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敌字

 黄毅弘 2015-09-29

形声。从攴,从啇,啇亦声。"啇"意为"视线对准的"、"看准的";"攴"意为"击打"。"啇"和"攴"联合起来表示"照看准的目标打去"。本义:被瞄准击打的人。引申义:仇人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与同源,表示最高话语权。,籀文啇,最高话语权攴,持械打击),表示拒绝权威,武装对抗。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拒绝权威,武装对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文旁。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啇”简化成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敵,仇也。从攴,啻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敌,仇恨者。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啻”作声旁。

”的字义引申

我评引申线索: 

    

网友总评: 0分


“攴” 是个部首字。读pū,是手持武器或工具在动作。《说文》:“攴, 小击也。 ” 甲骨文写作“、 、 、 、 ” , 均象手持棍、槌、干、斤(锛斧)的形状。此字后多用于偏旁部首。如 “攻”字,金文、小篆均用 “攴”作形符,用 “工”作声符,表示进攻、攻打义(参看“攻”释)。隶书(汉《孔彪碑》等)写作“” , 已是今文。

“敵” (敌)指敌对的仇人。 小篆、 《三体石经》写作 “” ,是在 “攴” 字左边加一 “啻” (变形 “商” )字作声符。此字金文或直接用 “” (啻) , 或在 “啻” 旁加一 “人” (亻 )写作 “” , 以示“敵” 指某人。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敌【敌敵】(dí)

  “敌”,繁体为“敵”。从攴,啇声。

  《说文·攴部》:“敵,仇也。”本义是仇敌、敌人。小篆“啇”为树根,是树木生长的根本所在,根烂则树亡。“攴”为手持杖,杖为武器、工具,古人用来责罚或击打他人;“攴”又为手杖,是有助于自己行动的工具;“攴”也为敲击鞭策。“啇”“攴”为“敵”,寓意打击敌人要抓住关键时机,从要害处着手,连根拔起,斩草除根,将之彻底消除。

  “敌人”是作战或对立双方相互的称谓,无所谓正义与否,好坏之别,只有敌我之分。

  简化后的“敌”从舌,“舌”本为舌头,延伸指语言,武力攻击总是伴随着喊叫来鼓舞士气。况且,对付仇敌的工具并非只有武力,正义凛然的语言有时能使敌方军心动摇,弃械投降。生活中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人,总是用谩骂、诋毁、讽刺、侮辱类的语言来达到攻击对方的目的,所以“敌”又指有利害冲突而不能相容的人。

  “敌”做名词用,是敌人、仇敌的意思。贾谊《过秦论》中的“秦人开关延敌”,是说秦人开关迎敌。“敌”还可以在名词前做修饰成分,如敌军、敌机、敌舰、敌方、敌情、敌意等。敌人不一定都用在战场上。生物生存有天敌,政客交锋有政敌,论辩过程有论敌,爱情路上有情敌。成语“同仇敌忾”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思是说大王要兴兵打仗,快把刀枪整理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是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后人将“同仇”与“敌忾”合为成语,表示抱着共同的愤恨,一致对付敌人。

  敌人来了,自然要抵挡其侵略和进攻,不能束手就擒,毫无反抗,所以“敌”为动词,有抵挡、抵抗的意思。如《三国演义》:“(司马懿)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明史·太祖本纪》:“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

  “敌”有同等、相当之意。《尔雅·释诂上》:“敌,匹也”。

  《战国策·秦策》:“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四国之兵敌”即四国兵力强弱相当。元稹《代曲江老人》:“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是说李、杜的文章相当。“势均力敌”指双方力量相当,难决胜负,堪称“劲敌”。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善待别人就能成为朋友,恶意攻击就会变成仇敌。多个朋友多条路,敌人多了难成事。树敌过多只会让自己孤立无援。国家与国家相互交往也是如此。只要坚持正义,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就能防止战争,和平共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