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病机之六腑病机(胆病病机)

 johnney908 2015-09-29

  《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六腑的病机,主要表现为传化失常,通降失调。又因六腑与五脏相为表里,其生理功能多相互联系,故在病机变化方面亦常相互影响。因此,六腑的病变,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与相关脏腑合病。

  六腑病机——胆病病机

  胆附于肝,主司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纳运功能,是为“中精之府”;胆为“中正之官”而主“决断”,与肝相为表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调节。因此,胆本腑的病机变化,主要表现在胆汁的贮藏、排泄异常,或胆气的升发条达失司;胆与脏腑同病,主要表现在胆与肝、胆与胃的病机联系。

  1. 胆的本腑病机

  金·李杲《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不一而起矣。”足见胆气正常的升发、条达,对于保持胆及其他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作用。

  胆气郁滞:胆气失于条达、舒泄而致气郁不畅,是胆腑病变的基本病机。其临床主症多为胁部胀痛,嗳气欠畅,情志抑郁,口苦,咽干,乍寒乍热,脉弦。其病因病机多为:肝气郁结,病及于胆,导致脏腑气机郁滞;或脾胃气滞,病移于胆,以致胆气不随胃气同降;或外邪客于少阳经脉,遂致少阳本经气滞,胆腑气机逆乱。

  若胆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致生痰化火,痰热内扰,则更使胆气不宁,见惊悸不寐,烦躁不宁,目眩耳鸣,苔黄腻,脉弦滑等症,临床多辨为“胆郁痰扰”。

  胆气虚寒:胆气升发,禀性刚正,以促成人体决断中正的精神活动。若胆气虚弱,升发失常,决断无权,则多见胆怯气馁,时欲叹息,夜寐多梦,惊惕不安,伴有畏寒身冷等症。诚如《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胆病候》说:“胆气不足,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其病因病机多见于素体阳虚,或久病及阳,或因惊吓、损伤,或因肝气虚弱等,均可影响胆气的升发、疏泄、决断。

  2.胆与脏腑同病病机

  胆与其他脏腑相关而同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肝胆湿热、胆胃不和及心胆虚怯。

  (1)肝胆湿热: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甘肥,内蕴湿热,或脾失健运,生湿化热,以致蕴结肝胆而成肝胆湿热。湿热蕴结于肝胆,必致气机郁滞,疏泄失常,故多见于胁部胀痛,口苦;肝胆湿热,蕴遏脾胃,升降失司,则伴见纳呆,呕恶,腹胀,便溏粘臭;湿热阻胆,胆汁外溢,则为黄疸而身目俱黄。有现代文献认为: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蛔症、瘀胆型肝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患,多见上述病机变化,或有这类病机变化的参与。

  (2)胆胃不和:肝胆病变,每易影响脾胃,尤其影响胃腑的受纳、腐熟功能。如胆气失于疏达,横逆乘胃,则成胆胃不和。《内经》称之为“邪在胆,逆在胃”。因胆附于肝,胆气功能受制于肝气疏泄,故胆胃不和,实质上已含肝胃不和的病机在内。其主症多为脘痛、胁痛并见,嗳气频作,泛吐酸(苦)水,重者呕吐胆汁,舌红苔薄,脉弦。也有因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热灼津亏,而见干呕、嘈杂,胸闷胁痛,舌红少苔诸症。《温热经纬·湿热病篇》说:“胸闷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胆火上冲。”有文献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人,上述病机变化最为常见。

  (3)心胆虚怯:心为“君主之官”而主神志,胆为“中正之官”而主决断。若胆气虚弱,失于决断,升发失常,失于条达,或胆郁化火,心神被扰,或胆郁痰扰,心窍被蒙,均可出现心悸怔忡,惊惕不安,夜寐多梦,口苦,多汗,脉细弦等症。本病机的重点当在胆,即前人所说的“胆虚则神自怯”。有文献认为:这类病机临床多见于“胆心综合征”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疾病中。

  近有学者发表专论,强调《内经》所云“肝合胆”的含义不可理解为“肝胆合一”,更不可在原理上只论肝而不谈胆,或认为论肝即是论胆;指出肝与胆,在生理功能上既各有所主,又相互补充,在病机上各有其机理,在治疗上亦各施其法。认为胆气郁滞是胆腑多种疾病的病机基础,无论其寒热虚实,胆郁病机均存。胆郁病机可散见于“胁痛”、“黄疸”、“胃脘痛”、“郁症”、“心悸”、“泄泻”等疾病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