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封建”

 闲之寻味 2015-09-29




上图为“封”字的小篆。“封”字,左侧并非一个“圭”字,而是上“之”下“土”,右边是一个“寸”字。左上的“之”字,与艸(读“草”音)与屮(读“彻”音)有关,呈一棵树状,所以“封”字左侧的含义是“土上之树”。右边的“寸”字,乃“又”字下面添上个“一”字。“又”呈手状,“一”指腕下一寸之处。汉字中,凡以“寸”为偏旁的字往往都与“手”有关,比如“尊”字就是双手捧着酒器、“酎”字则为单手持酒器状。郭沫若对“封”字的解释是:“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 说白了,“封”字的本意就是用手在“土”上种“树”。种树干什么呢?画地为牢,作为界桩。

“封建”,就是分封、建国。春秋时期,人们把江山社稷称为“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分封自己亲近的人为诸侯,是为“国”,一共分了七十一“国”,其中有一大多半是他姬家的亲戚。七十一国之外,天子还得有一块“自留地”,所以加起来一共是七十二国。每一国的诸侯又继续分封土地给下面的卿与大夫,是为“家”,共建了若干个家。从而形成一个标准的“封建”图系脉络。


中国读书人所崇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在这种制度下,作为一个“士”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最初是学习阶段,即“修身”;继而是为卿、大夫等贵族打工阶段,即“齐家”;然后是为国君诸侯服务阶段,即“治国”;最后是为天子效命阶段,即“平天下”。
   

在两千多年前,“家仇国恨”这个词,不是一般人可以用的。因为他们没有使用的资格。《赵氏孤儿》一戏中,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家仇,不是程家与公孙家的私仇,而是他们共同的主子赵家的仇。程与公孙皆属于“士”这一阶层,都是赵家的臣仆。


后来汉语将“国”与“家”合用,形成一个新的名词“国家”,并以之替代从前的“天下”。在下认为,这是封建制度崩溃之后才开始通行的叫法。因为到了东周列国时期,“天下”已不复存在,早被“七雄”所瓜分、取代了。秦始皇一统江山后,开始书同文、车同轨,广设郡县,大搞中央集权,“封建”就更无从谈起了。
   

“封建制度”这个词其实是个外来语,是明治维新后从日本输入的。与之一起输入的名词,数目众多,不胜枚举,如干部、干事、演说、出版、事业、政治、经济、物理、主义、革命……不一而足。其中“封建制度”与“封建主义”,就是日本人在面对feudal systemfeudalism这两个描述欧洲从9世纪到15世纪时期,以封地采邑的形式占有土地,并由此而在领主与封臣的关系基础上所建立的政治经济体系这两个英语词汇时,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胡乱用中国周代的“封建”一词加以对译了事。也许是对历史进程认知的不同,也许仅仅是一个翻译上的败笔,总之容易产生歧义和误导。

   

说到日本人的西词东译,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福泽山脉》。其中讲到福泽想把speech这个英文词汇翻译成日文汉字,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语,故而非常苦恼。这是因为汉语与日语里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词,中国人和日本人从来没有过公开演讲的习惯。福泽最初译作演舌,但如此译法容易被人把演说者当成口技演员或其它杂耍人士。思考再三,他自创了演说一词,专门应对speech

     

现在看来,是当初翻译feudalism的那个日本人,给我们带来了麻烦。如果他采取音译,或者像福泽这样硬造出一个新词来意译feudalism,我们也许就不会对中国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性质感到如此困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