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字

 黄毅弘 2015-09-28

手+手+丅=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在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不同的。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解字》中说:“跪,拜也。”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揖”是拱手礼,在古代它是不必跪的。《汉书·周勃传》中记载:“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说明揖和拜是有显著区别的,它们各用于不同场合,拜比揖的礼节更重。

古代跪拜礼中的“空首”礼,是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称为“空首”,也称为“拜手”,简称为“拜”。“空首”礼是古时一种常见的礼节,平时行一次“空首”礼,也称作“拜”;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两次“空首”礼,就称为“再拜”。

【出处】:邵伯温《闻见前录》:"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

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

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

我和老婆去卧佛寺游玩,

老婆路上走不动,

于是我背她。

一个老婆婆看见了,

严肃的说:

看你也是读过书的人。

老婆有病还是早点去医院,

拜佛是没用的。




拜【拜】(bài)

  “拜”,会意字,金文从手,从来。

  “拜”从手,表示其意义与人的行为相关;金小篆文“来”像小麦之形。“拜”为手执小麦之形,表示丰收之后举行敬献仪式,以此感谢神灵,同时祈祷神灵保佑来年有好的收成。

  今“拜”可视为从二手,从十或从丅。“十”为二五之数,表示双手十指五五相合;“丅”为“下”的古文,是向下、低下。“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双手合于胸前,躬身礼拜,表示把对方视为尊者而把自己放在卑下的位置。因此“拜”是拜揖、拜谒。佛家弟子礼佛时,双手合十,掌心虚空,内呈心形,表示发自内心;两膝分开跪于蒲团,以额头接触佛祖的脚,以示虔诚,称为点佛脚。

  “拜”的本义是表示一种行礼的举动,后世也指下跪叩头,如跪拜、叩拜等。如古代对帝王叩拜时,要三叩九拜。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大意是说拜了又拜还在地上迟迟不起来,起来后又作了五六次揖,这才出来。可见行礼者的庄重肃穆。“拜”后也作为古时行礼的通称。古代人际交往中,“拜”是一种很普遍的礼节。在传统婚嫁习俗中,夫妻行礼称作“拜堂”,包括拜天地、拜父母和夫妻交拜,是人生的大礼。旧时,同性朋友之间互相结为兄弟姐妹,也要焚香拜天地、祷告诸神,最后还要互相行礼。这种结义关系称为八拜之交、八拜至交、八拜定交等。如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古代民间又有所谓“拜德不拜寿”的习俗。意思是在结义时以德行论大小,而不论实际的年龄长幼,德行高的人就尊为长者。

  “拜”由表示行礼的举动又可以引申指其他含有尊敬之意的行为或活动,如拜请、拜会、拜访等。这方面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由下对上的登门拜访,如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臣子对君主,出于礼让、尊敬的意思而称为拜见、拜谒。拜见时所用的名帖称为拜帖;二是对神灵、祖先的敬奉,如成语“求神拜佛”、“顶礼膜拜”、“焚香礼拜”等;三是表示庆贺、祝福之语,如拜年、拜寿。《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权臣阳货想要拉拢孔子为他服务,而孔子躲着不见。阳货就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去了礼物(“豚”这里是指蒸熟的小猪)。孔子为了答谢,就故意等到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谢。成语“拜倒辕门”,寓指对某人佩服至极,心甘情愿地认输,其中的“拜”不是指真正的礼拜举动,而是尊敬之意。

  “拜”是礼的体现。因此,古时君王或诸侯授予下属官职也称为“拜”,含有礼贤下士之意。如“拜相封侯”表示以极重的礼节聘请能人为官。历史上有汉高祖刘邦登坛拜将的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耳。’王许之。”这是萧何劝说汉高祖刘邦以隆重礼节拜韩信为将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大王素来不注意礼节,现在拜大将就像招呼一个小孩子一样,这恰恰是韩信出走的原因。于是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设高坛,择吉日良辰,沐浴更衣,戒荤戒酒,以示诚意。于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召集文武大臣,举行隆重仪式,亲自登台授印。从此韩信为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家基业立下赫赫战功。“登坛拜将”也就成为美谈。后以“登坛拜将”比喻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

  佛教礼节中,礼佛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佛教徒通过拜佛行礼,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佛教礼节中的“拜”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规则,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八拜之交”究竟都是哪八拜呢?又和哪些历史人物有关呢?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之交)

知音之交的是讲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和子期的典故。这个历史典故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演奏,钟子期善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这两个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

2、鸡黍之交 (范式张勋之交)

鸡黍之交是讲范式和张勋之交的历史典故。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读书后两人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很快约定的日期将至就要到了。张劭就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道:“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范式就一定会按约定的时间到来”,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见面的这一天,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鸡黍之交”强调的乃是“守信之交”。那么为何此要称为“鸡黍之交”?那是因为《后汉书》的这段故事被元朝的宫廷改变为剧本《死生交范张鸡黍》。这个剧本比《后汉书》深入人心,就这样“鸡黍之交”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3、“胶膝之交 (陈重雷义之交)

胶漆之交讲的是陈重和雷义之交的历史典故。东汉年间,分宜洞村人陈重自幼与南昌人雷义为友,两人同师学习,都是饱学之士。当地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可陈重非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向太守申请了十几次,太守都不同意,直到第二年雷义也当上了孝廉这事才罢休。后来陈重与雷义都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代替同时做官的一个人受罪,被罢官免职。陈重见雷义离去,自己也紧跟着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家。回家后,刺史举雷义为茂才,雷义想把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同意,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这个历史典故出自《鲠直张千替杀妻》。

4、刎颈之交 (廉颇相如之交)

刎颈之交是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言:“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本看蔺相如不服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这话慢慢就传开了被廉颇听到,于是他脱下战袍,心甘情愿地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负荆请罪”。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5、管鲍之交(管仲鲍叔牙之交)

管鲍之交这个典故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管仲穷,鲍叔牙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互相信任。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6、忘年之交(孔融祢衡之交)

忘年之交是指不拘年岁、辈分,年龄不相当的人所结成的友谊。孔融祢衡之交这个典故出自《 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东汉末年,当时祢衡15岁年少有才,拜孔融为师,此时的孔融已近四十岁,但是和他相处的很融洽,结交为好友,两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是他们能够互相欣赏成为忘年好友。

7、舍命之交(左伯桃羊角哀之交)

舍命之交讲的是左伯桃羊角哀的故事。该典故目前认为最早出自西汉《烈士传》,说的是西汉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求见楚元王刘交,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8、生死之交(刘备、关羽、张飞之交)

生死之交的典故讲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之间的情谊超越生死,令后世之人敬仰数千年。生死之交可以为彼此抛弃金钱、权利、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真心真意,同舟共济。

朋友之间坚定不移的友情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常用“八拜之交”形容与朋友的关系,不仅表示出对彼此关系的认同,更给这段友情给予了地久天长的厚望

  “拜”和“揖”不是一回事

《说文解字》日:“跪,拜也。”也就是说,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要想知道跪与拜的关系,这里不能不说到“坐"。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坐与跪乍看起来一样,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坐,就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跪就不同了。虽然也是两膝着地,但要挺直身子,臀不能沾脚跟,以示庄重。至于“揖”,只不过是拱手礼,它是不必下跪的。这说明揖和拜是有明显区别的,拜比揖的礼节重,拜要下跪,而揖不必下跪。“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如臣下对君王;而“揖”礼多用于平辈之间,有时也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