不容易才凑齐了这十个。

    上菜了。蒸肉元子,煮鱼元子,蒸鱼块、蒸肉块……一碗接一碗,充分体现了汉川菜的特征:蒸菜多、元子多、鱼多、肉多。十二碗菜上齐了,也没见到一点青菜的影,虽然菜的味道不错,但是所有的菜品尝下来,吃得我胃腻得难受。

    吃饭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上一道菜,站在门口的一个男子就会炸响一串鞭炮。起初没注意,以为他是好玩而已。后来发现,只要有人从后面的灶屋里端出菜来,他就要炸一下鞭,才明白,原来他这是在向所有客人报告,上菜啦!

    桌上已放满了碗盘,十二道上齐了。端上了一方便碗的瓜子。我和妹夫奇怪地说:城里吃婚宴时吃糖,农村里竟然吃瓜子。站在一边的大姐笑着说:这是要往里面丢点零钱的,表示对厨师手艺的肯定和感谢。

    哦~~~~我们恍然大悟,这相当于给厨师的小费了。



    吃罢饭,长长的鞭炮炸响,欢快的锣鼓敲起,一派喜气的气氛在周围弥漫开来。新郎穿着簇新的衣裳,头发吹得一丝不苟,精神头十足地坐进了花车。几个壮小伙坐在面包车里,敲着锣,打着鼓,尾随着三辆花车准备出发了。

    主事的人还在对新郎交待着:去时人数成单,回来时一定要成双啊。

    大姐站在路上,目送着车队渐渐远去。疲惫的脸上满是喜悦和期盼。

    我默默地看着大姐,想着还在省城医院里躺着的大姐夫,既难过,又高兴。


    车队刚走,二姐过来告诉我,一会由我和新郎的小姑珍珍一起给新娘牵亲。因为我是舅妈,且生的是儿子,符合牵亲的条件。呵呵。

    我一听,愣了:牵亲?怎么牵?有什么规矩?

    二姐笑着说:你不用担心,一会和珍珍一起,她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啦。

    我急了,我还不认识珍珍呢。得赶紧找到她,向她请教。二姐马上带我和珍珍接上了头。

    珍珍领着我来到新房,把两个枕头拿起来在床上扔了一下后回位,然后在床的四个角上拍打一番,嘴里念念有词。我没听懂,问她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就是这个规矩,大概是保佑他们婚姻幸福吧。一会我们俩站在大门口把新娘牵着进房就行了。

    正在房里闲聊着,二姐进来报信,花车快回来了,做好牵亲的准备。

    我慌忙跑到大门口站着迎接。过了一会,花车开到门前的水泥路上停了下来。老公催我,你到车门边去接新娘撒。


    我不知该站在门口好还是站在车边好了。看到珍珍奔向花车,也赶紧追了过去。把穿着婚纱的新娘从花车里扶出来,正准备牵着她上坡时,旁边有人说了:不要走,等着背。

    我们只好停下待命。

    突然,两个头顶高帽,身披短袍,脸上用毛笔画着八字胡的两个男子过来了。他们的怪模样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我认得其中一个是新郎的叔父。他走到新娘身边,蹲下身,背起新娘就走。刚走了两步,被一个中年男子拦住了。两个戴高帽子的和这个中年男子用三双手搭成坐椅状,让新娘坐上去,抬着到大门边才放下来。新娘极为别扭在坐在三双男人的手上,裙摆在地上扫着。旁边看热闹的亲朋乡邻们都笑弯了腰。

    至此,我才和珍珍一手挽起新娘,一手提起她长长的裙摆,扶进新房。

    稍事休息,开始结婚仪式。

    堂屋上方摆着长条桌,新郎新娘双双站在桌前,地上放着软垫。

    司仪宣布,家长讲话。

    由于大姐夫术后尚未出院,大姐请我的老公——新郎的舅舅讲话。

   
    老公站在条桌前,面对着一对年轻人,发表了情深意切、语重心长的讲话。

    接着就是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仪式结束,新娘回房休息换衣。围观的客人也一哄而散。

    我和几个姑子正想到附近老公的老屋里参观一番时,大姐通知我不要走远,一会儿要陪新娘吃饭。据说,这也是很有讲究的。

    虽然刚刚放下筷子一个小时左右,肚子还饱得不得了,但是我是如此符合条件,只有再次坐在桌旁与新娘及其他8个女人们吃将起来。这一桌安排在新房里。桌上的碗、筷、勺子、杯子,包括桌布都是红色的,新娘的旗袍是红色的,床上的被褥、墙上的挂饰、家俱上的花纹、梳妆台前的假花……全都是红色的,充分说明在中国传统婚俗里,红色是多么的经久不衰!

    勉强往肚子里塞了几个元子,放了几块蒸鱼,才算完成陪吃任务。

    以前听婆婆说过,结婚的第二天上午要举行喝茶仪式,此时,要给新娘红包。由于年底,工作忙,不能请多的假,我们准备马上赶回家。正商量着要不要把红包提前给大姐,由她转交新娘时,主事的人通知,考虑到我们的特殊情况,决定马上举行喝茶仪式。
   
   

  大姐陪着一对新人拿着开水瓶,茶杯过来了。新郎倒茶,新娘奉茶。大姐不断地向新娘介绍,这是谁,那是谁?新娘子甜甜地喊着:舅舅、舅妈、二姨、三姨……大姑、二姑……大伯、二伯……

    长辈们一手接茶水,一手给红包。没有喝着茶的赶紧挤过来要茶喝,然后递给新娘数目不等的钞票,浓浓的亲情就在这一倒一递中传递开来。

    尽管大姐夫缺席了儿子的婚礼,但是众多亲友的帮助也让这场婚礼办得热热闹闹,给最近承受极大压力的大姐带来了欢喜和快乐。

    坐在车里,从车窗里向送行的大姐和外甥们挥着手,看着大姐瘦削的身体和外甥们朝气蓬勃的脸庞,默默地祈盼:但愿上天保佑大姐一家,从此以后,生活顺顺畅畅,日子平平安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