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改写糖尿病终身吃药的中医法门作者:刘国轩 1

 憩苑 2015-09-28

 

 

  

 

国珑公司弘扬大医精诚,大爱无限的精神,继承前人宝贵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努力创新,拓宽治疗疾病思路,发展中医药事业,成功地研发了纯中药【山草安唐】治疗糖尿病,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传承了中医精髓,振兴了中医国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糖药似乎成了糖尿病人的潜规则,极大多数重症患者甚至把降糖药为救命药,然而,当患者血糖降下来了时,潜在的并发症发生了,导致终身残疾或死亡。另一个惊人的现象是许多患者在同时服用药效相同而名字不同的降糖药,在重复服用相同的药时发生低血糖或中毒。

事实证明,糖尿病患者就是终身服用降糖药也是无法治愈的,就像试图用水瓢淘干江水一样,徒劳无功,重蹈覆辙。

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是一种可防、可治、可控制的疾病,只要积极配合国珑公司专家指导,主动改变生活方式,通过【山草安唐】干预,调整脏腑机能使人体阴阳平衡,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血糖就自然恢复正常,减少糖尿病诱发因素,完全可以摆脱终身吃药的痛苦。

人体阴阳平衡,脏腑机能正常,就算血糖升高也能化血糖为能量,血糖自然恢复正常,这是康复糖尿病的唯一正确理论。由此可知,糖尿病主要就是阴阳失去平衡,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导致脏腑机能失常,无法把葡萄糖转化为人体所需能量,形成血糖升高。所以【山草安唐】能康复糖尿病就是遵循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调和阴阳,结合内养外调,起到自查、自愈、标本兼顾的作用。

本教材是国珑公司中医专家刘国轩的学术经验,他为了达到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心愿而编辑,解读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特点,主要危害,诊断依据,临床分型,各类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简单易学,行之有效,更好地培训国珑事业伙伴,造就有志于中医事业人士,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第一章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发展过程

糖尿病为西医病名,根据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的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最早,认识源远流长,仅现有文字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节  理论奠基阶段

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消渴”、“消瘅”、“消中”、“鬲消”、“肺消”等不同名称,对消渴的记载散见于约十四篇中,对消渴病的名称、概念、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预后及调摄方法等都分别做了论述。在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谓:“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在病理方面,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发病的主要病理,如《素问· 阴阳别论》谓:“二阳结谓之消。”书中对消渴的主要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形瘦等已有明确记载,《素问· 气厥论》谓:“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灵枢· 师传篇》谓:“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在治疗方面,强调指出消渴病人要禁食膏梁厚味和芳草、石药等燥热伤津之品,如《素问 ·腹中论》谓:“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并指出可用性味甘寒能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素问· 奇病论》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在预后方面,已有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记载,如《素问· 通评虚实论》谓:“消瘅 …… 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内经对消渴的认识,是后代消渴理论发展的渊源,至今对消渴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西汉淳于意的诊籍中,有“肺消瘅”一案记载,是消渴病最早的医案,案中不仅记载了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而且更以“形弊”、“尸夺”形象地描述了消渴重症患者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作为篇名,篇中对本病的阐述有论有治、有方有药,认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并提出治法,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方剂,至今仍为治疗消渴的有效方剂,为临床医家所推崇。该书其它篇章对消渴并发肺痿等证也有记载,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 或从消渴,小便利数,……重亡津液,故得之。”

第二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阶段

从晋至清,历经1660年,消渴病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发展。隋代巢元方根据消渴征候表现、兼证、预后的不同,在《诸病源侯论·消渴病诸侯》中,将消渴归纳为消渴侯、渴病侯、渴后虚乏侯、渴利侯、渴利后损侯、渴利后发疮侯、内消侯、强中侯等八种征候类型。对本病的病因病理也有补充,认为消渴发病原因主要是服五石散,使下焦虚热、肾燥阴亏所致。巢氏还明确认识到消渴病易发痈疽和水肿等并发症。并提出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主张饭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以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的重要意义。

唐代对消渴病的认识和治疗等有较大的发展,孙思貌于《千金方·消渴》中,认为消渴乃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瞰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所致,对后世消渴病机燥热学说有一定的影响。孙氏认为消渴病“小便多于所饮”的机理是内热消谷,“食物消作小便”所致,这一认识为消渴病的饮食控制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消渴征候的表现多有补充,除“三多”症状外,还记述了“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皆倍于常,故不为气力”,或“精神恍惚”等症状。并认识到本病治愈较难,常易复发,“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常愈。”尤其可贵者,孙氏不仅明确提出饮食控制疗法,而且把饮食控制疗法放在治疗的首位,他说:“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在药物治疗方面,收载治疗消渴方剂达52首,其中以花粉、麦冬、地黄、黄连等清热生津之品为多。王焘在《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中,最先记载了消渴病尿甜的发现,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说:“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并有服药后“得小便咸若如常”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将小便有无甜味作为判断本病是否治愈的标准,同时对尿甜的发生机理进行朴实而科学的论述,谓:“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即甜。医者多不知其疾”。对饮食控制疗法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主张“先候腹实,积饥乃食”,反对患者无限制的过多饮食,“食欲得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即少食多餐。并宜食后“即须行步”,不宜“饮食便卧,终日久坐”,还主张患者作适当的体力劳动,“人欲小劳,但莫劳疲极也。”在药物治疗方面载方47首,药味约有98味之多。

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其中有“三痟论”一卷,明确提出了“三痟”一词。谓“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也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痟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至此之后,多数医家根据消渴“三多”症状的偏重不同而分上、中、下三消。王氏根据其证候表现、并发症和预后的不同,将消渴病分为十四种证候类型进行论治,载方177首,常用药物有:人参、花粉、黄连、甘草、麦冬、知母、地黄等。

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字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三消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刘河间《三消论》是阐述三消燥热学说的专著,可称为是中国第一部消渴病专著;他认为三消的病因病理系由“饮食服饵失宣,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所致。对三消本证和兼证的关系论述精辟,说:“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虚热蒸汗,肺痿劳嗽”。并将本证与兼证的种种表现,皆归咎于“热燥太甚”,从而得出“三消者,燥热一也”的结论。提出三消的治则是“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推崇白虎、承气诸方,所创宣明黄芪汤,立意在于补肺气以布津液。刘氏论治,多偏于寒凉,补充发展了用寒凉药治疗本病的经验。刘氏的独到之见,受到张自和和李东垣的推崇和赞成。朱丹溪更是发展了刘河间的三消燥热学说,在《丹溪心法·消渴》中说治消渴应当“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三消学说经丹溪学派的不断充实之后,形成了一套以养阴为主的消渴治疗体系。

明代医家重在对消渴治法的探讨,戴元礼注重益气,在《证治要诀·消渴》中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补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并学习一僧人专用黄芪饮(即黄芪六一汤:黄芪、甘草)加减治疗三消的经验,把益气放在治疗的首位,对后世医家用药颇受影响。戴氏经临床观察,对三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的发现,如“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而甜,气在溺桶中滚桶,其病为重”,比较符合临床实际。李健斋主张治消渴重补脾益肾,于《医学入门·消渴》中谓:“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本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然心肾皆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在《医贯·消渴论》中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推崇治肾为本的还有张景岳、喻嘉言等。周慎斋治消渴强调以调理脾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如《慎斋遗书·渴》中云:“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清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和治疗,既吸取前人精华,也有所创获。如对消渴发病的机理,黄坤载、郑钦安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黄坤载在《四圣心源·消渴》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又在《素灵微蕴·消渴篇》说:“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证。”唐容川《血证论》有因瘀致渴的记载。对消渴的治疗,费伯雄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的治法,在《医醇剩义·三消》中认为:“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除烦养胃汤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陈修园根据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瓜蒌根治疗。

第三节  充实提高阶段

    清代末年,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对糖尿病研究的成果充实了消渴病的内容,使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有了提高。张锡纯结合西方医学编写了《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并明确提出上消“当用人参白虎汤”、中消“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宜用八味肾气丸”,并创制玉液汤和滋膵饮,为后人治消渴开拓了新的思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中医药事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对糖尿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步深入。在辨证论治研究方面,对一些临床证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辨证论治规范化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对中医辨证指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认为各种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呈现了某种相关关系,对于弥补中医四诊的不足及指导治疗能起到某些辅助作用。在单方、复方降糖作用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大量资料证明不少单方、复方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尤其在单味中药的降糖方面进展明显,复方研究有待加强,并研制出糖尿病模型进行药理研究。在作用途径方面,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单纯是增加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作用,而是经过多种途径而发挥作用,它能降低血糖、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周围组织和器官对糖的利用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理论渊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起始于《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于唐宋。唐宋以后的医家均从不同的侧面对消渴理论和治法等作了补充和发展,内容丰富,为我们今天研究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下接第二章)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第一节  糖尿病的概念

现代医学将消渴证命名为糖尿病,的确名副其实,准确地概括出糖尿病具体特征,那就是尿中有糖分。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对糖尿病有过详细记录,经过漫长的探索和研究,直到20世纪,医学界才彻底揭开了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失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其表现特征为体内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致使体内代谢系统发生紊乱,血糖水平不断升高,形成糖尿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防治,就会导致脏器和组织器官病变,进一步发展会发生失明、肾衰竭、肢体坏疽、中风或心梗,最终危及生命,堪称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长,占人口总数的10.87%,主要是错误的饮食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二节  血糖与胰岛素的关系

一、我们怎样理解血糖

血糖是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是人类后天饮食摄入的食物,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进入血液,再由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细胞)分解,产生人体所需能量。因此,血糖的稳定与否影响到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机能,直接与组织器官的细胞代谢有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血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消耗和补充同时进行,而糖尿病则失去动态平衡。调节血糖动态平衡主要由肝脏、激素、和N系统承担。

肝脏在血糖时,多余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将这部分葡萄糖合成糖原(肝糖原)储藏肝脏,饥饿时血糖会下降,这时血糖来源依靠肝糖原的分解,从而达到血糖动态平衡。患有严重肝脏疾病的人群,因肝功能不佳,肝糖原储藏不足,很容易产生低血糖,诱发糖尿病。

人体内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糖代谢调节系统,维持血糖动态平衡。其中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只能是胰岛素,其余5种激素都是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激素与胰岛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维持血糖平衡,反之,血糖升高。

中枢N系统通过交感N系统控制各种激素分泌,维持血糖平衡。

鉴于以上理论,肝脏、激素、N系统共同调节下,健康人群空腹血糖正常值应为4.26.1mmol/L,餐后2h血糖8.mmol/L以下;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5.67.2 mmol/L之间,餐后2h血糖.11.1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为6.57.5mmol/L之间。

二、什么是胰岛素?其作用是什么?

治疗糖尿病不得不谈到胰岛素,它来源于胰腺(胰脏),胰脏位于胃的下部,长约15cm,重70~100g左右,外形像一把勺子,顶端部分与十二指肠相连,胰脏具有内、外双重分泌功能,外分泌功能是指分泌胰液至消化道,帮助人体消化吸收;内分泌功能就是指胰脏分泌胰岛素,协助其它激素维持血糖动态平衡,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说明胰岛素的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胰脏内有一个像小岛一样细胞团,现代医学称为“胰岛”,胰岛内的β细胞能产生一种蛋白质,叫做胰岛素,是唯一能帮助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每天生产大约50单位的胰岛素,相当于2毫克,约占人体内胰岛素总量的1/5,所以它的分泌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的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调节血糖代谢,促进细胞摄入葡萄糖;二是调节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储存;三是调节蛋白质代谢,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直接作用与核糖体,促进的蛋白质合成。

三、血糖与胰岛素的关系

血液中的葡萄糖并不是可以随便进入细胞,因为每个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葡萄糖进入的“特别通行证”,这个结构现代医学称为胰岛素受体,这个时候胰岛素起了关键的作用,只有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时才能打开通道,葡萄糖才可以进入细胞被利用,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促进血糖转化为能量,抑制肝脏葡萄糖异生,降低血糖浓度。

血糖对胰岛素分泌也有制约作用,当血糖升高时,胰岛就会接受“指令”多制造胰岛素,降低血糖;血糖过低时,胰岛也会减少或停止制造胰岛素,血糖就不会再降。

健康人群体内没有所谓的降糖机能,只有化糖作用,无论是饱餐还是狂饮甜食,血糖都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能量。

糖尿病人群胰腺中胰岛发生病变,不但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反而在高血糖刺激下需要不停地分泌胰岛素,在这种异常情况下,胰岛处于疲劳或休眠状态,胰岛的分泌功能逐渐失常,血糖也就无法依赖胰岛素的作用进入细胞,细胞因缺乏营养逐渐衰弱,最终导致人体机能受到严重损坏。

第三节  糖尿病分类分型

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通常将糖尿病分为I型和II型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

I型糖尿病 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它的基本病理是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导致高血糖、高酮血症和酸中毒,由此引发的各种临床表现,这类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尤其是以儿童多见,3-12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其发病迅速,来势凶猛,短时间内急剧恶化,甚至出现糖尿病昏迷。因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自发性酮症酸中毒是I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所以I型糖尿病只有依靠体外补充获得胰岛素才能生存。其主要由环境因素涉及面较广,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其中主要有病毒感染、营养食品和化学食品等,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破坏胰岛β细胞,是胰岛素分泌缺乏。

II型糖尿病 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它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损害两个方面。所谓胰岛素抵抗就是人体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是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使其传输血糖能力降低不能进入细胞。另外,胰岛素对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具有调控作用,当存在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就不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体现人体对胰岛素需求量升高,如果长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储备功能就会全部消竭,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也就不能满足人体的需求,出现胰岛素相对缺乏,血糖也随之升高。

II型糖尿病发病缓慢,属于生活方式病,它与过量饮食、缺乏运动、酗酒、熬夜、性生活过度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发病人数占糖尿病人群总数的90%以上,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就会危及生命。

妊娠糖尿病 是指妊娠期发生糖尿病,通常在24周左右出现。因为这一阶段胎盘会分泌出一种减弱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大部分妊娠糖尿病随着分娩的完成,血糖水平很快恢复正常,可是,在5年内发生糖尿病的危害会比正常人高得多;少部分孕妇分娩后持续高血糖成为糖尿病。其主要因素是妊娠期间营养过盛,导致妊娠肥胖,分娩的婴儿过胖,诱发下一代糖尿病。所以说,妊娠期间吃得越好、越多,对婴儿越好是不科学的。

第四节  糖尿病检测与诊断

检测是有利于糖尿病诊断。糖尿病初期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通过体检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血糖升高。一般做尿糖、血糖检测和糖耐量测试,确认患糖尿病后进一步详细检查,血糖日差变动、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等。

