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談竹笛基本音色訓練

 pipa書屋 2015-09-28

談竹笛基本音色訓練--氣與音色的共鳴

一、氣

 

(1)根本-----------力量全由氣柱來

(2)淺談腹式呼吸

 

二、音色的共鳴

 

(1)單純的氣旋,音色甜味的來源

(2)角度影響口風之控制

 

三、唇

 

(1)口風集中依賴內唇而非外唇

(2)口風只有角度跟大小的功能,沒有加速功能

 

四、存氣

 

(1)紓解嘴唇所受的氣流壓力

(2)對音色的幫助-----------南管藝人的經驗

 

五、鬆

 

 

 

一、 氣

 

(1) 根本的機制 :力量都全由氣柱來控制

 

詹永明老師認為吹笛子到後來什麼都是鬆的,越是放鬆音色越好,而氣的速度在趙松庭老師的觀念裡是以腹式呼呼法,藉由橫隔膜的運動,將氣提上來進而控制流速,嘴勁是為輔助的部分,笛子的高音吹奏時需要一定的氣流速度,當氣息的運用能力不足時,多數初學者會藉由嘴勁來壓氣,才能讓高音出現,但是這種方式會造成嘴唇過度緊張,使音色出現雜音,這是不正確的,唯有當底氣的力量夠強,則喉嚨能放鬆、嘴唇能放鬆、那氣息自然是均勻的,音色也會較明亮,所以氣息運用是要達到放鬆的最基本的前題,力量要夠強則是來自於氣柱的建立,運用腹式呼吸法加氣息盡量往下沈,就如同彈弓拉的越遠時力量越強,如果只將氣吸到胸腔就似乎彈弓只有稍微拉開,那力量勢必是不足的,力量不足時可能造成用嘴巴擠氣的問題,嚴重的到最後會連帶的連喉嚨在吹奏時也很緊張,甚至發出嗚嗚的聲音,所以如何將氣吸的到正確的位置,其實是初學者的第一關卡。

 

(2)淺談腹式呼吸法

 

在趙松庭老師的笛子廣播教材裡就有介紹過,學習管樂器的人多數是採此方式進行氣息的運用,如果用胸式呼吸,不但沒有足夠的力量,強迫以胸腔的力量壓氣時,更可能造成肺泡破裂,而造成頭暈、內傷;氣透過腹式呼吸法能建立較長而強力的氣柱,曾永清老師曾說過在演奏過程中,針對高低音變化時,雖然氣柱長度是一樣,的但是施力點會移動,例如低音的施力點約在丹田氣海穴的位置,高音則在壇中穴左右,吹奏梆笛時氣柱施力點較曲笛再短,因為梆笛管長較短,無法承受較長的氣柱衝擊力,特別是曾老師在他的研究中表示吹奏絲竹樂時氣柱施力點要較吹奏崑曲時再高,透過較細微的力點變化能會造成更加豐富的音色變化,可見在這肚子理的學問實在是非常複雜。

 

二、音色的共鳴

 

(1) 單純的氣旋,音色甜味的來源

 

跟幾位不同的演奏家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有幾項共同之處,第一,當他們吹奏時由手來感覺笛身震動的位置,會發現共鳴是在笛子尾端大約是指孔第一孔的位置,相對於多數學生的震動多是在膜孔處,第二,他們吹奏同一枝笛子時,普遍音准較學生為高,這都是有跡可尋的,青年演奏家郭耿維先生發現是在於角度問題上,因為他們吹奏時角度普遍較學生為高,如此延吹孔切線方向切入的氣流將能有效的傳達至笛子尾端,相反的初學者向下灌氣,導致氣流混亂,同時氣流不集中,以致於膜孔處產生雜亂的震動,使得音色較粗糙而附雜音,所以適當的角度是有利於音色的乾淨以及共鳴的,這個問題演奏家曾永清先生也提出過,將嘴刑稍稍向外推出使角度變高,能有效的讓音色乾淨;很多初學者吹奏時的角度偏低,此時往往膜聲很重,但卻傳不遠,相反的,演奏家近聽音色乾淨沒有很重的震動聲,但是音色卻甜美而傳的遠,這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 角度影響口風之控制

 

而相對於高角度的吹法,低角度向下灌氣時其實口風也容易較大,因為越是上下唇前後一致的狀況,口風是越小的,反之角度偏低時口風容易變大,所以高角度的吹法由於口風縮小所以音色會較為細緻,除此之外還可以避免因口風過大浪費多餘的氣,而吹奏笛子時角度高會使使音准較高,再加上演奏家氣的力量比較強而充足,所以大多數演奏家所使用的笛子他們吹是准的我們吹反而是偏低了。

 

三、唇

 

