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教育】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哪些特点

 长沙7喜 2015-09-29

首先,我开始愿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见是他逐渐成长的表现和标志,应该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例如,孩子主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这说明他已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他去穿,父母不宜用自己的标尺来控制和干涉。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他的想法总是被大人们忽视,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重视,他可能会变得越发倔强叛逆,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

  其次,我开始尽量寻找机会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不是选择指责式的“唠叨”。尽管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力,但权力不是等级。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父母只有放下长者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进行平等、耐心的交流和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孩子感觉与你没有距离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的意见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否则,若你一味地苛求、指责,不容倾诉和申辩,孩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言语会越来越少。这并非说明他不想谈,而是不愿谈,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不说比说更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后只会引来无休无止的“唠叨”。只要你能够耐心倾听并读懂孩子内心中各种各样的询问,孩子才会更加尊重你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否则,家庭互动形态就会比较僵化,缺少弹性,也就缺乏问题解决的技巧和方法,孩子就有可能与你背道而驰。

  再次,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细心关注。父母要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基础上,适时对孩子采取合乎其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并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少走一些弯路,令孩子成长得更加健康。在这个以知识为主轴的时代,凡事讲求专业,做父母的不能只凭常识或过去父母教我们的那套经验教育子女,而需要对如何当父母的理论知识(所谓父母学)有多一些了解。

  美国著名的心理疗法专家詹姆斯·温德尔认为:“8岁是孩子敏感的年龄。他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他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这一年龄的显著特点是孩子开始倾向于自立。”因此,我对儿子能勇敢地提出异议与主张感到高兴,因为那是个性、健康与独立发展的表征。

  一般父母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约束孩子的选择。若是长此以往,父母会很累,因为渐渐地孩子就会丧失自我决定与负责任的能力。今天社会变迁迅速,孩子将来要面临多种选择和决定,能力的缺乏只会带来恐惧、紧张。台湾心理学家黄月霞认为:“儿童有这方面的训练,在面对心理压力前,将会有较少的焦虑和恐惧,较能想出种种答案。”

  “问题解决技巧在日常生活也同样重要。人生永远离不开问题,如果能不为问题所屈服,问题会使生活更有趣。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问题反而成为令人兴奋的假想敌人。真正快乐的人并非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的人。

  若是你尊重孩子对自我世界的决定,那么,他会因而发展出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会有一种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对每个人来说,只有自己才能真切地决定未来的一生如何度过。所以,不要尝试去干涉孩子对自我生命的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