1.血糖检测 包括空腹、餐后2h测定和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是早餐前为准,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2h超过11.1mmol/L;清晨空腹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服用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抽取血液做糖耐量测定,超过11.1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2.糖化血红蛋白 是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相结合的产物,既红血球与血红蛋白中的糖基化部分,当血糖值升高后,葡萄糖很容易就会跟血红蛋白相结合,糖化血红蛋白就会增高,糖尿病也会随之加重,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并发症。

3.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有助于制定治疗糖尿病的策略和康复依据;

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3%时,餐后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考虑解决餐后血糖;

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4%时,空腹血糖在总体血糖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治疗时应着重考虑解决空腹血糖;

当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之间时,在治疗时着重整体考虑。

4.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 对糖尿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判断病情发生、发展、病理改变以及病情转归和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人群引用葡萄糖后3060分钟出现胰岛素释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血中胰岛素和血浓度呈平衡关系。

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释放会出现以下3种状况;

5.胰岛素释放障碍型:比正常人胰岛素水平略低,且饮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值呈低水平状态,峰值低于正常值,表明了胰岛素障碍导致迟缓反应,多见于II型糖尿病。

6.胰岛素分泌增多型: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表明胰岛素分泌功能偏高,多见于II型糖尿病。

7.胰岛素分泌不足型:比正常人胰岛素水平略低,口服葡萄糖后没有明显反应,部分患者高峰值出现在60120分钟后,表明胰岛素分泌迟缓,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型,多见于I型糖尿病。

8.C肽释放测定  C肽是胰岛素分泌过程中的一种物质,β细胞分泌C肽与胰岛素分泌有密切关系。如果C肽分泌量较大,那么胰岛所分泌的胰岛素也是增多,反之,减少。所以,测定C肽的分泌水平准确反应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利于作出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9.诊断为糖尿病的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7.0mmol/L(检查近三个月的血糖变化总体情况)

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血糖浓度单位:mmol/L

  

诊 断

条件

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

静脉(血浆)

糖尿病

空腹

 ≥ 6.1

 ≥ 6.1

 ≥ 7.0

 

服糖后2小时

 ≥10.0

 ≥11.1

 ≥11.1

糖耐量受损

空腹

< 6.1 

 < 6.1

 < 7.0

 

服糖后2小时

6.710.0

7.811.1

7.811.1

空腹血糖受损

空腹

5.6 6.1 

5.6 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

< 6.7

 < 7.8

 < 7.8

 

诊断要求的几点说明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1)    空腹8h-9h血糖值大于或等于7.0mmol/L126毫克/分升

(2)    有糖尿病症状者,在任意时间血糖值11.11mmol/L200毫克/分升

(3)    葡萄糖耐受试验,2h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1.11mmol/L200毫克/分升

符合以上三项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受损;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7.8 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第二章 中医对糖尿病辩证

中医对糖尿病研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谈到:“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清朝政府西洋医学没有进入中国之前,所谓的糖尿病都是采用中医治疗,无论那个朝代的名医对糖尿病的治疗虽然各有千秋,但总离不开脏与腑之间的生克以及七情六淫和饮食服药关系,其辨证施治屡见奇效。

对消渴症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1、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

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湿、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第一节      糖尿病发病原因

一、脾脏与糖尿病的关系

脾为五脏之一,也为胰脏,五行属土,位于中州,就左上腹胃的背面,胃与膈之间,呈内侧向内凹陷的扁椭圆形或条索状,与胃互为表里,同受水谷,输布精微,为生命动力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运化、升清,主统血。其性脾喜燥恶湿。

主运化、升清: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食物经脾消化、吸收后转化为水谷精微,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归肺、散布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失常,引起糖尿病消瘦等症状。若脾气不升,不但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使气血生化无源失衡、津液下输,注入小肠,渗透膀胱,出现糖尿病头晕、神疲乏力、小便多而味甜。

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或气滞血瘀,则出现高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过高,我们称为瘀血。

喜燥恶湿:燥则健,湿则损。湿是由于摄入的肥甘性(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产生的,其性浊而粘滞。脾一天内最旺盛的运化时间为早晨300至下午1500点钟,也就是说下午1500以后过多或过饱地摄入肥甘食物得不到脾的运化,残留的湿邪就会粘连在脾脏外围,久而久之形成湿困脾土,致使胰脏受损,胰岛素分泌受限,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二、肾脏与糖尿病的关系

中医对肾的认识,内涵比现代医学解剖之“肾”广泛。它认为肾在人体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包涵多种功能的脏器;内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宅,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元阴是指阴精,元阳是指元气,元阴元阳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从孕育成形到发育壮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与膀胱、骨髓、脑、头发、耳、二阴等构成系统。

由此可见肾有肾阴(精)肾阳(气)之分,是人的活动物质基础。肾的精气不足,失去阴阳平衡,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虚火上炎、糖尿病系列症候群。当今社会的生活环境条件上去了,糖尿病发病率也随着迅速上升,主要是性生活过频损害肾的精气,阴阳失去平衡所致。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有一句古话“穷则思劳劫,富则思淫欲”,“糖尿病是富贵病”,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富裕的子弟,由于肾功能不好,为了满足性生活需求,不考虑自身健康与否,依赖一些壮阳药来满足性生活而过度,雪上加霜,致令肾的精气耗损愈甚,阴阳失调、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消渴。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往往也会成为肾功能损害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肝脏与糖尿病关系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中心站。据估计,在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上,实验证明,动物在完全摘除肝脏后即使给予相应的治疗,最多也只能生存50多个小时。这说明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肝脏的血流量极为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1/4。每分钟进入肝脏的血流量为1000-1200ml。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糖的分解、贮存糖原;参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激素的代谢;解毒;分泌胆汁;吞噬、防御机能;制造凝血因子;调节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产生热量等。在胚胎时期肝脏还有造血功能。肝脏的中医生理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两个方面;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肝脏是人体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犹如贮血的仓库一样。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液是运行不息的,但肝内必须贮存一定量的血液,以应付人体在特殊情况下(如大量失血、剧烈运动以及紧张劳动时)的需要。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以及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刺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会随之而改变。一般情况下,当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则肝脏通过疏泄作用将所贮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当人体安静或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所需要的血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又归藏于肝,此时肝脏所贮存的血量就相应增加。这种外周循环血量或多或少的变化,以及肝内所贮血量相应的或少或多的变化,即是肝调节血量的功能表现。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气机,即气的运动。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的运动。而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就可产生种种病变。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气机的调畅。而脏腑之气的生理活动,亦要依靠肝气的疏通,方能畅达而有序。故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便能够促进血液营运不休和津液正常代谢。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脾胃是具有消化功能的主要脏器,而肝的疏泄功能,对脾胃的消化起着协助作用。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能调畅脾胃气机,使脾胃之气维持其升清与降浊的特点,从而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肝能分泌与排泄胆汁,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3)调畅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属于心所主管,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能疏通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活动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情志活动舒畅,心情开朗,既无亢奋,也无抑郁。

4)通调排精与排卵:女性月经的来潮和周期、经量等正常与否,以及男子的排精等,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密切。肝气畅达,血脉流通,则月经通调,表现为周期、经量均正常。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以及女子的按时排卵,是肝肾闭藏与疏泄等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由于妇女月经及生育与肝的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古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

5)肝与糖代谢:单糖经小肠粘膜吸收后,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贮存。一般成人肝内约含100g肝糖原,仅够禁食24小时之用。肝糖原在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其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劳动、饥饿、发热时,血糖大量消耗,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血糖异常对肝脏的损害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肾同源,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存在相互促进,肝血旺肾精足,肾精足肝血生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视物模糊,心烦失眠,膝腿酸软,骨节酸痛,妇科疾病等与肝脏生理功能息息相关。

四、七情与糖尿病关系

七情是人的情志活动中表现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种情志过度都会促使脏腑机能紊乱,糖尿病最忌讳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怒会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久郁化火、代谢功能紊乱、上可损耗肺脾津液,下可损耗肾脏阴液,故口渴、尿多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思忧会致使心脾气结,心火亢盛、脾气不足、脾阴不足、胃火亢盛、善谷消饥等诱发糖尿病;宋元时期的名医刘河间在其著作《三消论》中谈到,消渴病人“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由此可知,七情过度造成的情绪波动、紧张、突发事件等所造成的精神刺激会导致内分泌失调,极易导致血糖升高,体现精神因素与血糖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五、饮食不节与糖尿病关系
饮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规则,食物摄入脾胃后,经过脾胃运化功能化生气血,滋养脏腑,以维持生命活动。可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长期酗酒过度、喜食肥甘、厚腻、辛辣之食物,或饥饱无度,暴饮暴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慢慢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胃阴亏损、胃火亢盛、脾阳受损、湿浊内停,若久郁化火就会发生中消型糖尿病;饮食不节还会损耗肺脏津液引发以口渴、多饮为典型症状的上消型糖尿病;此外,可损害肾阴或肾阳导致下消型糖尿病。
饮食不节是诱发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为使身体健康,远离糖尿病,必须遵循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的中医养生之道,不要酗酒过度,不要过度饮食肥甘,辛辣食物,否则为发生糖尿病提供机会。
六、劳逸失常与糖尿病关系
不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提倡劳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和调节,保持气血畅通,增强健康体质。如若不关注休息,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就会耗损能量,致使脾气受损,运化功能失调,久而久之则会血虚津亏,五脏阴液不足,不能上奉与心肺,下不能滋养与肝肾,引发肺燥、胃热、肾虚所致的糖尿病。极少锻炼或体力运动,也会导致气血亏虚,津液输布不畅,发生糖尿病。
七、瘀血与糖尿病关系
瘀血是糖尿病的表征,也是诱发糖尿病的原因,对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瘀血的产生于脏腑功能失调有着极大的关系。人的气血是一体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作用,血与葡萄糖是血中粘滞性之物,血中葡萄糖浓度过高,引起气滞血瘀,血脉运行不畅,是引发糖尿病原因之一。清代医家唐荣川《血症论》指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气与血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同,不能载水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祛则不渴矣。”糖尿病口渴、多饮、四肢麻木、心脑血管疾病,眼底病变等并发症都是与瘀血有关。

第二节      糖尿病发病机理

自古以来中医对糖尿病的病机都是以阴虚燥热为核心,阴虚与燥热互为因果,燥热之邪侵入人体,定会灼伤阴液,逐渐造成阴虚火旺,阴液亏损,则不能制阳,生成虚火内生,燥热之邪越发亢盛,最终形成阴虚和燥热的恶性循环,导致糖尿病,久而久之阴损及阳,失去平衡,并发其他疾病。

先天禀赋不足,肾虚精亏,肾阴自衰,若再以长期食入辛煿之物,热邪侵袭体内,是加以情志失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加重肾虚以及阴虚燥热之证,引起肾阴亏损,相火妄动,心火亢盛,肺胃阴伤等症候,这就是糖尿病病机发展的主要原因。

燥热与阴虚引起糖尿病的鉴别

鉴 别

           

临床症状与表现

 

阴  

 

肺、胃、肾阴亏损,必火旺,火旺则灼伤津液,影响人体气化不利,以致开合失司而不能统摄

口渴、多饮、小便频繁

 

燥  

胃火亢盛,热结胃与大肠(二阳)损失脾胃功能,消耗后天纳入的水谷精微,不能濡养人体。

经常便秘,消谷善饥,体形消瘦,

一、上焦型糖尿病(上消渴证)

上消是由心肺功能失常为主要原因造成的。上焦为心肺,心,五行属火,肺,五行属金。心移热于肺,肺阴不足,燥在上焦,病为上消,上消消心,心火上炎,若色欲过度,水火不交,肾水下泄,心火自焚,以致消渴。肺金者,生水之源,饮入胃中,游溢精气而上,则水道通调而下,今火热入之,高源之水位暴虐所逼,合外饮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得不能消外水,且并素蕴水精,竭绝而尽属于下,较大腑暴注暴泄,尤为甚矣。

在日常生活中,若思虑过度,劳心竭力,则会耗损心之阴血,久则心火亢盛,上灼于肺,造成肺脏燥热;肾水不足,心肾不交,上不能制火,火不归原,上浮于肺,肺气不足,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身体有失濡养,导致出现多饮而不见口渴,多食而不解饥,小便频繁而甜,这就是直接导致上焦消渴症的原因。

二、中焦型糖尿病(中消渴证)

中消是由于脾胃损害,有失运健为主要原因。脾为脏,胃为腑,二者之间互为表里相合,若饮食不节,过食辛煿之物或壮阳之药,致使脾阴不足,胃火亢盛,涉及心肺阴血不足和肝肾阴虚,故消谷善饥,加重消渴病症;明代医家戴原礼指出,“中消消脾,脾气燥热,饮食倍常,皆消作小便。”

若脾脏(胰脏)运化功能下降或受损,就不能给胃腑提供足够的津液促进消化,丧失葡萄糖转化为能量的机能,则多食而不能解饥的症状;若脾脏不能把胃腑所生化的营养物质输送到人体全身,则筋骨无力,体型消瘦等糖尿病症状,总之,无论哪种原因引发的脾胃阴虚,所导致的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都有可能引发糖尿病,所以【山草安唐】的功能全方位考虑到位,才行之有效地满足糖尿病患者需求。

三、下焦型糖尿病(下消渴证)

下消是由于肝肾功能失常为主要原因。肾脏,五行属水;肝脏,五行属木;同居下焦,内寄相火,相火源于命门,肾为肝之母,母子相生,精血同源,言其常为肝肾之动气,推动肝与肾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相火之源在命门。何梦瑶曰:“肾水为命门之气所蒸化上升,肝先受其益。”但相火内寄于肝肾,发挥其动气之功能全赖肝肾阴血的滋涵。若肝肾阴亏则相火易亢而为“邪火”、“元气之贼”而出现一系列病变。《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肝脏的疏泄功能有助于气机调畅,又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对肥甘厚腻之物的消化有着极大的帮助。当情志失常,精神紧张时,则会引起肝气郁结,从而降低肝脏的疏泄功能;当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时,则会引起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导致血瘀、痰阻,从而影响消化功能,还极容易并发肾脏疾病。当肝肾功能失调时,则会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继而发生糖尿病之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等一系列糖尿病症候群;当肾阴亏虚时间过长,或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过长,则阴损及阳,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元气大损,从而糖尿病病情加重,并发下肢浮肿,尿蛋白增高,甚则肾衰竭(尿毒症)。

综上分析,糖尿病发病机制不外乎阴阳失去平衡,起初都是阴虚燥热,使脏腑机能紊乱,失去了相互作用,继而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导致病情愈来愈重,绵缠难愈。

