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丕的“不朽”(大地漫笔·编辑丛谈)

 微湖渔夫 2015-09-28

  偶然路过邺城故地,想起一千七八百年前曾居于此的曹丕。不为他的帝王功业,而为那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毕竟,中国悠长的历史里,称王称帝者不胜枚举,曹丕并不足称道。可他所撰写的《典论》,虽然已散佚了大部分,但仅凭剩下的《论文》等寥寥几篇,仍足以享有“不朽”之誉。

  古时候,受书写工具和传播载体限制,文章大多言简意赅。像《典论·论文》不过数百字,里面却有不少在后世传播久远的说法。比如“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论述,比如建安“七子”的命名,比如关于文体、文气的辨析,都有开风气之先的功绩。但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还是前面所说的对“文章”价值的肯定。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文章,在这里是足以对抗“常期”、对抗时间的宝物。这是曹丕的论断,其实也可以算是他的期待。东汉末年那样的战乱年代里,生生死死应该是再容易不过。刀兵时疫,都能轻易夺人性命,并不以人的地位而转移。建安七子大多只活到四十多岁,好几个都死在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中。曹丕自己去世时,刚到四十岁。古来帝王权贵,无所不用其极问鬼神求长生的,恐怕也是数不胜数。但曹丕应该不算在内。《论文》中可以看到,他对“年寿有时尽”的认识是很冷静的。若一定要说有对“长生”的追求,应该就是文章的“不朽”、精神的“长生”了吧。

  《论文》里面,“文章”的概念并不仅止于我们今天所称的“文学”。所有能够寄身见意的翰墨篇籍,都在它的范围里。它们,有的关乎国家的治理,有的关乎思想的传达,更重要的,留存下了每个作者精神生活的气韵与菁华。后来人,从这些文章里见到这些古人的精神足迹,又能从这些足迹里组合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甚至成为后来者前行的指引。

  生长于战乱中、致力于王霸之业的曹丕,最终以《典论》称“不朽”,这或许恰好是他所说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一例明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