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盾字

 黄毅弘 2015-09-29

  

盾【盾】(dùn)

  “盾”,象形字。

  金文的“盾”字像盾牌的形状。中间一竖,是小篆盾牌的把手,人手执盾之处,称为“盾鼻”。也有的金文把“盾”字中间或写作实心,或从“十”,皆为“盾鼻”的象形。今体“盾”从人,从一,从自:“人”是仰头之人;“一”为手持盾之处;“自”为“身”省,表示身体——“盾”即为人仰头用盾牌遮挡身体来保护自己。“盾”的本义为盾牌,是一种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的护甲,能遮挡矛、箭、刀、剑的攻击。“盾”又从人,从十,从目。“十”为四面八方,“目”为眼睛,这里可理解为打仗时,手持盾牌,眼观四方,方能有效保护自身,消灭敌人。

  盾是古代作战时用来抵御刀剑等进攻的防卫型兵器。我国原始社会就有简单的盾,以后种类和形制越发完备,又称为“干”、“牌”等。《方言》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盾在关东称为“瞂”或“干”,在关西称为“盾”。《释名》记载:出于吴地大而平的盾叫“吴魁”,出于蜀地脊部隆起的盾叫“滇盾”。再如步兵用的盾称“步后”,车上用的盾叫“子盾”,骑兵用的盾叫“旁柳”等。最初的盾由木、竹制造,后来出现了皮革、铜、铁为原料的盾。

  盾的形体多为长方形、圆形或梯形。表面涂以色彩及图式。背后有握持的把手,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木盾外侧装有铁护手,盾牌表面包有皮革,以防箭、矛和刀剑的攻击,并绘有彩色图案、标志、徽章等,作战时用皮带系于手臂或执其把手,行军时以盾内侧皮带挂在背后。我国明代还发明了与火器并用的盾牌,盾内藏有火器或箭,接近敌人时,既可发起进攻,又能有效地掩护自己。随着火器的应用,盾在战争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因其方便实用,至今仍普遍装备于防暴警察,以用来抵挡石头、酒瓶等物的攻击。

  “盾牌舞”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闽赣苏浙等地。舞者一般右手持短刀、左手拿盾牌,或者与持叉、棍者对打,表现的是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的场面。

  “盾”是防御性武器,“矛”是进攻性武器。古代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一会儿说他的盾坚不可破,一会说他的矛无坚不穿,结果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反问噎得哑口无言。后来就以“矛盾”连用比喻互相抵触的言行或事物,用“自相矛盾”表示事物之间互相排斥对立,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来反驳对方。


,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大块挡牌背后有加固条,加固条上有抓手。有的甲骨文写成会义字:申,护身挡牌十,的变形,表示持握,表示手持护牌,举在头上,重点保护头部。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挡牌写成“直”,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十”(又)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直”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士兵作战时使用的护身硬牌,可以抵御矛枪进攻;士兵一手持盾保护头部,一手持戈戟进攻隶书继承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屬皆从盾。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盾,盾牌。是用来挡护身体、蔽护头部的防护武器。字形像盾牌的形状。所有与盾相关的字,都采用“盾”作边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