第三节      糖尿病临床症状

糖尿病是由于脏腑功能不能把摄入体内的营养成分有效的组织氧化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尿中含有糖分,现代医学认定为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为了更好地掌握诊断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我们不必须了解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现介绍如下;

一、多饮则多饮水而不解其渴。是由肺、肾两脏功能失司为主要原因。

肺主气,司呼吸,喜清肃,五行属金,金生水,为肾之母,具有清除废浊之物和调通水道的功能。当心火亢盛,移热于肺时,肺的肃降失司,脾土之气无法敷布津液于肺,导致肺气不足,津液亏少,引起口干舌燥,口干必多饮,多饮则不解其渴,直接响到通调水道的功能则可出现小便自利,

肾属水,为肺之子,母病及子,当肺的津液亏少时,病及肾脏,肾得不到津液输布,则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继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等糖尿病症状。

二、多尿则尿的频次和尿量增多是也。

主要是心火亢盛,侵入于肺,肺为金,为生水之源,高源之水被暴虐所迫,合外饮之水,不能输布由高直下,故饮一溲二,这是其一;其二是心肾不交,因肾水不足,不能制火;火燥于上,移入于肺;灼伤肺的津液,肺阴亏虚;性欲过亢,肾功能亏虚,当葡萄糖能量输送到肾脏时,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能量不能完全被肾小管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导致多尿;其三是肺气不足,人体水道不得通调,水液代谢功能障碍,直趋而下,出现小便增多而又甜味。一般尿量与尿糖成正比,尿糖越高,尿量越多,

三、多食则消谷善饥,多食也不解饥饿是也

主要是胃火亢盛,脾胃之阴不足所致;脾胃属土,土生金,金生水,胃火亢盛,善消谷食,食物在胃肠消化后转为葡萄糖,由于脾失运健不能转化为人体所需能量,机体得不到葡萄糖能量的充分地利用,饥饿反应加强,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从饮食外源给养,自然就多食咯,多食则血糖升高,尿糖也会增加,饥饿感加重;脾胃之阴不足,直接影响肺与肾脏功能,致使五脏津液不济。津液是人体营养物质之一,一旦津液缺乏,导致人体脏器阴虚火旺,对脾胃来讲,火旺则消谷食而善饥。据此理论,让我们想起小儿疳积疾病,小儿疳积是饮食不振导致营养不良,其临床症状见体型消瘦,口干口渴,尿多,甚者双目失明或死亡,治以清热泻火,健脾益气,化积消食等方案;而糖尿病是饮食亢进导致营养不良,其临床症状与小儿疳积有些雷同,治以养阴清热,醒脾益气,化瘀解毒等方案。两者之间病因病机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导致人体营养不良是相同的,我们找到了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怎样把摄入的营养有效地充分利用,那就是【山草安唐】咯!

四、一少则肌肉减少,也就是体型消瘦也。

谈到肌肉消瘦,就与脾(胰)脏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我们来学习一下脾(胰脏)的生理作用。

             

脾 脏 图 片                           脾脏 位 置

              

胰 腺 图 片 1                           胰腺 图 片 2

胰脏:一个大而细长的葡萄串状的腺体,横于胃后,居脾脏和十二指肠之间;其右端(胰头)较大、朝下,左端(胰尾)是横着的,尾部靠着脾,是人体一个重要的脏器。

  胰脏有两部分,一是胰腺,是外分泌腺,产生胰液;二是胰岛,胰岛就像大海中的岛屿,是胰脏内一堆又一堆的细胞构成的器官,胰岛是内分泌腺,产生胰岛素。所以,胰脏是人体内唯一的一个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的腺体,一个特殊的脏器。

胰的外分泌液或胰液经胰管输入十二指肠,其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在胰内另有散在的岛状细胞团,称为胰岛。胰岛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降低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合成等作用。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相反馈,控制血糖稳定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如果因为任何原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就会导致糖尿病。

A.胰脏的位置、结构及作用

  胰脏是长形扁平的腺体(也称胰腺),淡红色,长约12公分,厚约2.5公分,重约80克,位于左上腹部的后腹膜腔内,在胃的后面,横行于腹后壁,相当于第一、二腰椎间的水平。

  胰脏分成三部分,包括:头部、体部、尾部。头部膨大位于右侧,被十二指肠环抱,体部占胰的大部分,尾部末端朝向左上方,与脾相触。胰脏内部为一横行腺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每一个胰岛都包含至少4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胰脏同时具有内分泌与外分泌两种功能,胰脏的内分泌指的主要是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是使细胞能够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的重要激素,当吃饱饭后,血中的血糖会升高,此时胰岛素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利用,降低血糖。胰脏的外分泌指的是胰液,含有胰蛋白酶、淀粉酶等多种物质,可作用于肠道分解蛋白质等物质。

B.胰脏的属性、经脉循行和生理功能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腑中,胰脏始终是一个缺位,在经脉之中,也是一个空白;但胰脏做为一个实体,终究有它应有的位置及归属。

  1.根据胰脏在人体的解剖部位,胰脏藏于肝、脾、肾及肠道等脏腑之中,属于内脏;又根据中医脏腑定性理论,胰脏有生长、储藏精气及分泌津液的功能,所以属于脏器,应定名为胰脏。

  2.根据中医阴阳属性,脏为阴,腑为阳,胰脏属脏,为阴。

  3.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胰脏有分泌津液,调节气血及促进消化和新陈代谢功能,有土之特性,应归属五行土。

  4.胰脏,在脏属阴,由阳腑环抱,在经亦阴,夹行于背部诸多阳经之中,所以是阳中之阴经。在内,布施津液于三焦,上焦如雾,以滋养脏腑官窍;下焦如渎,以化解淤腐,通利肠道。在外,散发经气,充养肌肤脂肪,使其保持弹性和活力。

  5.胰脏的经脉循行部位:根据胰脏在体内的位置与脊柱紧密相连的关系,其经脉起始部位当在后背脊骨之中,其循行的路线,则为沿督脉向两侧旁开半寸,也就相当于已发现上千年的华佗夹脊穴位置,与体前夹任脉而行的肾经路线前后相对。

  胰脏经脉之气充盈在整个脊柱之内,经气分布到各个锥体,这就形成了各个锥体间的腧穴点,从颈1椎至腰5椎,两侧共计四十八穴,其穴位名称暂时仍按颈1、颈2、胸1、胸2等等而定。向上的经气沿颈向巅顶部散布,向下的经气由骶椎向下肢散布,横向的经气由胸椎向肩、上肢部散布。

  胰脏经脉,与膀胱经脉关联密切,膀胱经脉中的腧穴从大杼穴至关元俞穴一一与胰脏经脉穴点平行对应分布,紧靠锥体边缘,其胰脏经脉之气则通过每个穴位点散射到膀胱经脉,并随膀胱经脉运行。正因为膀胱经脉与胰脏经脉的相邻、相通关系,所以,膀胱经脉的诸多腧穴治疗胰脏病都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膀胱经脉有两个腧穴空白点,其一为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第八胸椎下旁开1.5寸,应定名为胰俞穴(原被列为奇穴:胃管下俞穴)。其二为膈关穴与魂门穴之间第八胸椎下旁开3寸陷者中,应定名为胰岛穴(现被视为无穴)。这两个腧穴点对治疗胰脏及胰脏经脉所发的病候,可起到关键性作用。

  胰经受病则见后心沉紧,腰以上、肩胛以下部位闷胀,头昏、目沉、视物模糊,肌肉酸楚,四肢无力,懒言少语,胸腹燥热、胀满,咽干口渴等。

  6.胰脏的生理功能与脾相近,但不相同,二者的关系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脾主统摄血液,胰主统摄津液,脾为血液生化之源,胰为津液生化之源;胰主调和,主统摄,主通利,主滋养,在体为脂肪,在窍为咽,在志为疑,喜温,喜甘。

  (1)主调和:主要表现在调和阴阳,平衡分泌,同时具有一定的藏津功能,藏津功能主要体现在胰内必须贮藏一定的津液,以维护胰的调和及平衡功能。当身体内血糖过高时,胰脏为了保持身体内的血糖平衡,开始进行自我调节,自动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降低血糖;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胰脏就会自动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保持血糖的平衡,体内的血糖始终在胰脏的监控下处于平衡状态,以保证身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各器官功能正常发挥,而当胰脏受到损坏时,就会出现脏腑功能失常,内分泌紊乱,引发血糖升高等一系列病症。

  (2)主统摄:是指胰脏有化生和控制散布津液的功能,使津液在体内正常利用不致外泄。胰统津液的机理,即是胰气的固摄作用。胰脏是津液的化生之源,胰气旺盛,就能保证津液的充分布施,如果出现胰不化生和统摄布施,就会产生体内津液不足或流失,阳气随津液外泄而不固,造成消瘦、无力、神疲等阴阳两虚的症候。所以胰脏具有养阴固阳的作用。

  (3)主通利:主要表现在胰脏化生出胰液,注入肠道,有助于肠道的运化正常和排泄通畅。肠道缺少胰液的滋养,蛋白质等物质得不到正常分解,就会出现大便秘结,肠道不通等症候。

  (4)主滋养:主要表现在散射津液于脏腑、官窍、肌肤,使之保持阴阳平衡;脏腑不得津液滋养则内生燥热,官窍缺少津液则出现咽干、目涩、鼻热、耳聋耳鸣,肌肤失津液所养则粗糙、消瘦、少弹力。

  (5)在体为脂肪:胰脏维持体内糖、脂肪的代谢,将食物化生、吸收,保持体内有丰富的脂肪及糖分,以贮藏和调节体内必需的热能供求量。主要体现在葡萄类物质的化生及统摄作用,阻断糖分的流失,以维持脂肪的活性;脂肪的活性强,利于体内湿热之气的散发,脂肪的密闭性,可抵御风寒外袭进入体内;如果脏腑功能失常,体内津液得不到控制,而挟带糖分等营养物质外流,则出现脂肪松软无力,体内热量减少而畏寒怕冷、肢体酸楚无力等一系列病症。

C.胰脏分泌的物质

  1.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glucagon),可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2.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将血糖转变为肝糖,降低血糖的浓度。

胰岛素缺乏时,发生糖尿病。

  3.C细胞:功能不明,认为A细胞和B细胞的前细胞。

  4.D细胞: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作用是抑制A细胞B细胞的分泌功能。

鉴于对胰脏机能的了解,就知道糖尿病患者肌肉减少,体重减轻是胰脏内的B细胞分泌的津液不足或缺乏,就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后天转化的葡萄糖能量,只能消耗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补充能量,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速度,人体内水分同时消耗而丢失,患者体重急剧下降,形成消瘦。

 

第四节      糖尿病隐匿信息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典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发病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这些典型症状,尤其是成年肥胖者和老年人II型糖尿病人群,平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体检或者皮肤溃疡,水肿,视力减退,牙周炎等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的血糖高于正常水平,尽管血糖高,但不会出现尿糖,所以,虽然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不是很明显,可是存在一些隐匿的信号,值得大家学习,以便早发现早防治,以下信号值得注意;

1.消瘦、虚弱: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易感疲乏,虚弱无力,是糖尿病特异表现

2.口渴:口干欲饮,仍不能解渴。

3.饥饿:吃饱了还是有饥饿感,体重不见增加反而逐渐减轻。

4.尿多:排尿量比平常多两倍,一旦喝水,一刻钟就要上厕所。

5.乏力:身体疲乏,耐力下降,上楼梯时突然一侧膝关节乏力欲有跪倒现象。

6.易饥:餐前后数小时出现饥饿、心慌、乏力、四肢颤抖的现象。

7.痉挛:肌肉痉挛或小腿肚抽筋。

8.视力改变: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现象。

9.性功能障碍:不明原因的性功能障碍,如月经紊乱,男性性欲减退或阳痿。

10.性功能异常:有老年人性欲亢进现象。

11.齿槽溢脓:是糖尿病的常见表现的重要征兆。

12.四肢麻木:伴有剧烈疼痛感、热感、虫爬感。

13.低血糖:反复血糖偏低,也是糖尿病的征兆。

14.小便不利:排尿困难,是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引起重视。

15.无名肿毒:皮肤经常反复出现毛囊炎、疖肿、痈毒,牛皮癣。

16.白内障:白内障迅速发展。

17.便稀:功能性腹泻,每天至少在2-6次不等,呈稀糊状,可能与糖尿病有关。

18.四肢发凉:四肢发凉,全身发抖,有时还冒冷汗。

19.伤口难愈:受到创伤的部位,比以前愈合难度大。

20.感觉神经异常: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21.耳道发炎:耳道经常发炎,耳垢突然增加。

22.恶心呕吐:偶尔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乃至昏迷。

23.反复感染:胆道、尿道、肺部、等皮肤等部位经常出现反复感染。

24.血压、血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升高。

糖尿病发病前的症状有多种多样,它可能有典型症状,也可能毫无症状,或者因并发症而出现症状,建议大家参考以上的表现作出明智的防治措施。

第五节  糖尿病易患人群

糖尿病在我国已经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罹患该病的多为富贵之人,与发达国家不同,因为那里的人很注重锻炼身体和合理饮食,而低收入人群却因为经常食用汉堡包等肉类食品而患糖尿病。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不管是穷人还是富裕之人,缺乏对糖尿病的了解,平时不注意饮食,缺乏锻炼身体,养成许多不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富贵之人,经济条件比较宽裕,日常生活中应酬较多,饮食不规律,经常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吸烟酗酒,这些人群增加了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给自身健康埋下了隐患,导致大量糖尿病患者产生,形成发病率趋势迅猛,占人口的10.83%

古代中医在餐饮中讲究 “早上好,中午饱,晚上少” 的养生之道,违背了餐饮养生之道,则百病始生,也是糖尿病易发人群之道。其原理是因为脾和胰脏其性喜温燥而恶湿浊,阴阳二纲中脾和胰脏属阴,凌晨300至早上900为阴中之阳,早上900至下午1500为阳中之阳,这段时间是脾和胰脏体阴而用阳,互为平衡,化湿清浊功能最旺的运化过程,其余时间都处于休息阶段。所以,下午1500以后过量摄入的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所产生的湿浊滞留在人体内给脾和胰脏带来巨大的负荷,呈蠕动式丧失脾和胰脏的运化功能,诱发糖尿病一系列症候群。为此,遵循餐饮养生之道,是预防糖尿病的首要决策。

一、不良的家庭饮食环境易患家族性糖尿病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有遗传性基因,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就一定会患糖尿病,我极力反对这个说法,只能说是不良的家庭饮食环境为主要因素,家族性糖尿病只要努力做到饮食均衡,合理运动,保持乐观精神,遵循餐饮养生之道,就不存在什么家族性糖尿病啦。

