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渣总 | 编辑=咲颜
当《小时代》还在炫富和手撕闺蜜 当我们电影中青春期的主题还是 “泡妞”“堕胎”“高考”“喝酒”“打群架” 美国新崛起的青年小说中 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改造世界,创造属于他们的全新秩序了。
本套书已由未读出版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美国作家莉斯·普赖斯(Lissa Price)的科幻题材YA小说(Young Adult,定位在青年人群体的小说)《起点人》《终点人》,是《饥饿游戏》《龙文身的女孩》之后风靡各国的新一代青年读物。
作者莉斯·普赖斯,本人也是一位青年作家
在这个系列中,莉斯虚拟了一个孢子战争之后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二十岁到六十岁的人都死了。幸存者中,年少的那些被叫做“起点人”,年老的那些被叫做“终点人”。由于终点人掌握了大部分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的掌权者,有一个邪恶的组织“青春胜地”应运而生,为终点人提供身体租借服务。起点人可以选择把自己的身体出租给终点人,作为补偿他们会拿到钱,以及免费的全身美容服务。
本书的主角考利,一个起点人女孩儿,为了自己生病的弟弟去青春胜地出租身体,她的人生就此彻底改变…… 在美国初版以来,这个系列已经在三十多个国家热卖,读者们非常喜欢这个富有新意,充满反叛精神的故事,最近的是日本版和台湾繁体版,繁体版更是出版一个月即加印。

《起点人》《终点人》的各种海外版本
 
作者莉斯·普赖斯和她的读者们在一起。每个人都是起点人。
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巴西、波兰等国的出版商专门为这两本书拍摄了宣传片,其中兰登书屋制作的宣传片更是逆天,直接进入了院线,在《饥饿游戏》的片头之前播出。英国出版方还专门花重金制作了APP。《洛杉矶时报》称之为“最棒的反乌托邦小说,《饥饿游戏》的读者们如果在寻找一本同样优秀的小说,这就是了”。
| 《起点人》《终点人》APP,为了配合小说背景的科技感,扫描封面时会出现类似全息投影的动画,播放图书宣传片,帅爆了有没有。 |
|
▼
不但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这两本书在主流舆论中也是口碑颇佳,上市以来已经获得16项相关领域的国际奖项,比如:

Best Teen Books of 2012 邦诺书店2012年度最佳青少年图书
 Best 2012 Teen Books
洛杉矶图书馆2012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
 Best of the Best 2013
芝加哥图书馆2013年度最佳图书

IRA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List 2013
国际阅读联盟2013年选书
· ist Eselsohr
Award in Germany for the Best YA Book of 2012 2012年德国读者票选最爱青少年图书
(感觉要把新广告法敏感点戳爆了)
如果你读完这两本小说,就会明白为何这个系列能在三十多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当中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起点人》《终点人》中,完美展现了美剧般的快节奏、情绪掌控力、现场感和神转折。故事推进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阅读过程痛快淋漓,并且每每在你以为已经预测到了故事结局的时候狠狠被打脸。
而最终打动你的,是那些永恒的美好价值观:正义、希望、一颗无法被奴役和操控的自由心灵。
《起点人》《终点人》的宣传视频
▼
肯定人内在的力量,尤其是青年人的力量是美国YA小说的一种传统。
比如《饥饿游戏》的一群主角们,都是十二岁到十八岁的少男少女,而其中最为坚强与无畏,作为精神领袖的少女凯特尼斯,也仅仅十六岁而已。
| 
|
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的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中智商极高,具有非凡生存技能、军事才能和领导力的主角安德,年龄是六岁,根本还是个儿童。后来改编电影中考虑到演员表演难度,找来了1997年出生的小演员阿沙·巴特菲尔德,当年才十六岁,但相信很多去看过电影的盆友已经被他演绎的安德沉稳知性的魅力帅哭了。
| 
|
同样,《起点人》《终点人》中的主要角色们,也是一群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勇气和意志力却完全不输久经沙场的成人,甚至在追寻自由和追寻自我的道路上,更为坚定和纯粹。
|  《起点人》波兰版宣传片拍摄现场 |
主角考利,父母都在战争中去世,她独自抚养七岁的弟弟,在恶劣的环境中努力生存下来。她也曾经感到孤独,面对压倒性的强力时感到彷徨和脆弱,但最终她选择了对抗,在那些社会顶层的人提供给她丰厚的物质生活之时,她的心灵并没有被麻痹——
“ 你拼命伸出手臂,手指距离救生索只有几厘米,你最后一个念头是,如果你能活下来,你会想方法帮助修复坏掉的东西,你会说,是的,你想再次成为这个世界中的一部分。”
她不要别人给的未来,她要亲手去创造自己的明天,无论那将是好的,还是坏的。
|
▼
《小时代》里一起穿个貂就是闺蜜了,微信朋友圈里那么多人,却只是有几个“点赞之交”,“友谊”这个词正在被消解。在《起点人》和《终点人》里,重新阐释了友谊和爱情。考利和她的伙伴们,生活在一个战乱的环境里,他们逐渐走到一起,不是因为一起逛街喝咖啡好欢乐,而是由于价值观的接近,能够分享内心的恐惧和痛苦,能够互相保护,能够互相理解,在必要时为朋友甚至能付出性命。没有了手机,没有了Facebook,没有了Instagram,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回到了最本真纯粹的状态。
| 

| 《起点人》《终点人》签售现场,总是人气爆棚,气氛热烈。年轻的读者们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来,或许其中就会诞生携手同行的伙伴呢。 |
▼
《起点人》《终点人》中有个有趣的设定,就是思维和身体的互换。比如,一个看起来十六七岁的青少年身体里可能是一个一百多岁的老人,甚至会由两个人的思维共同主宰一个人的身体。而由于科技的发达,每一个人的外表都是可以被加工的。无法永葆青春的终点人,可以租用起点人的身体重温青春的幻觉,而身体并不完美的起点人也可以通过高科技美容变得完美。于是这就带来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你所看到的那个人是你以为的那个人吗?
一个人的特质究竟是因为她(他)的思维,还是因为她(他)的肉体?如果一个人的肉身不再固定,思维可以在不同的肉身中来去自由,这还会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吗?
| 
 《起点人》波兰版宣传片拍摄现场
|
▼
在起点人和终点人的世界里,身体成为一种可被出租的商品,无非是因为“青春”本身是有价值的。在这个贫富差距极大的世界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分化。那些掌握了资源和权力的人,试图同化下层接受他们的价值观——“物质是好的,消费是好的,有了这些人生就是幸福的”,而只有掌握权力和资源的人才能提供给别人这样幸福的生活。也的确有很多起点人接受了这样的价值观,希望自己能够凭借出租身体,获得美丽的容貌和财富,跻身上流阶层。在《起点人》中,大反派也试图给考利洗脑:
“ 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的人生什么时候会分崩离析……没有什么是可靠的——除了权力。我可以给你权力……你以为自己这样做是为了钱,但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你这样做,也是因为想要过上别人的生活。”
而考利最终这样回答他:
“ 不”,我说,“我不想成为别人,我只是当我自己。无论你想让我做什么,我永远、永远不会去做。”
在见多了卖萌为生的小白女主之后,真是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