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阴经全篇

 寂寞在繁衍 2015-09-29

 【 喻昌曰:仲景《伤寒论》六经中,惟太阴经文止九条,方止二道,致后人惜其非全书。昌细绎其所以约略之意,言中风即不言伤寒,言桂枝即不言麻黄,言当温者则曰宜四逆辈,全是引伸触类之妙,可见治法总不出三阳外,但清其风寒之原,以定发汗解肌;更于腹之或满或痛间,辨其虚实,以定当下当温,而已了无余义矣。】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胷下结硬。

       【 注 腹满自利,太阴之本证也。吐而食不下则邪迫于上,利甚而腹痛则邪迫于下,上下交乱,胃中空虚,此但可行温散,设不知而误下之,其在下之邪可去,而在上之邪陷矣。故胷下结硬,与结胷之变颇同。胃中津液上结胷中,阳气不布,卒难开也。】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濇而长者为欲愈。

       【 注 四肢烦疼者,脾主四肢,亦风淫末疾之验也。阳脉微阴脉濇,则风邪已去,而显不足之象。但脉见不足,正恐元气已漓,暗伏危机,故必微濇之中,更察其脉之长而不短,知元气未漓,其病为自愈也。注不审来意,谓濇为血凝气滞,大谬。岂有血凝气滞,反为欲愈之理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注 太阴脉尺寸俱沉细,今脉浮则邪还于表可知矣,故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也。夫太阳经中,以浮缓为中风,浮紧为伤寒,故此不重赘。但揭一浮字,其义即全该风邪。用桂枝汤,其脉之浮缓不待言矣。然则寒邪之脉浮紧,其当用麻黄汤,更不待言矣。况少阳篇中云:设胷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早巳挈明用麻黄汤之义,故于太阴证中,但以桂枝互之,乃称全现全彰也。不然,同一浮脉,何所见而少阳当用麻黄,太阴当用桂枝也哉?】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注 谓自利不渴,湿胜也,故用四逆辈以燠土燥湿,比老生腐谈,非切要也。仲景大意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分经辨证,所关甚巨。盖太阴属湿上,热邪入而蒸动其湿,则显有余,故不渴而多发黄。少阴属肾水,热邪入而消耗其水,则显不足,故口渴而多烦躁。】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秽腐当去故也。

       【 注 太阴脉本缓,故浮缓虽类太阳中风,然手足自温,则不似太阳之发热,更不似少阴厥阴之四逆与厥,所以系在太阴,允为恰当也。太阴脉见浮缓,其湿热交盛,势必蒸身为黄。若小便自利者,湿热从水道暗泄,不能发黄也。前阳明篇中不能发黄,以上语句皆同。但彼以胃实而便硬,其证复转阳明;此以脾实而下秽腐,其证正属太阴耳。至七八日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其证又与少阴无别,而利尽秽腐当自止,则不似少阴之烦躁有加,下利漫无止期也。况少阴之烦而下利,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仍为欲愈之候。若不辨晰,而误以四逆之法治之,几何不反增危困耶?虽阳明与太阴腑脏相连,其便硬与下利,自有阳分阴分之别,注家归重于脾,谓脾为胃行津液则如此,不为胃行津液则如彼,似是而非,全失仲景三阴互发之旨。】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 注 太阳病之误下,其变皆在胷胁以上,此之误下而腹满时痛,无胷胁等证,则其邪已入阴位,所以属在太阴也。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以升举阳邪,但倍芍药,以收太阴之逆气,本方不增一药,斯为神耳。】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 注 大实大满,宜从急下,然阳分之邪,初陷太阴,未可峻攻,但于桂枝汤中少加大黄,七表三里,以分杀其邪可也。】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 注 此段叮咛与阳明篇中互发。阳明日不转失气,曰先硬后溏,曰未定成硬,皆是恐伤太阴脾气。此太阴证而脉弱便利,减用大黄芍药,又是恐伤阳明胃气也。】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本文转载自《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