二、肥胖者易患糖尿病

肥胖者存在两个概念,一是家族遗传性肥胖,二是后天饮食量过高,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致胖。但肥胖者有一个共存性,不爱运动,喜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所以诱发四高的机率甚高。基于肥胖者易患糖尿病是脂肪细胞肥大,对胰岛素需求增多,胰岛细胞负荷过重,刺激胰岛β细胞过度分泌,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诱发糖尿病。肥胖者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应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文娱活动,增强健康体质。

三、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者易患糖尿病

心情舒畅是健康长寿的秘笈。长期处于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状态,容易脾气暴躁,爱生闷气,易怒,引起肝火旺盛,内分泌失调,中枢神经紊乱,会使对抗胰岛素的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多,同时大脑皮层也会分泌一种物质,诱发II型糖尿病血糖升高。因此,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糖尿病人群,都要调节放松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的心态。

四、爱喝酒的瘦弱男性易患糖尿病

大多数人只知道肥胖者易患糖尿病,体型较瘦的人不会患糖尿病,这是错误的,相反,体型较瘦的人群中大多数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都比较弱,如果有经常过度饮酒或酗酒的习惯,比正常人患糖尿病的几率要高得多。因为瘦弱的人本身就是脾和胰脏功能失调,摄入食物转化的能量不能吸收和利用,吃再好营养物质都不会长肌肉,造成营养不良。经常过度饮酒,容易性冲动,酒后性生活过亢,造成肾阴亏虚,内分泌失调;酗酒严重,再度损害肝脏机能和胰岛B细胞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影响肝糖合成,给了糖尿病机会。

如此说来,身体较瘦的人就不敢喝酒啦。那也不是,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饮酒量,每天最好不超过180毫升,酒精含量不超过20克,这样才能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以上理论足以证明,有嗜好吃宵夜和高脂肪、高热量以及油炸食物者;性生活过度者;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者;长期睡眠不足和熬夜者都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糖尿病患者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就算是在吃药治疗,血糖也会处于高血糖难以下降状态。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康复糖尿病必须条件,要不然再好的药也治不好糖尿病。

第六节  中医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反复原理

很多患者在服用【山草安唐】后出现血糖升高一段时间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是病情的反复还是病情的进一步康复呢? 如果您的治疗属于以下情况范畴,那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这是病情进一步康复的前奏!

1、发生在治疗了一段时间,而且控制得较好的情况下;也不知什么原因,忽然有一天发现血糖比平时升高了,而且加服药量也没有明显地下降。

2、此阶段客观上并没有发生不良情况的干预(如焦虑、紧张、熬夜、多食、烟酒、气候、疾病等)或偶然事件;即排除人为不良因素的干扰。

3、虽然血糖有些升高,但没有什么不舒服或异常的感觉。也许在治疗前血糖也有过这么高,那时感觉不太好;而此时同样的高血糖,却没有什么不良的感觉。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原理,糖尿病人的机体总是在不同生理状态下不断转化,并且在这种转化中使身体得到调整(慢性病机理类同)。假设身体有“较差、一般、较好、更好”等状态,而您目前处在“一般”状态,通过使用【山草安唐】调理了一段时间,身体总的状况感觉不错,血糖控制得也不错。也许西药去掉了,也许胰岛素减少或去掉了,也许以前不良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了,也许【山草安唐】也在减量服用了等等;反正处在一种较为平稳的康复过程中。忽然有一天,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血糖莫名其妙地升高了。您此时最容易想到的原因一般为:“是不是病情反复了?是不是这个药没效了?是不是要增加点药量了?是不是要吃点西药或注射点胰岛素了?”等等,全是负面的猜想。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人往正面去猜想,几乎没有人想到是不是身体好转了呢?请患者冷静地想一想,这种血糖的升高究竟是为什么呢?总要找出点原因吧!没有不良因素干扰,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加服药量血糖还不怎么降,想想这是为什么?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身体经过调理积聚了足够的能量,正朝着高一层的状态重新调整了!

当身体在“一般”状态被调理了一段时间后,他已经不满足这个状态了,要向高一层的“较好”状态进军了。这时,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在新的平衡点下,身体需要高于平时的能量来满足调整;这个能量是什么?就是血糖!血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是调整的常规武器!无论是身体器官的进一步恢复,还是身体总体的进一步恢复,都需要能量的支持,都需要较高血糖的支持,否则完不成这一转变。即便此时你想采取措施降低血糖,效果也不太理想,身体还是要尽可能维持较高水平的血糖;这就是生命自身调节的现象,是人体主动升高血糖以加强调整的现象,是一种良性血糖升高的现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命阵势和调节能力!千万不要忽视这个能力,千万不要扭着这个能力,更不要扼杀这个能力。

当我们明白了生命运动现象的本质以后,接下来的处理就容易多了。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不用过多干涉它,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表现在应用上就是,原来吃什么药还吃什么药,原来用多大剂量还是多大剂量。既然身体想拉高血糖,就必然有它的道理,那就让它拉高吧。这是一种最合理的做法!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增加原药的剂量,比如原服用【山草安唐】一袋,现在服用两袋。想象一下血糖会下降吗?应该不会。【山草安唐】不是降糖药,只起功能调节作用,此时加药,只是增加了调节力度,血糖并不会降多少(临床案例很多)。还有一种做法就是采用西药干预,试分析一下各类西药的作用效果如下:

1、注射胰岛素:增加了血糖的合成,使血糖浓度降低,违背了身体意愿,不利于进一步的康复。

2、双胍类药及葡萄糖干酶抑制剂类药:此两类药均使人体减低能量吸收,故不利于需要较高能量的康复阶段。

3、磺脲类及各类增敏剂类药:刺激胰岛细胞多分泌胰岛素,打乱了胰岛细胞的恢复节奏,降低了血糖,同样不利于康复。

故采用西药干预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了,这无异于在走回头路,扼杀了身体康复的进程!一些患者在使用了西药后此类现象缓解了,误以为是西药起作用了,其实是身体又被迫回到了原来的状态,那个本来已经相对稳定的阶段,绝非西药之功力!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这一生理变化的关键阶段,要想糖尿病的进一步康复将是极其困难的。

综上所述,血糖值只是参考数据,不是病因。患者因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当身体进入恢复调整的时期,血糖有许下降,打破了原病态趋势,这时需要较高的血糖来协调合成,暂时维持生命活动,迫使脏腑之间相互产生新的链接状态,进入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轨道,从而提高自身机能,为康复糖尿病奠定了基础。所以,治疗的本质所在,关注的是身体的整体状况,并不以血糖高低作为衡量疗效的唯一标准。

第七节  糖尿病治疗中血糖出现反复的病理分析

  糖尿病治疗中反复是一个经常发生的事,表现为所服药物疗效减低甚至失效,或病情加重不得不增加药量等。糖尿病还表现为对环境季节的敏感性,比如冬季病情加重等。如何认识这种反复,如和对待反复,如何减缓反复就成为医患双方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1.西医对病情反复比较典型的解释是人体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所致,这不但重点体现在Ⅱ型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上,也体现在胰岛素依赖型患者的胰岛素使用上。但是如果不采用西药同样出现血糖增高又该如何解释呢?以往西医的理论不足以解释临床的各种现象,也就无法指导糖尿病治疗的方式和目标。

2.首先要确定糖尿病的新定义,只有明确糖尿病的病因,才能理解糖尿病的现象(自觉症状),也才能指导糖尿病的治疗方向。中医专家认为:“Ⅱ型糖尿病(即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应该定义为由于胰高血糖素首先升高引起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双高综合症,简称双高综合症”。新定义将胰高血糖素定义为首发原因,把血糖升高和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看成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把提高人体耐糖能力和恢复血糖自我调节能力,确认为治疗目标而不仅仅是降低血糖。这就为我们治疗和解释糖尿病提供了理论指导。

3.胰高血糖素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分泌多了人就会增加消耗,消渴病由此而来;而胰岛素是促进合成的,分泌多了会增加身体的储能,从这一点看新定义是准确的。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糖尿病人却不具备这种功能,出现了激素调节的紊乱。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升高应当逐步降低身体对血糖浓度的需求底线(糖尿病人的这一底线要高于正常人);而这一切都是靠人体激素来调整的,是靠人体激素的自我平衡机制来完成的。人体激素的平衡机制是复杂的、相对的、动态的;一段时期激素调整的相对平衡,蕴育着同种激素分泌的减弱以及对抗性激素的增强(肝脏灭活该激素的能力被激活),以致出现恢复原有平衡的趋势;而下一轮的调整又在新的平衡点上出现以上反复,直至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点。想要实现线性的调整(不反复)是不符合人体生理特点的,这就是至今还没有一种药物能使糖尿病不出现反复的原因。即反复是必然的,是身体康复的必然过程。无视这种反复或错误地理解这种反复,都会造成治疗上的前功尽弃。

4.新的糖尿病致病理论告诉我们:低血糖贯穿糖尿病始终,先于高血糖发生;高血糖是低血糖伤害后的某种后果而不是原因,所以要“严防低血糖而容忍高血糖”。糖尿病人在发病前期普遍存在低血糖伤害,这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在频繁出现的耐饿能力降低(出虚汗、发抖、心慌等),以及发病期的低血糖伤害,如随时准备用糖块或食物对付低血糖,以及血糖良性升高时的强行降低等。每一次的低血糖伤害身体都会出现保护性的血糖升高应激。这一方面告诉我们治疗糖尿病的重点及方向,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血糖高低变化的规律。当我们将血糖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之内时,血糖即脱离了原有的平衡点,由于人体会采取和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自我保护措施(应激原理),血糖反向升高的制约因素便在体内产生。当身体处于某一控制极点时,或由于外界条件产生促发性变化时,就有可能发生控制失效而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调理过程。这种现象尤其多发于治疗中血糖变化较快的患者身上。临床治疗中凡是前期血糖降低较快者,后期出现血糖反复的概率就高;而前期血糖降低较慢者,后期血糖反复的概率就低。所以追求前期治疗的高速度并非好事,应该缓慢干预,缓慢撤出,以平抑身体的应激反应,这才是治疗应采纳的原则。

5.糖尿病的通常治疗均以降糖为目标,孰不知血糖的正常的升高不但是经常的、也是必须的。人体在需要高血糖的时候,如果在西药控制下不能有效地提升血糖,则会损害人体的功能,这就是相对低血糖问题。所以,区分有益的血糖增高和有害的血糖增高并有选择地控制,是糖尿病能否康复的重要原因!

  按以上分析,冬季血糖普遍升高是为了增加能量、抵御严寒,是良性升高。冬季气候寒冷,阴气上升,活动减少,循环变慢,此时身体为了提供更多的能量,必然要提高血糖浓度,才能维持寒冷环境中的体热平衡。如人在打冷颤时骨骼肌代谢率可增加4-5倍。另外,在寒冷的刺激下,促使血糖上升的激素活跃,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其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促使肝糖输出增多,而肌肉对血中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血糖也会增加。试想此时身体若处于低血糖状态,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再如,当人处于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变化中时,人体要求为肝脏和大脑提供大量的葡萄糖;一部分人因此发生应激反应,修改了对骨骼肌能量供给的指令,出现骨骼肌葡萄糖供给不全的告急,刺激人体持续升高血糖浓度。所以要区分自身血糖增高的性质,还要考虑周围诸多环境的影响。如不加区分地一律将血糖升高视为大敌,或认为是病情反复,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并指导出错误的治疗方法。所谓糖尿病难治,不在疾病本身,而在错误的认知!笔者有一病人,清晨起床测量血糖较低,而大运动量活动回来后血糖很高,当时无以解释,现在看来这是身体为了应付消耗、恢复体力而产生的良性升高。

  “放开谷物,饭吃八分饱”这是糖尿病新理论下的重要一环。而这样做又与传统糖尿病治疗理论相悖。多吃肯定血糖增高,这似乎很对;但少吃血糖就会不高了吗?不会的!身体为了维持一定的血糖浓度必须从其它地方摄取能源。研究表明,糖尿病人高血糖主要不是来自食物,而是来自体内的异生糖。也就是在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人体通过生化反应把脂肪、蛋白质、肝糖原等转化成葡萄糖(消耗),同时产生大量有害的酮体。而摄入充足的谷物,有利于减少异升糖的产生。目前,在很多严格的饮食指导方案下,即使是正常的人体也难以适应,甚至会产生营养不良问题。作为非健康的机体,能量转换能力不足,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问题已非常突出。中国的医生往往不相信亲眼看见的情况,因而没有对大量营养不良问题进行关注。由德国医生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控制饮食的患者寿命远低于不控制饮食的患者。美国ACCORD研究结果证实:严控血糖是有害的;而这个严控的标准就是把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在健康人的水平。强化血糖控制死亡率明显增高,相对风险增加22%。这些研究成果为什么不能引起医生们的注意?所以,不要总是把高血糖视为有害,只要餐前血糖处于11mmol/L以下,就很难确认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不要让“血糖控制得很好,人却早早离世”的悲剧重演。

  【山草安唐】作为纯药食同源的特殊食品,符合“代谢训练、谷物保护、运动刺激”三合一生活新法的理念。山草安唐是一种特殊的食物组合,或称“食饵”,即食物训练的引导物;其意义在于调动人体的特殊的工作方式,导致一系列的生理运动,导致对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功能的恢复,导致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甲状腺素等代谢激素的平衡;使得人体代谢能力得到提高,直接提升了血液质量。当健康的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周身微血管病变及其它病变就会得以修复。随着身体的好转,应激性血糖升高就会逐步减少,血糖也会因此平稳。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