(1)口風集中依賴內唇而非外唇

吹笛子需要有一定的嘴勁維持嘴型,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嘴勁是靠嘴唇的哪個部位來集中?嘴唇有內外之分,試想如果含一口水要吐出一條水柱時我們該怎麼做呢?此時必須要用嘴唇內部的黏膜去集中才能達到水柱的狀況,如果是使用外唇則容易使水柱成為噴灑狀,在此點上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派系了,有些派別嚴格要求吹奏時嘴唇能緊密貼緊牙床,這時就必定是使用外唇來做到集中口風的功能,以往練習外唇的人必須經由長期訓練讓肌肉力量增強以求與氣流相抗衡,而浙派系統建議以內唇控制氣流則當然音色更為乾淨而放鬆了。

 

(2)口風只有角度跟大小的功能,沒有加速功能

 

我在2000年時在上跟俞遜發先生學習時,曾經針對台灣學生只練嘴勁而沒有正確氣息運用觀念的問題問過俞老師:「老師強調嘴勁口風的形狀及收縮能力,那是否是說我們必須要讓嘴唇保持在一定的緊張狀況下呢?」俞老師的回答是:「嘴唇是放鬆的,一般講話的力量就足夠了,口風只有角度跟大小的功能,並沒有加速功能。」可見許多人對嘴勁有所誤解,吹奏高音時應該是以氣為主嘴勁為輔,而不是只用嘴唇壓氣這樣是會嚴重影響音色的。

 

四、存氣

 

何謂存氣?演奏家王次恆先生說吹奏時口腔適度含一口氣能有效幫助音色,其實這項理論是有合理的科學解釋的存氣是重要的演奏技巧,如果在放鬆的情形下他應該是自然產生的,如果硬是將口腔張開而不是視口腔所受的壓力而反應那一樣是緊張的,無助於音色,甚至是會影響音色的,資介紹其科學解釋及功能如下:

 

 

(1)紓解嘴唇所受的氣流壓力

 

當吹奏笛子時口風是小的,能吹出口腔的氣是少部分的,而其餘無法吹出去的氣會反彈,反彈後我們如果沒有將口腔放大來抒解此一壓力,則氣流撞到我們緊張的口腔內壁時,回再反彈,到時壓力就會集中在嘴唇的部位,以致於我們會覺得嘴巴有被氣流撐開的感覺,此時只好將嘴勁加大來與此壓力抗衡,這將造成極度緊張的狀況,我們應該感覺那反彈的力量,以放鬆的原則將口腔放大,藉由此方式抒解氣流的壓力,這樣回溯到嘴唇的氣壓力量就會減少許多,我們才有可能讓嘴唇放鬆。

 

(2)對音色的幫助-----------南管藝人的經驗

 

東海大學 任教的郭長松老師以前在做田調時,曾經跟南管藝人接觸過,當時他們就告訴郭老師說氣要往回吞,及時大陸所說的存氣,其實台灣也已發現存氣的技巧,只是我們稱之為吞氣,存氣不僅僅能幫助我們達到放鬆的情況,還有助於我們增加氣流效率及音色的豐富性,我們假設口腔是一個水球,當水球灌滿水的狀態(口腔含氣)來擠壓出水時,則噴出來的是集中而強力的水柱,反之如果水球是只有裝一點水(口腔緊縮)那此時擠出的水就是散掉而無力的,所以存氣可以幫助我們將氣流集中自然音色能更加明亮,特別是運用在吹強奏的狀況,如果口腔沒能張開只是一味加強力道,那時音色不僅無法明顯增強,即使增強時音色也是緊張而費氣的,反之運用存氣做強奏時只是將氣流有效集中,如此不僅強奏音色穩定,更能避免多餘的消耗氣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率,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方式。

 

五、鬆

 

要達到詹永明老師的音色需要能極度的放鬆,則必須要有很深厚的氣席控制能力,足夠的力量將氣提上來,在口腔時集中放鬆,以較高的角度吹入笛子,所有環節無一不是自然放鬆的,越是放鬆音色越好,然而放鬆是不容易做到的,並且多數人是由緊練鬆,很少人能夠由鬆練鬆,而對初學者要吹奏高音時,當然是以強力的嘴勁較為速成,所以很多吹笛子的人就是難在恢復到放鬆的狀況,許多人由於過渡緊張又硬練,氣在胸口或是喉嚨、口腔處就被鎖住了,根本無法有效的運用,這都是需要長期訓練才有可能達到的,所以演奏樂器能放鬆可說是最難達到的。

 

 

 

 

 

 

引用:「談竹笛基本音色訓練-由浙派竹笛演奏家詹永明的音色為例」

台南藝術學院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課程:現代國樂專題

指導教授:陳如祁

項目:報告
學生:楊朝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