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后我们都靠脑电波远程交流

 长庆wcqjs 2015-09-28
如果能够不通过电话,只是戴一顶帽子就能让你远距离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你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交流吗?目前,这可能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或许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它将成为现实。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的 Andrea Stocco 和他的团队在脑电波交流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

在 Andrea Stocco 新一轮的研究实验中,两位参与实验的志愿者都能够成功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并且完成了一系列的问答。Stocco 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人类大脑实验,它需要两个志愿者进行合作,同时还要感知视觉信号。”

与 Stocco 团队此前进行的实验一样,这一次的实验仍然需要两个身处不同地点的人进行思维交流。在实验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志愿者首先要观看显示器上的图片,然后佩戴能够捕捉和翻译大脑活动的脑电帽,这样一来,信号就能传递到另一个志愿者脑袋后面的磁线圈上。

接着,磁线圈将通过 TMS 技术将信号传输到他的视觉皮层。接收信号的志愿者将通过接收到的信息来回答问题:看到图片回答“是”,没看到就回答“否”。

图1 系统的总体框图

据了解,此次实验的两个地点之间相距一英里左右,一共有五组研究志愿者,每次需要进行 20 轮测试,包括 10 轮真正的测试和 10 轮对比测试。每一轮测试中将出现 8 个物体,志愿者能够对每一个物体提 3 个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则表示测试成功。而在对比测试过程中,研究人员将会使用一个志愿者察觉不到的塑料垫来阻隔磁线圈的信号传递。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所有可能存在的作 弊情况都被排除掉,比如阻断志愿者的听力和每一轮的磁线圈位置都重新定位等等。在真正的测试中,志愿者答对问题的概率为 72%,而在对比测试中,正确率仅为 18%。

志愿者答错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设备将志愿者的大脑信号全都翻译了,而不仅仅是视觉方面的信号。而除了硬件问题之外,志愿者本身的不确定以及注意力不够集中也可能影响答题的结果。

去年,Stocco 团队获得 100 万美元的赞助,这使得他们得以拓宽研究的范围。据悉,他们正在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传送大脑的状态,即将清醒的人变得昏昏欲睡,或者将一个精神集中的学生变成多动症的状态。

图1 系统的总体框图

伴随着苹果Siri和Google now的推广,以及Kinect在游戏中的应用与体验,人们对人机交互技术的认识被不断地刷新:从工业生产的要求到人类生活的需求,从机器的被动接受指令到主动提供服务,从人类单向输入到人机双向交流……人机交互的终极方向到底剑指何方?它又将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