注意:糖尿病人参考空腹血糖控制范围7-9mmol/L,餐后血糖10-15mmol/L

谷物保护实行饱食多餐,严防低血糖;运动刺激实行少量多次,持之以恒。

第八节  中医学分析糖尿病原理的纲要点评

很多时候,现代中医学不接受现代医学的标准,也不接受学院派中医学的标准。这正是现代中医学的存在意义。

  我们需要提醒一切热爱自己生命的人们,不能有效解决临床问题的任何精彩理论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错误。我们也需要提醒寻找健康法则的专业人士,倚重可以看到的生命现象所以经常不能提供有效的临床手段,是因为对这些现象背后生命运动的无知。
1.
未充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低血糖、酸性尿、营养不良是破坏糖尿病患者健康的三大问题。是形成各种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其危害程度超过高血糖。这种结果的证实方式很简单:解除这三大问题,很多并发症就可以会消失;这三大问题存在,即使胰岛素控制血糖仍然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发展。
1.1
长期检测总是高血糖,肌体却正遭受低血糖损害
  很多患者餐前餐后血糖都很高,就误以为自己没有低血糖损害。事实并非如此。糖尿病患者大都在经受低血糖的伤害。低血糖可以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导致感觉障碍、末梢神经炎,继发肢端血管病变或眼底病变。
1.1.1
被遗忘的低血糖:饥饿虚汗
  如果患者饥饿的时候必须马上进食,否则就会身出虚汗,甚至发抖,此时如果测试血糖明显是低血糖。因为患者测试血糖的时候,都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多数高血糖患者的低血糖伤害被遗忘或者忽视。
1.1.2
 隐匿的低血糖:餐后不升
  正常人餐后,身体处于吸收与合成物质的运动状态,需要大量的血糖来保障生理需要。而餐后不能提供足够的血糖,将会损害人体的物质吸收与合成能力,导致健康水平降低,促进了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患者餐后血糖不能有效提升,这一定是降糖西药控制的结果。
1.1.3
相对低血糖:血糖需求太过
  人体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升高血糖。尽管现在还不十分清楚人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升高血糖,但是焦虑状态下、过度疲劳之后会出现高血糖则是能够确定的。因为这种状态下,体内产生大量毒素需要解除,高血糖可以提高肝脏解毒能力和保护肝脏。
  人体在需要高血糖的时候,如果在西药控制下不能有效提升血糖,则会损害人体的功能。这就是相对低血糖问题。
1.2
肌体酸软的背后是酸性体质问题
  长期酸性尿改变了肾小球的工作环境,必然会导致肾小球生理状态的改变。
1.2.1
尿的ph
  监测尿的ph值,近年来逐步受到重视。酸性尿和肌体酸软之间存在极大的相关性。一般解除身体症状后,尿的酸性也会随之改变。
1.2.2
肾小球的环境改变
  现代中医学重视每个生命单元的环境因素。肾小球环境适应性变化,将会导致肾实质逐步发生变化,成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的重要原因。
1. 3
饮食控制下的体质衰退
  目前中国现代医学界正在糖尿病患者之间推行严格的饮食限制。这种饮食指导忽视了患者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这包括体重差异、体表面积的差异和营养不良状态的差异等。因此是非常错误的。
1.3.1
糖尿病的非正常营养问题
  在很多严格的饮食指导方案下,即使是正常的人体也难以适应,甚至会产生营养不良问题。作为非健康的机体,能量转换能力不足,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问题非常突出。患者的身体健康迅速瓦解,很多与营养不良有关。
1.3.2
大量事实表明严格饮食控制危害严重
  中国的医生往往不相信亲眼看见的情况,因而没有对大量营养不良问题进行关注。由德国医生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控制饮食的患者寿命远低于不控制饮食的患者。这种来自国外的资料才能说服中国医生,使一些有能力阅读国外资料的医生改变自己的观点。


2 .
被隐藏的事实
  胰岛素损害、降糖药毒性和高血糖保护,是被隐藏的事实。许多患者由于不清楚这种情况,而把不断远离健康的结果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2.1
胰岛素补充下的并发症进展
  大量的患者是在胰岛素补充下发生并发症,并且这种并发症不断进展,而最终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显然,胰岛素最多是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速度,而不是终止了并发症。
2.1.1
胰岛素的危害
  注射胰岛素后,人体的激素平衡作用被激活,高血糖素分泌会相应增强。胰岛素是促进合成的,高血糖素是促进分解的。这两种激素同时增高,使人体合成和分解速度都在加快,很快就把人体拖垮了。这种情况就是现代中医学提出的双高综合症。
2.1.2
胰岛素补充的意义和局限
  补充胰岛素对胰腺坏死的患者来说是必要的。因此,现代中医学毫不低估胰岛素补充的意义。但同时胰岛素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
  人类从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开始,到现在合成人类胰岛素,激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尚没有一种激素可以宣称解决了某类慢性疾病。这是因为,当人体注入外援激素后,基于人体对自身激素水平的评价,体内的同种激素分泌就会减弱,同时肝脏灭活该激素的能力被激活。这样一种人体激素浓度水平动荡状态出现,激素灭活能力增起和分泌能力降低。这种生命的基本反应,使激素的争相作用迅速被消解,而反向作用则日渐突出。所以,胰岛素的局限不仅在于双高状态的出现,还表现在激素补充的共同问题没有解决。
2.1.3
胰岛素补充下大量并发症被隐藏
  到处可以见到胰岛素使用才可以真正避免并发症的说法,也到处可以看到胰岛素使用下并发症的发生。显然,在胰岛素的推荐中,一种真实的情况被隐藏了起来。
2.2
降糖药物的毒性问题
  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非安全用量的情况下,对人体造成的损害。降糖药物的毒性问题明显存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1
药物毒性的评价
  最简单的评价指标是致死量。按照这一指标评定,降糖药物的毒性非常大。降糖药物的毒性尽管不尽相同,但过量使用会造成低血糖损害、昏迷甚至死亡。所以,从毒性评定指标上看,胰岛素和降糖药物的毒性都是很高的。
2.2.2
大量的纯中药保健食品专用食品变成毒药
  传统的中药、食品都无法获得如此巨大的毒性,以至于过量使用就会发生低血糖损害,甚至昏迷死亡。近年来,大量的纯中药保健食品专用食品都具有了这样的毒性,是混入了现代降糖药物所至。
2.3
高血糖的生理意义
  1.1.3中已经说明了高血糖在很多情况下对人体具有保护意义。不仅如此,那些经常处于高血糖状态的人,只要餐前血糖处于11以下,就很难确认高血糖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例如,一日多餐或喜欢吃零食的人,身体经常处于这种高血糖状态,却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2.3.1
空腹血糖是一个错误概念
  一个没有糖尿病的人,餐前含一个很小的果糖块儿,一分钟后测试血糖。将会发现被测试者血糖浓度明显超出空腹血糖的的健康指标上限。其实,就是把这点糖直接混合到人的血液中,也不会造成这样的血糖升高幅度。这是人体为保障吸收和合成功能而迅速提高自身血糖的结果。
  因此,空腹血糖测试应改为饥饿状态下血糖测试,这样才能正确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果这样测试,就会发现很多患者都是饥饿状态低血糖。
2.3.2
正常人体适应的血糖浓度
  喜欢吃零食的人,身体的血糖浓度会经常处于较高水平,但这是对人体没有伤害的。人体对高血糖的适应性很强。不同的人,对血糖高浓度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是人体可以承受的情况下,高血糖就没有构成对健康的伤害。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身体并无感觉,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人体耐高血糖能力正常,高血糖没有伤害到人体所至,也称之为蜜月期。
相反,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却非常敏感。这实际上表明,低血糖伤害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的更重要因素。如果测试患者的饥饿血糖,那么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情况非常广泛。

3营养调解区别于营养补充
  从关注营养品成份组成,到关注食品引起的人体变化,标志着营养从营养补充重新回到营养调节。
3.1
营养概念的转变
  营养最初研究,很多是基于人体是有什么物质组成的开始研究。这种从简单的结构出发认识营养的方式,在今天的营养研究中仍然具有较大比例。著名的钙质补充理论就是这种研究的典型。现代营养研究的新发展,表明营养研究已经开始了对生命功能的关注。
3.1.1
蛋白质的发现
  西方营养补充和中国传统的营养调节(食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西方营养补充的特征是:发现人体的蛋白质后,立即主张补充蛋白质;发现人体内含有某些微量元素后,就立即主张补充该微量元素等等。西方营养学在近几十年中,冲击了整个世界,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正促使营养学发生变化。
3.1.2
营养补充观念下的动物实验
 用牛骨饲料喂养的牛,其健康水平不如普通的牛。这说明,看见人体有什么就补什么的的营养学存在严重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营养健康的动物实验。
3.1.3
营养学创造了现代人
  人类本来不适应的营养方式,不仅制造了大量营养性疾病,更为严重的是造就了大批新营养适应者。比如在长期超量补钙的情况下,会造成大量缺钙的患者,而这些患者因为已经逐步适应了高钙补充,就如同吸食毒品一样,每当补充大量的钙以后症状就会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这种营养学创造的现代人,因此更加信服现代营养学。
3.2
营养新观念的发展
  现代营养学明确说明各种食物所具有的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先生在健康大巡讲中,和洪昭光、胡大一、向红丁、万承奎、杨秉辉、徐光伟、郭冀珍、赵霖等著名营养专家,基本都是明确阐明各种营食品对特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2.1营养调节的新主张
  中医学推进了营养理论的发展。三个现代中医学概念支撑下的营养理论:
营养平衡饥渴,生命的很多功能和基本反应都与人种的特点有关。即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协调运动的法则。当人体消化系统接触某种营养成分时,与此无关的一些消化功能也会随之兴奋,这是对复杂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的人种记忆造成的。
    
这一理论认为,在少数精纯营养超量供应的情况下,人体经常会出现营养排斥反应这种排斥反应并不长久,人体在这种反应过后马上就会出现对相关营养需求程度的加深,例如糖和脂肪等。这种由单纯营养刺激引发的强烈营养需求,被称为营养平衡饥渴。例如能量吸收能力得到激发,从而在进食的时候出现过量吸收的后果。也就是说,营养排斥反应可以成为减肥的手段,也可以成为增加体重的手段。就像体育锻炼,在一种训练方式下你可以成为相扑运动员,在另一种训练方式下你可以成为艺术体操运动员。
  生命的阵势,是一个人体全部能力调动过程,生命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全身心的配合运动,包括主动行为和适应行为,宛如受到统一指挥的阵势,称之为生命的阵势。例如人体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行为,它会依据人体阵势变化而发出的吸收指令来确定对营养吸收的比例范围。就像大型猫科动物的暴饮暴食,仍然不能引起它们的臃肿肥胖一样。进食时候的警觉状态,决定了吸收营养的比例,也启动了快速排空的消化系统工作程序。
  功能平衡,也称为能力平衡,是《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中提出的概念。该理论认为,营养不能首先依据人体物质结构组成,而是依据这些营养的代谢过程中所维系的生命功能平衡。
  这么多年来,这一概念受到很多中西医的认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在为《最大的回报--健康投资》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就使用了功能平衡以及《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中的很多概念。正如吸收功能的不断强化训练,能使人体逐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新陈代谢功能平衡结构,从而出现新水平的稳定体重。
3.2.2
营养学的未来
  营养将与心理、体育、医疗、药品一道,成为维系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营养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3
糖尿病的特殊营养要求
  为了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糖尿病患者需要和正常人一样不断从食物中获得营养。除此之外,糖尿病的营养还具有特殊要求。
3.3.1
人体代谢功能的调节
  糖尿病人的消化系统状况,对其康复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凡是能够刺激消化腺分泌的,都能因此改变人体血糖状况。传统中医治疗糖尿病就有从脾胃入手的做法。现代中医学认为,对人体代谢能力的调节,对糖尿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3.3.2
碳水化合物的总量指标和浓度指标
  为了使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现代中医学主张放开这一指标控制。但考虑文化心理因素和本病的特点,现代中医学也主张慎重使用高糖食品。例如水果中的新疆哈密瓜、含高麦芽糖的普通啤酒,都应慎重食用。苹果、梨、草莓等水果,可以自由食用,但也不主张过量食用。
4.
【山草安唐】现象
  【山草安唐】是刘国轩现代中医学营养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是在不事先假定任何理论完全正确的基础上的一种探索。
4.1
试验性康复的道德问题
  不知从那一年开始,中国医生为患者寻求新的解除疾病方式被舆论所禁止。然而,这既不符和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也不符和全世界公允的人道主义精神。鼓励新医学、新方法的产生,一个理所当然的的事情,重新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4.2
在可能中寻求突破
  科学的突破,都是在可能中找到的,而不是在必然中找到的。【山草安唐】,一种糖尿病康复的营养手段,也是在可能中找到的。
4.2.1
可能性的发现
  1997年,刘国轩在临床期间,开始了真正把高血糖作为一种结果的尝试。放弃血糖调整的方式,在糖尿病康复中见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4.2.2
漫长的临床求证
  配方很快被调整为食品级。并离开多种药物配合使用的医院环境,开始了独立的观察。这不仅促成了【山草安唐】的诞生,更重要的是开始了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全新思考。就是围绕着糖尿病的分析展开的。
4.3
【山草安唐】的全新康复路径
  【山草安唐】营养康复的路径是:从身体健康水平提高走向血糖平稳。
而以往的努力是:控制血糖,并希望从这里使患者恢复健康。本文的分析表明,先控制血糖根本不能实现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往的努力存在根本缺陷。
4.3.1
真正把高血糖和低胰岛素当成结果
  西医学一直把高血糖和低胰岛素当成结果,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准确把握病因,而只能从控制血糖或者补充胰岛素入手。
  现代中医营养学,从理论模型提出,到康复实践验证,不考虑高血糖和胰岛素分泌而实现血糖的自行调整。【山草安唐】走出的是一条全新之路。
4.3.2
让患者从相信自己开始
  在当今世界为解决糖尿病而提出的理论主张中,有从胰岛细胞入手的、有从胰腺功能入手的、有从胰岛素敏感性入手的、有从遗传基因入手的、有从生活方式入手的、有从身心疾病分析入手的等等。这些理论都揭示了糖尿病的一些重要现象,同时也都存在着无法解释的问题。现代中医学从功能平衡入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具有最好的解释性和预见性。
    
面对医学界的分歧,我们劝告患者:医学界认识并不统一。自己感觉到的,才是最真实的。
5
【国珑】糖尿病营养馆
  【国珑】糖尿病营养馆,依据现代中医学的基本主张,采取全世界公允的食物调节方式进行行为医学康复糖尿病。
5.1
由糖尿病家属发起的营养康复运动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才是最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是才是知根知底的。【国珑】糖尿病营养馆是在专家指导和患者家属的倡议下兴办的。目的在于推广刘国轩的糖尿病营养康复技术。
5.2
加盟走到了本馆开业之前
  浙江【国珑】天健堂糖尿病营养馆尚未开业,东北三省闻讯加盟者已经纷纷开业。这是对【国珑】营养调节效果的肯定,也是刘国轩对糖尿病理论的支持。
5.3
用安全的食物调节技术检验理论
   2010611,浙江绍兴【国珑】天健堂糖尿病营养馆开业,陈小青女士当众吃下【山草安唐】,然后又赠给了当地一位严重并发症患者饮用。并庄重声明:我们就是要用这样的安全食物调节技术来实现人体康复。半个月后,患者明显减少了胰岛素使用量,但健康水平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转——从不断走向非健康到不断找回健康。
她说:“安全不等于低效,毒性也不等于高能

