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不住的百岁老人褚嫂嫂 无论冬夏每天都要洗澡(图)

 glhly 2015-09-28

闲不住的百岁老人褚嫂嫂 无论冬夏每天都要洗澡(图)

核心提示:位于临桂县茶洞乡花岭村一位名叫褚嫂嫂的老奶奶,今年正好100岁。她曾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人生的变化让她历尽了生活的苦难,如今她身体硬朗,为人热情,年逾百岁还闲不住,至今还每天做农活。她还特别爱干净,无论冬夏每天都要洗澡……

 

临桂 百岁老人
闲来无事,女儿会陪着老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晒晒太阳。

  ◆寿星小档案:

  ◆姓名:褚嫂嫂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14年12月8日

  ◆身高:1.55米

  ◆血压:高压135,低压80

  ◆心跳:80次/分钟

  ◆既往病史:高血压、轻微风湿

  ◆长寿之道:三餐规律,睡眠好;爱干净,每天都要洗一次澡;有干活的习惯,不让自己闲下来。

  位于临桂县茶洞乡花岭村一位名叫褚嫂嫂的老奶奶,今年正好100岁。她曾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人生的变化让她历尽了生活的苦难,如今她身体硬朗,为人热情,年逾百岁还闲不住,至今还每天做农活。她还特别爱干净,无论冬夏每天都要洗澡……日前,记者与她的侄子周先生一同来到老人家里探寻她的“长寿秘籍”。

  ●热情好客 见面就要“露一手”

  “我姑妈今年正好100岁,她家住临桂茶洞乡花岭村,身体蛮好哩,现在还可以干家务活!”市民周先生一直关注着晚报的百岁老人系列报道,他很早就想“推荐”自己一位100岁的姑妈“上个报”,前些天,在征得老人同意后,他拨通了晚报热线。

  周先生的姑妈叫褚嫂嫂,家住临桂县茶洞乡花岭村。由于姑妈家不好找,周先生决定陪同记者一起前往。从桂林市区乘坐班车抵达花岭村,车子停在一条足够两辆小车并行的水泥路旁,下车后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延绵到远处的山脚下。

临桂 百岁老人
褚嫂嫂平日里爱干净,女儿时不时要帮她洗洗脸。

  褚嫂嫂家是一栋古朴的木房,没有精细的雕花,只有时间留下的斑驳痕迹。房前有个丝瓜棚,秋日的阳光暖暖地洒下来,瓜叶上的水反射出柔和的光线,瓜棚下面有一口水井,老人与家人至今仍在用。

  来到褚嫂嫂家,老人坐在客厅,嘴里还抿着一颗水灵灵的葡萄,笑吟吟地点头。一行人刚进屋,老人就拿过放在身旁的拐杖想要站起来,嘴上“唔唔唔”地说着记者听不懂的方言。

  “她说她欢迎你们来家里做客,招待得不好,不要见怪。”小女儿褚小妹一边帮忙“翻译”,一边扶老人坐下。“老人家十几天前在地里摘杂草时摔了一跤,现在行动有一点不方便。”褚小妹说。

  老人坐在椅子上挥舞着手上的毛巾,脸上笑意满满,看上去精神矍铄,不断地说着话。“她说,她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房子好破的,你们不要嫌脏。”褚小妹一边翻译着,一边顺着老人的手指的方向,走向了门口的丝瓜棚,“她说这是她亲手搭的丝瓜架,架子下面的土是新的,这两天刚好有几个丝瓜长熟了,请你们一定要品尝。”

  褚小妹说,母亲虽然行动不便,但她就是闲不下来,只要能动,就会去找活来干,“她说她等会要给你们露一手,摘点亲自种的小菜。”记者点点头,老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坚强老人 从未被苦难打倒

  褚嫂嫂出生在一个富农家庭,一家父母兄妹五口人,都挺长寿,大哥73岁过世,三弟今年87岁,身体还很健康。小弟也活了77岁才走。作为唯一一个女儿,她从小成长在宠爱中,优越的环境没有形成骄纵的性格,相反的,褚嫂嫂坚强乐观,一生经历了诸多苦难。

  褚嫂嫂30岁嫁到花岭村,在这之前,她和第一任丈夫因没有生育而分开。嫁过来时,丈夫膝下有两个男孩,大的8岁,小的只有5岁,腿脚还有些残疾。后来,褚嫂嫂和丈夫生了两个女儿。

  土改以后,褚嫂嫂和丈夫被分配到生产队,发下来的口粮根本不够一家人吃。褚嫂嫂靠着自家后院的那一亩三分地,种出些红薯、芋头当主食,加上自己编草鞋、缝蓑衣拿去卖,日子勉强还能支撑下去。