第四章           山草安唐的诞生

山草安唐R 是百年祖传中医世家秘方,专门治疗糖尿病,她依托古代中医养生之道,精选名贵地道中药,严格按照国家药典精心炮制而成,临床疗效显著。仅此,国珑公司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精神指示,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了将【山草安唐R】更好地服务于社会,2009年开始展开筹备工作,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此成立中医专家组进行审核,成功通过后,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鉴定合格,申报了【国食健字】,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和中医药科技创新奖。于2010年【山草安唐】成功走向市场,成为国珑公司的王牌产品,深得患者信赖。

第一节  山草安唐是什么样的产品

1.【山草安唐】是产品名称,也是商标名称。

2.【山草安唐】是祖传秘方,消渴症的克星。

3.【山草安唐】是食疗极品,不是降糖药物。

4.【山草安唐】是纯中草药,不含西药成分。

5.【山草安唐】是调和阴阳,先健康再康复。

第二节  山草安唐的作用

山草安唐对糖尿病具有扶正益气,化湿醒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内养外调,调和阴阳,起到自疫、自疗、自愈,标本兼顾的治疗作用。

1、 扶正益气:人体的元(原)气是先天之本,属阳,是血之帅,也是人体维持生命的能量。当元气亏损时,需要后天补充才能身体强健,百病不侵。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不是病因,而是现代医学的诊断依据,意味着降糖不是治病的根本,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久而久之,为了维持生命只有靠元气来供给,能量就大量耗损,元气大伤,形成了本虚表实的复杂现象。鉴于以上理论和正气乃存,邪气可赶的调理法则,要使糖尿病人彻底康复,必须从调理正气着手。所以,【山草安唐】精选西洋参、黄芪、虫草等组合在一起,改善了能量供给,提高了人体耐糖能力和恢复血糖自我调节能力,完成了“养阴清热,化湿醒脾、活血化瘀、扶正益气”整个调理糖尿病的理论体系,使胰岛能够正常分泌和调节,维持血糖稳定,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

2、 化湿醒脾:脾喜燥恶湿,湿淫于内,困于脾土,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失于运健……;这完全可以表明湿困脾土是糖尿病的症结所在。也是后天饮食肥甘食物过盛,脾脏运化负荷太重,湿自内生,聚湿生痰,困于脾土而休眠,暂时丧失了运化功能,使骨骼肌无力,能量转化不利,【山草安唐】运用了木香、砂仁、陈皮、山奈、黄连、高良姜等行气除腻,化湿醒脾,健脾燥湿,湿破脾自醒,脾醒则运健,就有利于充实骨骼肌力,能量转化功能恢复,化解了糖尿病危害,预防并发症,保障患者健康起到了坚定的作用。

3、 养阴清热:糖尿病患者素体阴虚燥热,热极伤津,热郁化毒所致;所以我精选“黄精、玉竹、金银花、天花粉、黄连、乌梅等”组合, 具有清热解毒,养阴止渴,燥湿化痰的调理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善食易饥,口渴多饮,大便不常等临床症状。

4、活血化瘀:糖尿病患者因脾失运健后,能量转化不利,所纳入的葡萄糖不能转化为人体所需能量,反而滞留在血液中或从小便流失,病情越长,葡萄糖在血液中粘滞更加严重,致使供血功能障碍,五脏六腑随之呈无器质性蠕动式损伤,我把它称之为“血瘀”。瘀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结所在,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山草安唐】选择了血竭、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的药物组成,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胰岛素合成,这样才能把纳入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消除糖尿病的并发症。

5、内养外调:在前四项作用共同组合下,达到人体脏腑相互协调,消除体内有碍物质,维持人体营养平衡供给,加上穴位刺激,正脊、外贴等外调治疗手法,形成与【山草安唐】内养外调的协调作用,

6、调和阴阳:中医调理疾病有句秘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之患病都是阴阳失去平衡,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所致,而糖尿病也不例外。【山草安唐】遵循这个理念,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其阴阳平衡,所以,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就能起到自疫、自疗、自愈,标本兼顾的作用。

第三节  山草安唐的功能

1、 唤醒脾脏机能,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

  人参中人参多糖对胰岛素释放有促进作用,人参皂苷既能抑制四氧嘧啶对动物胰岛β细胞的破坏,又能促进残存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而且停药后仍能维持降血糖作用2周;黄连含有的小檗碱有显著的降糖作用,它能促进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和胰岛β细胞的修复,可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汉防己甲素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夏枯草、荔枝核能修复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正常。

、调节神经系统,拮抗胰高血糖素,抑制糖原分解,促进糖原合成

  汉防己降血糖机制之一就是降低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使血糖升高,人参、黄连、夏枯草、玉竹、黄精、等皆对抗肾上腺素,降低由肾上腺素引起的动物血糖升高;人参茎叶含有的的多糖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模型小鼠高血糖;玉竹、黄精、荔枝核可促进糖尿病小鼠肝糖原成组降糖效果随着连续给药而增强;夏枯草、荔枝核醇提取物可增加肝糖原的合成,能明显增加糖尿病小鼠肝糖原含量而降低血搪。

、调节肝脏机能,抑制糖原异生,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分解

   黄连中的小檗碱能抑制糖原异生,促进外组织对葡萄糖的酵解,使血糖降低,配合地骨皮可使糖尿病大鼠显著持久地降糖,其根中胍衍生物有类似苯乙双胍提高周围组织对葡萄糖利用率的作用;荔枝核能有效调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

  黄连、砂仁、乌梅可提高胰岛素受体结合力、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玉竹、黄精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而达到降糖目的。

、维持血液流畅,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

  脂肪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病理特征.活血化淤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方法。黄连能减低血清胆固醇,它和丹参可同时减低四氧嘧啶模型小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而黄连、丹参、三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流变性;

 、提高自身免疫机能,清除自由基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体内过氧化脂质水平明显升高而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自由基的增多可加重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黄连、乌梅、丹参不仅有降糖降脂作用,还能提高机体歧化酶活性而起抗氧化作用;

 、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抑制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

  过高糖造成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亦可促进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黄连中的小檗碱和黄芩苷均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丹参、黄芪、则为较强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保护肾功能

  肾功能损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荔枝核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肾重,抑制肾脏肥大,菊粉清除率明显增高,它还能降低肾小球的高滤过

第四节  山草安唐的技术含量和同类产品的不同点

1、【山草安唐】有独特的干预和调理糖尿病,准确地掌握了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在于六淫之“湿”困于脾土,湿破病自愈,疗效显著。

2、【山草安唐】改变了调理糖尿病的方向;把血糖升高和胰岛素水平降低看着是结果,而不是病因。

3、【山草安唐】改变了调理糖尿病的方式;运用纯中药调理法则,从改善能量供给、合成、调动人体机能的角度来解除糖尿病,无依赖,且逐渐康复,逐渐减量,直至康复为止。

4、【山草安唐】改变了单纯控制高血糖为治疗目标的;运用纯中药从提高人体耐糖能力和恢复血糖自我调节能力着手,改善血液微循环,是实现人体能够自我平抑血糖。不采用任何降糖的西药,且7-15天均可停止注射胰岛素。

5、【山草安唐】同时结合穴位外贴治疗,调整人体生物全息,促进新陈代谢,综合调理,有效地消除糖尿病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相互相成,疗效显著,打破了世界医学界认为糖尿病患者终身服药和无法彻底治愈的格局。

6、【山草安唐】能使糖尿病患者不必要刻意控制饮食,下午300之前,患者想吃什么都可以,就是饮食不要过量、过饱。

7、【山草安唐】亚健康和健康人群也可以饮用,还能预防糖尿病。

第五节  山草安唐对哪类糖尿病有效?康复糖尿病需要多长时间?

1.山草安唐对哪类糖尿病有效

经医院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测定等属于医学所定义的糖尿病。我们把它分为三个类型;α1α2α3型:

α1型:胰岛α细胞功能亢奋,胰岛β细胞功能受遏,胰岛素缺乏;

α2型: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旺盛;

α3型: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以上三型由于长期西药治疗存在许多问题,可【山草安唐】对以上三型疗效显著,故【山草安唐】是康复糖尿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2.山草安唐康复糖尿病需要多长那个时间

单纯依赖药物是无法康复糖尿病的,我们通常归纳为A期与B期两个康复阶段。要想康复糖尿病必须医患配合,遵循中医养生之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山草安唐】就能达到如期效果;

A8个月左右:适应于α1型胰岛α细胞功能亢奋,胰岛β细胞功能受遏,胰岛素缺乏症和α2型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旺盛者;

B12个月左右:适应于α3型: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者,或同时继发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

第六节  山草安唐使用方法

【山草安唐】与其他产品的使用方法不一样,不按疗程,按空腹血糖指数指导使用,使用前去医院做一次糖尿病全面检查,使用后每最好每天早晨自查血糖,每3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不断康复不断减量,饭前或餐后一小时温开水送服,餐前使用较好。胰岛素依赖者,使用第二天开始每次减3-5个单位的注射量,直至减完为止,极个别患者因人而异。

1、空腹血糖值在12mmol/L以上者可日服四次,早、中、晚和临睡前各服一袋;

2、空腹血糖值在8mmol/L-12mmol/L间者可日服三次,早、中、临睡前各服一袋;

3、空腹血糖值低于8mmol/L者可日服二次。早、临睡前各服一袋;

4、空腹血糖值低于6mmol/L者可日服一次。早上或临睡前服一袋;可维持一段时间;

5、空腹血糖值在5mmol/L以下者,可隔日服用或数日服用一袋;间隔服用天数逐步递增,最终平稳停服。

6、禁忌:孕妇和婴幼儿以及低血压、低血糖人群忌服本品。使用期间忌服高糖、高脂肪、高热量及油炸类食物。

第七节  山草安唐康复糖尿病临床加减

诊断1:患者本身伴有气血不通、脾阳亏损、脾肾阳虚、中气不足者则会发出短时间头晕头昏、四肢麻木或乏力的症候群信息;

措施:取中药肉桂等分,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次1克,与山草安唐同时服用,一周左右症候群消失,可继续服用,有利于早日康复。

诊断2:伴有长期便秘得不到有效治疗致使血糖持续不降者,不外乎两个因素,简单阐述一下,一是为实热体征,二是虚热夹实体征;

措施:实热体征者,取绿豆125克,甘草15克,水煮68分钟,去渣取水当茶水饮用,12周即可解决。虚热夹实征者,取肉桂、大黄,按13比例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次4克,与产品同时使用,直至康复。

诊断3:伴有失眠或或睡眠欠佳者,主要是患者本身因肾水不足,命门火衰,心火亢盛,使心肾不交,引起睡眠障碍,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也会引起血糖持续升高而不降。

措施:治以不命门之火,壮肾水,泻君火,使其心肾相交,阴阳平衡,取肉桂壮肾水,补命门之火,黄连泻心火,按11的比例,共同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次2g,与山草安唐同时服用,恢复即可。

诊断4:并发肾脏功能损害引起尿蛋白增高者,或四肢浮肿者,治以平补阴阳,利水消肿,选择【金匮肾气丸】与【山草安唐】同时服用。

诊断5:并发肾功能衰竭,治以补肾壮阳,用荔枝核研成细末,每次3g,与八味肾气丸,山草安唐一起服用,

诊断6:并发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白内障者,在服用【山草安唐】的同时,取茜草15g、夜明砂12g,白豆蔻12g,共研成细末,用玻璃瓶收藏,没用药粉等分,猪胰脏或猪肝2两,切成片,粘上药粉,隔水蒸熟食之。

诊断7:并发四肢溃烂坏疽者,直接与公司联系,专家另外配制了外用的专用药物,1-3个月溃烂愈合。

诊断8:并发脑梗塞和骨质疏松证的糖尿病患,直接与公司联系,由专家配制针对性药物给予治疗,疗效显著。

诊断9:餐后血糖持高不降者,餐后食用一小杯红醋。

诊断10:餐前血糖持高不降者,首先排除有无不良习惯引起的原因,再作出判断,加服公司的加强型产品。

诊断11: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取肉桂等分,研成细末,装入胶囊,玻璃瓶储存,每次1g,与山草安唐同时服用。

第八节  山草安唐的技术成熟性

由上述可见,我们得到启示,利用中药多环节调节血糖和整体调节机体的功能来辅助治疗糖尿病,在降糖和防治并发症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配方,科学用药,完成了【山草安唐】调理糖尿病应用技术的理论体系。从2002年开始推广该技术辅助治疗糖尿病,至今已经临床康复6000余例,有效率可达95%以上。在医疗界是一种拒绝西药降糖的纯中药绿色法疗,是唯一能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功能性保健食品,在全国大中小城市有售,远销东南亚,打破了糖尿病患者终身服药的格局,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深得患者信赖。

第九节  山草安唐康复糖尿病依据

1.康复标准:停药半月后症状自觉消失,查体无阳性体征,空腹血糖小于或等于7.00mmol/L,餐后2小时尿糖〈-〉阴性,血脂、心电图正常。从外表特征看,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自感神情目聚,精神状况得到巨大改善,疲惫感消失,睡眠恢复正常,排尿次数减少,口渴现象消除,饮食状况恢复正常水平。

2. 康复案例:

 案例 1  糖尿病并发烂脚特效治疗

糖尿病烂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 ,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烂足的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菌素及抗生素类药,外加局部清创和广谱抗菌素等;治疗效果往往欠佳,最后不得不进行外科手术及截肢术了事;也算是西医治疗之一大难症。

  本人用纯中药外用喷剂,其功能为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但使用后发现治疗糖尿病烂足确有奇效,包括其它部位的坏疽同样有效!下面将这几个月治疗糖尿病坏疽的情况简述如下:

  康先生,男,50多岁,以前由于坏疽发生在上肢,曾手术去掉左手无名指,现坏疽又发生在左脚趾,病人恐惧,准备回老家治疗以免截肢。经朋友介绍内服山草安唐,外用纯中药喷剂为其治疗,疗法简单,洗净创面,每日三次喷涂药水于患处,开始脚背按压有疼痛感,患者怀疑皮下有脓,两周后逐渐消失。创面一周时稳定不发展,两周时伤口开始愈合,三周时基本愈合完毕,四周时脱皮,一月余即完好如初。患者大喜,连声称奇!

  另一位患者是70多岁的老太太,因患糖尿病致使左足溃烂不愈,虽经医院治疗但溃烂面仍难以有效控制,最后医院决定手术锯掉患足以保全性命。此时,恰好得知内服山草安唐,外用纯中药喷剂可治此病,故迅速联系使用。患者开始治疗时左脚已失去知觉,患处皮肤溃烂如渣,使用3天后已控制病情恶化,一周后皮肤恢复知觉,15天后伤口开始愈合,20天后溃烂面已缩小一点,25天后溃烂面完全消失,30天后结痂开始脱落,35天后脱痂完毕,新皮肤显露......整个痊愈的过程可参见附图。患者因此保全患足,一家人感激不已!愿同类患者慎重处理医疗方案,预防为先,提早治疗,以免造成终身残疾!

                              

案例 2  又一位山草安唐受益者

患者李先生,男,61岁,江西兴国人,糖尿病10年伴有视力模糊,四肢麻木,冒汗严重;开始吃了一些降糖药,副作用很大,引发肝功能异常,所以我就没有服用降糖药了,就是每天注射胰岛素25个单位,早上15个,晚上10个。服用山草安唐前李老做了全方面检查,结果是空腹血糖19.5mmol/L,餐后2小时24mmol/L;伴有肝功能异常。患者1013号开始用山草安唐治疗,当天停服西药,第2天开始减量注射下午的胰岛素5个单位,第4天又减5个单位,即两天减完下午注射的胰岛素。由于血糖基本正常,故第5天开始减上午的胰岛素5个单位,连续减量,到第7天全部减完。

  较为特殊的是,患者当天打电话给我说:“我今天吃了你的药会头晕头昏、下肢无力的症状,你的药我吃不得,会不会有副作用啊”,我回答他的提问说:“李老,你放心,山草安唐纯中药食品,没有任何副作用,基于你服用后出现头晕头昏现象,是因为你的血液糖毒较为严重,当山草安唐起到血液循环和排毒作用时,把隐藏在你体内的疾病发出信号,出现的‘暝眩反应’称为好转反应,你放心服用吧,服用方法饭前改为饭后,3袋改为2袋或改为每次半袋,几天后自然消失”。李老听了我的分析后,同意继续服用山草安唐,3天后头晕头昏、下肢无力的症状完全消除,进入正常调理阶段。患者大约第10天开始减服山草安唐,目前基本隔日服1包或半包,餐前餐后血糖恢复正常;空腹血糖稳定在5.5 上下, 餐后2小时血糖稳定在10.1左右,感觉脚不太麻了,视力也逐渐恢复,肝功能未发现异常,目前还在继续调理之中。

  由上例可见,每个人由于治疗前体质以及身体状况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调理反应;反应较大不一定是坏事;相反,这种人治疗的效果往往较好,只是在治疗期间要多检测血糖的变化,多观察身体的不同反应,防治出现反应过度的现象;一般可采取调整服用方法,使身体调理过程减缓的办法,循序渐进,达到临床康复!

案例 卫生服务站站长伯父的糖尿病调理出效果了

  站长的伯父姓王,55岁,患病4年左右,注射胰岛素约1年,基本上算是病龄较短的一类。服用“山草安唐”前是既服西药又注射胰岛素,西药服的是进口的二甲双胍类药“格华止”(0.85毫克/片),以及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卡博平”,一日2次,早晚各一粒。胰岛素注射38个单位,上午20个,下午18个。药用得够重了!

  王先生是915日开始服山草安唐的,之前的空腹血糖是8.2,服药当天西药全停,胰岛素照打,即上午20个单位,下午18个单位。

915,空腹血糖8.2;西药全停,打38个单位的胰岛素。

916,空腹血糖7.0;,胰岛素上午20个单位,下午18个单位。

917,空腹血糖6.8;照旧。

918,空腹血糖6.8;下午减胰岛素5个单位,即注射13个单位。

919,空腹血糖6.3;还是上午注射20个单位,下午注射13个单位。

920,空腹血糖6.3;其它照旧。

921,空腹血糖6.8;下午减胰岛素5个单位,即注射8个单位。

922,空腹血糖5.6;下午的8个单位的胰岛素全减完,看明天的结果吧!

923,空腹血糖6.2;好!血糖略微升高,在正常范围!

924,空腹血糖5.0;血糖又偏低,可将上午的20个单位的胰岛素剪掉5个,即只打15个单位。

925,空腹血糖5.0;看到没有,血糖竟然没有升高!今天再降5个单位的胰岛素;看明天!

926,空腹血糖6.0;血糖略升高,昨晚还喝了点酒,上午剩下10个单位胰岛素全减,看明天了。

927。空腹血糖5.9;血糖正常!至此12天的时间,38个单位的胰岛素全减完,血糖不高,调理成功!现在只服保健量了。值得

案 例 一位74岁糖尿病老翁8天停止注射胰岛素

  2008115下午5:00多钟,张先生(行政部门领导)慕名前来诊所咨询有关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诉其父亲患糖尿病六年,最近血压、血糖都高得吓人,由朋友介绍来到本诊所。经过询问了解其父亲叫张某某,今年74岁,血压:180/170(舒张压和收缩压都高得吓人),空腹血糖:14mmol/L、餐后:29 mmol/L,下肢浮肿,脚大拇指开始出现溃烂。(糖尿病并发症出现了)。问其治疗方案,以前一直服用降糖西药,可是血糖逐年增高,只到今年2月份开始打胰岛素26单位,分上午14单位、下午12单位,降糖西药也一直在服用。

  患者115日下午开始服用“山草安唐”,当天停服降糖西药,第二天开始每天每次减胰岛素3个单位,119日我打电话回访,患者血压为:140/70,血糖检测:空腹4.3 mmol/L,餐后6.3 mmol/L,胰岛素减到上午8个单位,下午6个单位。1112日再次打电话回访,患者胰岛素全停止注射,血压、血糖恢复正常,脚大拇指溃烂也好多了,水肿也消了。经2年多调理,现追访已基本停用“山草安唐”,恢复正常了。张先生很高兴地说高:“这个【山草安唐】真的很管用,太神了!”

3. 糖尿病康复四个标志:

[1]典型症状消失,说明肌体新陈代谢进入相对稳定状态;

[2]肌肉力量增强;

[3]耐饥饿能力增强,表明人体的合成与分解能力得到了修复;

[4]自觉症状消失,表明营养对延缓修复并发症及保护肌体的作用。

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能彻底康复,但只要自觉症状彻底消失,无论血糖是否仍然高出,都表明身体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第十节  山草安唐康复糖尿病理论指导原则

不要因为现代医学理论有着西方文化背景而直接确认其不可超越。换句话说,当中医学实践与现代医学猜想发生冲突的时候,仍然要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糖尿病应该定义为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的血液中热源(葡萄糖)增高和相关组织可利用能量缺乏综合症,简称能量代谢障碍综合症。所谓胰岛素抵抗综合症(Ⅱ型),应该称作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双高综合症。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问题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

2现在的糖尿病患者,很多都是过早应用现代药物造成的药源性糖尿病,并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逐步失去了康复的机会......当把这种疾病看成是消渴的时候,解决的路径成为避免高消耗应激,于是这就是可以痊愈的疾病。当把这种疾病看成是糖尿病的时候,解决的路径就成为提高合成速度或阻止碳水化合物吸收,于是这就成为终身疾病。

3正常人胰岛素的增高将会使胰高血糖素降低,这种抑制是来自胰岛素分泌的时候胰岛β细胞的工作影响了周围a细胞的兴奋造成的。糖尿病人工补充的胰岛素没有胰岛β细胞参与工作,也就根本不能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因此造成了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同时增高。

4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是同一靶器官中的不同细胞,这就促使了人体能量贮藏和分解两个看上去相反的过程同时处于兴奋状态,这是人体所不能适应的,将引起感觉神经的紊乱。所以在胰岛素干预下的糖尿病患者除了仍然难以适应正常的营养以外,还仍然广泛存在着口渴、容易饥饿、浑身乏力、出现并发症等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状。

5对糖尿病人来说,血糖浓度的最低生理下线要明显高于健康人。长期人为补充胰岛素将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弱化。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人体会采取截然相反的自我保护措施,用以增加体内的血糖浓度,因此会导致胰岛a细胞功能亢进使胰高血糖素升高。

6美国ACCORD研究结果证实:严控血糖是有害的;而这个严控的标准就是把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在健康人的水平。强化血糖控制死亡率明显增高,相对风险增加22%。这是欧美国家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较晚出现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出现较早的根本原因。正确的指导应为:“为避免低血糖而容忍高血糖”。

7当人处于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变化中时,人体要求为肝脏和大脑提供大量的葡萄糖。一部分人因此发生应激反应,修改了对骨骼肌能量供给的指令。很快这部分人出现骨骼肌葡萄糖供给不全的告急,刺激人体持续升高血糖浓度。应激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之时才存在。如果某人应对能力很强,应激便不会产生,反之应激就会频频产生。

8正常人餐后,身体处于吸收与合成物质的运动状态,需要大量的血糖来保障生理需要。而餐后不能提供足够的血糖,将会损害人体的物质吸收与合成能力,导致健康水平降低,促进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人体在需要高血糖的时候,如果在西药控制下不能有效提升血糖,则会损害人体的功能。这就是相对低血糖问题。

9如果患者饥饿的时候必须马上进食,否则就会身出虚汗,甚至发抖,这说明低血糖伤害已经发生。许多患者在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却随时准备用糖块或淀粉类食物对付低血糖,这也是常见的低血糖伤害。每一次的低血糖伤害后都会出现保护性的升高血糖应激。

10低血糖、酸性尿、营养不良是破坏糖尿病患者健康的三大问题。是形成各种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其危害程度超过高血糖。解除这三大问题,很多并发症就可以消失;这三大问题存在,即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仍然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发展。

11区分有益的血糖增高和有害的血糖增高并有选择地控制,是糖尿病能否康复的重要原因!五种特殊状况下的血糖升高是正常生理反应,不应控制: 

1)低血糖刺激下的血糖升高,是为了维持生命存在,避免中枢神经损害;

2)健康人的血糖升高——焦虑、饮酒、大量运动之后,是为了恢复体力;

3)感染、高热、慢性疾病下的血糖升高,是为了有能力战胜疾病;

4)放开谷物后的暂时血糖升高,是为了平衡血气;

5)一些不明确的原因但有利于维持生命、恢复体力、抵御疾病、平衡血气的血糖升高。

三种高消耗应激状态下的血糖增高是有害的,应严加控制:

1)在各种情况下出现血糖过高,如血糖超过33mmol/L就具有出现高渗昏迷的可能性;

2)错误的营养方式造成的高血糖,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回归传统生活方式;

3)降糖药物失效或胰岛素抵抗加剧出现的血糖升高,需要通过改变降糖方式来解除。

12下图是血糖性质区分量表;区分血糖性质可以大幅度避免降糖危害并提高临床治愈率。

1)如果一天内的最高血糖≥25mmol/L,为避免继续升高的风险,直接视为血糖不良性升高,必须加以控制;如果一天内最高血糖≤15mmol/L,为身体自我恢复留下余地,直接视为血糖良性升高。

2)如果表中各项总分≥3,视为血糖良性升高;注意纠正体征,观察血糖变化,不必急于降低血糖。

3)如果表中各项总分<3,视为血糖不良性升高,应采取措施控制血糖。

13糖尿病人的食物控制原则是:1.饭吃八分饱;2.尊重原有的饮食习惯;3.基本的营养配置改进(主食应做到杂与精的平衡、干与稀的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平衡、荤素搭配平衡。荤菜方面,既要有四条腿的猪、牛、羊(任选其中一种),又要有两条腿的鸡、鸭、鹅,还要有一条腿的鱼类;素菜上要照顾到根、茎、叶、花和果类蔬菜都要有,还要配有豆类、菌类和藻类。总之,食物不要太单一,一天内或一星期内达到平衡即可)。

14进行体育锻炼要取得效果,不在于锻炼项目的多少,关键在于坚持。在恰当掌握运动量的基础上,最好每天坚持锻炼,实在有困难时,每周锻炼不应少于3次,每天锻炼30分钟即可。参加锻炼要有决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养成按时锻炼的好习惯。这样新陈代谢才能旺盛,才能使人体得到更多的营养,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得到改善和提高。生活方式的干预内容:1.代谢训练;2.谷物保护(主食充足,避免饥饿,防低血糖);3.运动刺激(少量消耗,一日多次,肌肉兴奋;每次运动数分钟,一日三次以上)。

第五章 行为医学康复糖尿病

第一节 什么叫做行为医学

  行为医学,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研究人的行为的医学。具体地说,是研究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一切知识和技术,从行为入手,来揭示人的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规律,探索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行为科学技术和方法。现代医学创始即是基于对病人疾病的行为表现以及治疗后的应答性行为的系统观察、记录、总结、分析而后建立起来的系统理论。我国传统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也是建立在长期对人的行为的观察分析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节 医学性质

  行为医学立足于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的研究。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认识和把握人的行为离不开心理,但行为并不完全等同于心理,二者不可混淆,不要把行为混同于心理。人的行为是对付外界环境变化的手段,不能脱离环境孤立地研究人的行为。行为医学研究的重点是那些与人的健康、疾病关系十分密切的行为。健康行为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或生活习惯,是一种理想的行为理论模式。疾病的行为表现指患病后病人所具有的行为特性、所处的行为状态和所经历的行为过程。人的行为及医学的复杂性决定了行为医学必然是一门与多个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

第三节 研究领域

  近年来,行为医学研究迅速发展,研究领域已分支派生出健康行为学、行为心理学、行为病理学、行为药理学(毒理学)、行为遗传学、行为解剖学、行为流行病学、行为诊断学、行为评估学、行为治疗学、行为护理学、行为康复学、行为预防学、行为保健学等许多分支学科。行为医学与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医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医学伦理学、环境医学、旅游医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保健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等有广泛的交叉和渗透。

第四节 重要作用

  行为医学是在行为科学和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基础上,在科学体系发生激烈变化、学科出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美国生物学家L.Birk首先使用行为医学一词。他曾用生物反馈技术研究关于哮喘、癫痫、紧张性头痛、雷偌病等的治疗问题,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后关于行为医学学科发展的讨论十分活跃,先后有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医学家纷纷展开研究。行为医学是行为心理学的原理、技术在医学、健康、疾病领域的系统应用,重视实验行为分析技术(行为治疗、行为矫正等)的临床应用,同时开展了与疾病和卫生服务有关的行为功能分析性研究。

第五节 历史沿革

  1977年在美国耶鲁(Yale)召开了第一次行为医学大会,提出了行为医学的暂行定义,即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生理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技术、以及把这些知识、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领域。并指出了行为医学与心身医学的区别,认为心身医学是由生物医学与心理学结合发展而来的,主要研究关于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方面的问题。行为医学则是以行为科学为主体,结合具体医学问题发展起来的。心身医学与行为医学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健康、疾病对医学提出的要求。