  1960年,丈夫按照生产队的分配,到青狮潭修筑水库。“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做事情太死板,修水库的时候天天累死累活,回来就生了大病。”褚小妹说到这里眼眶含泪,“不到一年的时间,爸爸就走了,只剩下我们一家四口。”大哥年长,开始帮着母亲料理家事,本以为能为母亲分担一些。可不久后文革开始了,因为曾经是富农,加上妈妈做过卖草鞋、蓑衣的营生,被打成了四类分子,家里唯一能为母亲分担的大哥在那场灾难中丧命。

  老人没有被苦难打垮,她一个人坚强地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直到女儿出嫁。两个女儿出嫁后,家里只剩下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二儿子相依为命。二儿子做不了事,乐观坚强的老人打理着自己的那片小菜园,自给自足,从不向女儿伸手要一分钱,甚至还省吃俭用拿出富余,时不时还能帮衬着家里。“大姐和我生孩子的时候,妈妈几乎是日夜守在身边,还给我们买这买那,孩子出生以后,我们要干活,母亲就到家里来带小孩,我们家几个小孩都是她一手带大的。”褚小妹说,“妈妈没读过什么书,但她从小教育我们做事情要勤快不能偷懒,生活要节俭,对人要好,好人才会有好报。”

  如今,一家人的生活都围着老人转,大姐没空小妹就来照看老人,两人都没空,孙子辈就来陪老人说话。老人总是很开心,笑意满脸。“好人有好报”这句话在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勤劳智慧 一双手撑起一个家

  听褚小妹讲完老人的过去,穿过木房的客厅和柴房,出了木屋门,我们来到了褚嫂嫂引以为傲的后院。后院中间有条小路,两片小巧精致的菜园分列两边,一边种了些荷包豆和小蔬菜、一边种了些红薯和芋头,“这些都是我妈一手打理的,她不放心我们做事,直到现在都还是自己来除草摘菜。”褚小妹说,“土改后没了地,在饥荒那几年,每天分不到多少口粮,爸妈在生产队的活等于白干。”后院这片菜园是他们一家活下去的唯一依靠。

临桂 百岁老人
虽然最近身体不是特别好,但老人心情好的时候还是喜欢让子女搀扶着看看自己门口种的瓜。

  老人做事勤快麻利,又很聪明。褚小妹清楚地记得,这一亩三分地种出的红薯,一般人家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可妈妈总是变着法地在地里弄些新鲜玩意出来,种了红薯她还能见缝插针种些小白菜,弄点葱花,和着红薯一起煮。那时候自己还小不懂,吃饭的时候端着碗出去,“别人都羡慕我们家吃得有味道。”褚小妹说,妈妈又会编草鞋、缝蓑衣拿出去卖换些钱。在最困难的时候,家里的日子靠着妈妈的勤劳和智慧,硬是撑了下来。

  小菜园再往前走,一棵10米高的柿子树矗立在眼前,“这是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亲手种下的,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结果了,每到果实成熟的时候,妈妈就会摘下一些去集市上卖,剩下的晒干做柿饼,到现在我还记得那甜味。”褚小妹说。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可老人却不愿意离开这里,到女儿家中去安享晚年。“妈妈一直都是生活自理,可前段时间摔跤以后,走不太动了,我和大姐只好轮流来照顾她。”褚小妹说,母亲对这片地的感情太深了,这里养活了我们一家人,她怎么都舍不得离开。

  ●生活规律 从不让自己闲下来

  如今褚嫂嫂年事已高,生活习惯却没有太大改变。爱干净的她每天必须洗一次澡,身上穿的衣服虽朴素但十分整洁,脚上穿的布鞋花纹亮闪闪的,跟新买的一样。每天老人9点钟起床,早饭吃些馒头稀饭,在院子里散散步;中午12点吃午饭,喜欢吃鸡肉和排骨,炖得糯糯的,入口即化;晚上也是简单的两菜一汤,都是自家种的。不到8点钟,老人就会入睡。

  白天的空闲时间,闲不下来的褚嫂嫂就会到院子里去摘摘草,打理一下瓜棚,忙完以后,就到空气清新的后院去走走坐坐,看看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老树。谈话间,老人几次坐不住,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她的外孙说:“外婆就是这样子,做不了事了,也不愿闲下来,走动走动她也能满足。”

  采访结束时,家里人一定要让记者带点东西,好不容易才拒绝掉,正准备离开,老人突然又坐不住了,她站起来对外孙说着什么。外孙走进房里,2分钟后拿出了2两用塑料袋包着的大米。“外婆说,这是我们家地里的米,希望你们这些来看望她的好人和她一样,吃了这个米,也能长命百岁。”

  桂林晚报记者刘毅/文 唐永/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