第六节 医学理念

  行为医学认为,不仅疾病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人的行为对健康状况有着巨大的影响。只要掌握了有关行为改变的原因,就可能实现对行为的控制,进而起到改变人的健康状况的作用。行为医学撇开直接干预人的躯体,从人的外在行为入手,力图通过改变行为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人类健康就不仅仅是身体没病,而且还要求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状态良好。行为医学强调人类疾病也不仅仅是细胞、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是人与自然、心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病因方面,重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作用;病理方面,重视分析与健康与疾病有关的病理心理过程;治疗方面,既要重视药物和手术等躯体治疗手段,也应重视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既要强调改善病人的躯体功能,也重视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的恢复,关心病人的社会适应与生活质量问题。在预防方面,既致力于避免和消除遗传因素、致病微生物、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危害,也大力倡导发展心理咨询、行为指导及危机干预工作,以减轻心理应激过程中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全面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综合防治的观点。

第七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

    行为医学关注的重点是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外显的行为,其研究的对象首先是人。重点研究的是那些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的人,也包括健康的人。研究问题行为,主要是临床医疗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问题,确定这些行为问题的原因、性质、程度等,研究改变问题行为的方法、措施,通过治疗手段来消除病人的行为障碍,帮助病人培养健康行为、矫正问题行为,促进疾病的痊愈和身体康复。行为医学研究健康人的行为,主要探讨正常人群各年龄段行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通过行为咨询、行为指导等方式,预防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行为医学借助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行为的生物学机制,观察病理改变和药物对行为的影响等,如行为生理学、行为病理学、行为生化学、行为药理学、行为解剖学、神经行为学等的基础研究可为行为医学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概括行为医学的研究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行为的起源、发展、进化过程及各种行为的功能;

2.人类行为发展规律、生理机制;

3.人类行为与各器官生理功能、人体健康、疾病相互作用的关系;

4.有害健康行为的发生、预防、矫正措施。主要研究对付各种疾病的行为手段和技术,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满足公众的需要;

5.社会性行为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干预措施;

6.倡导健康的行为,通过健康教育和其他措施,把行为医学知识告诉公众,促使人类行为朝着文明、健康、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7.不断发展、完善行为医学科学体系,包括基本理论、原理、技术、方法,吸收引进相关学科的知识技术,逐步完善自身科学体系;

8.人类行为研究的深化,即把行为医学思想、原理、技术、方法等推广到整个医学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如应用人类行为研究成果处理社会性行为带来的公害、污染、家庭解体、人际关系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失业、犯罪等问题,将人类行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行为管理科学等领域。

第八节 研究理论

    行为医学研究应以心理学、行为学的研究理论为基础。涉及心理行为与健康和疾病这一命题的重要理论有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心理生理理论、应激学说、生物反馈原理等。行为理论包括Pavlov的经典条件化理论、Skinner的操纵条件化理论、Watson的学习理论、Wolpe的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和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等。行为理论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法对动物行为进行定量观察,认为环境因素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主要受内在本能活动的驱使,与一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矛盾冲突、冲动、欲望等有关,即认为行为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研究方法主要是自由联想以及分析梦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失误等,侧重探讨人的本能、需要、动机、情感、无意识以及人格等深层心理问题,强调童年早期的经历和心理创伤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行为研究必须考虑行为内在的、固定的决定因素,也包括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仅仅客观地观察人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也必须研究人的主观,考虑人的感情、欲望、需求和理想。应激学说认为应激是机体针对外界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即不论外界刺激的性质如何,机体总是作出大致相同的反应。应激必须通过一定心理过程的中介,强调应激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个体对应激情境的认知评价和应对过程。生物反馈原理重视应用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训练控制动物内脏的生理活动,并建立了内脏学习理论。生物反馈技术借助于仪器的感受、放大或转换,可以将人体内部的一些不受意识支配或不被觉察的内脏生理活动,如皮肤温度、肌张力、血压、心率和心律、胃肠平滑肌收缩以及脑生物电活动等信息,以声、光、仪表指针或监控装置显示的符号、数字等信号形式,连续不断地直接反馈给被测试者,使其能随时觉察到自己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活动,从而使这些原本不受意识支配的生理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受到有意识的调控。

第九节 行为医学技术

  把生活中最广泛的因素纳入疾病治疗手段之中,这是行为医学技术的特点。行为医学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很多观念。现在,人们已经逐步把各种生活因素纳入到疾病治疗之中。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推荐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使用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概念,表明治疗手段的外延已经不在限于药物手段。

  《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为王英主持天津医科大学科研课题《小组治疗对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和临床指标影响的研究》和参与的吉林省财政厅社会公益研究项目《碳水化合物控制对糖尿病婴儿健康的影响研究》的执行标准。应邀公开发表后,引起关注。在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决定于20081228—30日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中,作者因此被网上公投改革开放30年中医药发展贡献奖,位列第一名。与吴慎、曹洪欣、李连达、姚新生、石学敏、王永炎一起获得公众认可。

第十节 行为医学产品

  任何一门知识实际上都必然带来商品市场的变化。行为医学产品在当代已经层出不穷。这包括传统医学的相关产品:理疗技术、银针、按摩刮痧器材,保健餐具、运动方式、食疗技术、心理技术等等。

第十一节 正脊疗法治疗糖尿病

概 述:

世界各国历史,都因武术的发展,延伸各种脊椎、骨骼的整复手法,中国以武术背景发展国术接骨,中医发展脊骨推拿等传统民俗疗法。 
    
胰脏经脉,与膀胱经脉关联密切,膀胱经脉中的腧穴从大杼穴至关元穴一一与胰脏经脉穴点平行对应分布,紧靠锥体边缘,其胰脏经脉之气则通过每个穴位点散射到膀胱经脉,并随膀胱经脉运行。正因为膀胱经脉与胰脏经脉的相邻、相通关系,所以,膀胱经脉的诸多腧穴治疗胰脏病都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膀胱经脉有两个腧穴空白点,其一为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第八胸椎下旁开1.5寸,应定名为胰俞穴(原被列为奇穴:胃管下俞穴)。其二为膈关穴与魂门穴之间第八胸椎下旁开3寸陷者中,应定名为胰岛穴(现被视为无穴)。这两个腧穴点对治疗胰脏及胰脏经脉所发的病候,可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脊椎矫正原理

脊椎矫正术是依据神经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为其理论基础。亦即依脊椎所分布的解剖学部位,利用生物力学的杠杆原理,采用适合的手法,以巧妙、自然、轻松及无痛的情况下,迅速的将脊椎矫正,使脊椎神经得以舒解,除了解除病痛的根源,让每一脊椎神经传导正常,更是一般医疗做不到的效果。由于不同于打针、吃药,所以无副作用,更因效果快速。

二·整脊术的优点 
   
 根据整脊医学的研究,临床将63位年龄介于8岁至55岁之间的腰部疼痛病患,分别接受脊椎矫正术、按摩、肌肉电刺激及护腰带等四组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脊椎矫正术对腰痛的治疗效果最好,它的效果比护腰带好一倍,比肌肉电刺激好两倍,比轻度按摩好四倍。由此研究得知,脊椎矫正术治疗第8胸椎错位所致的胰脏神经压迫效果大于其它方法。 
三·整脊术与脊椎胰腺神经的关系 
   
人体的神经系统主要分成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两大系统。若以其分布区域的不同,又可分成躯体神经及内脏神经两大系统。 又叫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和运动系,亦即凡属能靠自己意志控制的肌肉(如四肢及体表的肌肉),均属躯体神经负责;内脏神经又叫自律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构成,分布于全身的内脏、血管、腺体。由此可知,人体的神经,不但负责人体四肢及体表,也负责所有的内脏、血管及腺体器官。 因此只要有一条脊椎神经受压迫,不但会引起四肢体表疼痛,亦会引起内脏等器官的症状出现,胰腺神经受压迫也不例外,影响胰岛素分泌,诱发糖尿病症状
四·引起脊椎神经压迫的原因 
1.人体胸椎神经压迫(或胸椎侧弯)的原因:最长常见于长期单边肩挑重物、长期姿势不正(如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长期运动及活动不够、单边运动造成两侧胸椎肌肉松紧度不均、骨盘倾斜造成胸椎产生代偿性侧弯,均为造成胸椎侧弯、胸椎神经压迫的原因。其它如外力重击、车祸、或碰撞等,亦会引起胸椎神经压迫而造成胸腔器官(如心、肺、肝、脾、胰腺、肾等)症。 
2.
消化吸收不良及荷尔蒙分泌失调者,因脊椎周边的韧带、肌肉组织结构及弹性不良,所有脊椎都容易偏移;同时也是经常落枕及闪到腰的原因。 
3.
慢性疾病、肾脏、甲状腺、胰腺、副甲状腺等疾病,造成矿物质(含钙质)代谢异常,椎体易退化萎缩,软骨组织亦容易钙化,影响脊椎结构甚巨,尤其最易造成椎体神经及坐骨神经压迫(如腰酸背痛、脚麻、腿无力、腿行动不便、便秘、频尿等)。 
五·脊椎胰腺神经的重要性 
    人体脊椎神经共有31对,由上至下分成颈椎神经8对(简称C1?C8),胸椎神经12对(简称T1?T12),腰椎神经5对(简称L1?L5),荐椎神经5对(简称S1?S5),尾椎神经一对(简称Co)。 每一对脊椎神经又分成前、后两支,依功能分别负责躯体神经及内脏神经(即自律神经,由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构成)。 躯体神经分布于各肢体肌肉,而内脏神经分布于全身的血管、腺体、内脏。由此可知,人体脊椎神经管制人体全身各部份。第8胸椎神经管制情形分述于下 
    
8胸椎胰腺神经:简单的说,中段胸椎神经属内脏大神经,分布于腹腔器官,负责胰腺、脾、肝、胃、胆、十二指肠及小肠等器官,而第8胸椎的胰腺神经压迫,将引起胰腺器官发生问题,胰岛素分泌失常,代谢机能紊乱,出现常见的三多一少,伴有疲劳、消谷善饥及营养不良等一系列糖尿病症状。下段胸椎神经属于内脏中神经,分布于腹腔及肠系膜上器官,负责肾、大肠、膀胱等器官,若此段神经压迫,将引起这些器官发生问题,较常见的症状为两脚水肿、多尿、便秘及消化吸收不良等症状。 
六·脊椎矫正手法

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双手置于两侧,全身自然放松,自然呼吸。施术者先把脊柱两边的肌肉放松,然后将患者置于胯下,双手握拳,拳头平面紧贴脊柱两侧,从大椎至胸12椎体一一向下冲压,向下冲压时,在患者呼气时进入,听到咯嗒响声,然后从上至下轻松拍打放松即可。

七·脊椎矫正效果 
1.
与年龄有关,依年龄不同,矫正效果不同。 年纪愈轻,效果愈快;年纪愈大,脊椎附近之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愈僵硬,矫正效果较慢。 
2.
与神经压迫时间有关。神经压迫时间愈短,则矫正效果愈好;神经压迫时间愈长,会使附近之组织构造形成钙化现象,则矫正效果较慢。 
3.
与个人工作情况有关。 工作较轻松者,矫正效果较好;较须使用脊椎负担工作者,矫正效果较慢;适当的运动可增加治疗效果。 
4.
与个人姿势习惯有关。 如站姿、坐姿及蹲下拾捡重物的习惯,与矫正效果有关;不良姿势习惯者,矫正效果较慢。 
5.
恢复第与第9胸椎错位,避免胰腺神经受压,激活胰腺神经系统输送通道,明显提高胰岛素分泌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第十二节 经络腧穴外治疗法与糖尿病

    经络腧穴外治疗法是在特定部位进行按、点、揉、推、拿、刮、针刺、艾灸、外贴等治疗手法,可以说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疗方法,近几十年在国内外引起重视并有了迅猛发展,传统的祖国医学理论经络学说、生物全息理论、动态平衡学说等都是经络腧穴外治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腧穴的特性和作用

腧穴或穴位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通达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脉气所发的空隙,也是针灸临床施术的部位。针灸是通过针刺、艾灸等疗法刺激了腧穴和经络,产生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调理脏腑、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的功效,给脏腑甚至整个肌体以全同的良性影响,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腧穴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掌握腧穴学的基本知识是针灸临床与研究的基础。腧穴遍及全身,历代医家曾用“分部”或“分经”的方法进行多次整理。现大体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为了探索腧穴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揭开经络的实质,人们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揭示了很多腧穴的特性与作用。

 二·腧穴的生物信息特性:

  现代研究发现腧穴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物物理特性,阻抗、高电位的电学特征;高发光性能(经络、腧穴具有发出较强的超微弱冷光的性能);腧穴具有高温点特性(可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显示);经穴磁特性的研究显示,当人体在暗内处于高频辐射场作用下,全身腧穴都有较强的电晕,X线衍射法摄片可见穴位是磁场的聚焦点。这些生物物理特性可能是由于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脉气所发之处,其气血旺于非穴部位之故。

三·腧穴的病理特性: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所以,当人体各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时可在相应的腧穴上有所反应;如糖尿病患者在地机穴、公孙穴、腹哀穴、阳池穴、胰腺穴等相应的穴位上可探查到硬结、隆起、凹陷、条索或结节样的反应物,按其有酸胀痛麻的信息反映,或出现变色、脱屑、皮疹等病理变化。应用现代化的仪器检测则可发现相应腧穴出现电、温、光方面的异常变化。人们可以利用腧穴病理变化的特性,确定人体的经络气的失衡状态和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参考。

四·腧穴的治疗特性:

经络腧穴外治疗法是通过刺激腧穴发挥治疗作用的。腧穴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从而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由于腧穴遍及全身,不但数量多,类别也很多,其治疗作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一般腧穴主治规律取决于腧穴所处的部位、腧穴归属的经脉及腧穴的特定穴属性。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五·治疗糖尿病取穴与穴位处方 

治疗糖尿病处方:地机穴  公孙穴  腹哀穴  阳池穴  膀胱经腧穴  胰腧穴

地机穴:地机穴是属足太阴脾经,正坐或仰卧位,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公孙穴: 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腹哀穴:腹哀穴位,定位:足太阴脾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

阳池穴:阳池穴在腕背部横纹中,指伸肌腱的尺侧凹陷处,位于手腕处的阳池穴是三焦经的穴位,与人体的元气关系密切,对消渴病有很好疗效,并可以振奋元阳。

胰腧穴:胰腧穴位:定位胰腧俞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合3公分厘米),即肩胛骨下约两指的地方,此穴是一个经外奇穴,经常点按有利于人体胰岛素的分泌,能够有效防治糖尿病。

以上每一个穴位运用经络腧穴外治疗法,同时服用【山草安唐】调理糖尿病临床疗效显著

第十三节 体操运动康复糖尿病

体操1·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双脚并拢,背紧贴墙面直立,双手沿墙面向上伸展,以舒适为度,约20秒为一回,每天至少一次,每次120回。

体操2·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左脚向前跨一大步,右脚伸直,与左脚呈弓步,含胸拔背,双手使劲向上拉伸,每次15分钟,左右脚交替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