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南与河南淮滨、新蔡毗邻,北与界首及河南沈丘相连,西与河南平舆、项城交界,东与阜阳市区及阜南接壤。南北长68千米,东西宽62千米。全县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
临泉,古称沈地。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十子聃季载封于沈,境内建立沈子国。公元前506年,沈为蔡国所灭,后蔡为楚国所灭。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平舆县。西汉时西部置鲖阳县。东汉永建元年(126)置阜阳侯国。隋开皇三年(583)年始置沈丘县。唐武德元年(618)在今境内东部置高塘县。贞观元年(627)入淮阴县。宋属顺昌府。明初入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颍州升为府,设阜阳县,即为阜阳西乡之地,在驿口桥(今老集)设府同知,在沈丘集(今县城)设巡检司。民国二十三年(1934)9月,析阜阳县西乡设立新县,因县城滨临泉河,故名临泉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7-1949年,境内分置临泉、泉南、泉阳三县和临泉市,归豫皖苏区第四地委、四专署所辖。1949年将三县一市撤销恢复旧临泉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71年属安徽省阜阳地区,1996年属安徽省阜阳市。
临泉县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和劳动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老丘堆位于县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又叫沈子墓,长5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迹里是新故事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因为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老丘堆原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期受到暴雨冲刷和农民深翻耕作,现在相当小了。这里地势较高,地面干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村落。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古迹遗址有费子街遗址、岗上遗址、沈子国古城、鲖阳古郡、毕卓墓等。
政通人和,一年来无废不举; 利兴弊绝,百里内有口皆碑。
- 临泉县署大堂。据传说,1939年蒋逸生任临泉县县长,其姑表弟朱敦年任县长秘书,均正直进步,颇著政绩。1940年,当蒋任职周年时时,县中人士送此联以颂之,并悬于县署大堂。今县署已不存
同心共大事; 乐道庆新年。
- 同乐园(剧场),原址在今县人民剧场,始建于1939年,宏大宽敞,在当时颇负盛名。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同乐园戏台上演宣传抗日的戏剧,并悬挂此联及下联
同德同心同抗战; 乐山乐水乐丰年。
茅屋三椽容我住; 云台千尺让人先。
- 止戈别墅,位于县城(沈丘集),建于清代,今犹存。门楼上有“止戈别墅”四字石刻,门框两边石条上刻有上面一联
忍私为教; 勤俭传家。
- 马崇德故居大门,原址位于长官镇(现长官区),俗称“马家大院”。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等仓皇西逃,到陕西白水县(今蒲城),知县马凤刚殷勤接待,后受到慈禧赏赐,被提升为长安知府,其父马崇德赐予进士及第
室雅酒香留客住; 窗明诗好带风吟。
逢春草木皇恩重; 无恙江山帝泽多。
著书文墨存真趣; 对酒园林无俗情。
英烈正气传后代; 金辉名阁育新人。
- 育才阁新大门联。位于长官集中心的涎河南岸,是革命烈士张蕴华于1929年任长官小学校长时所建,有上、中、下三层,共16间。第一、二层为教室,第三层仅一间,仿意大利式建筑。1982年重葺
竖起两根硬骨头; 誓与土劣拼死命。
有什么思想说什么话; 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
寻碑寺外古城址; 看月河边沈子丘。
- 通教寺,位于县城稍偏南约二里的古城子上,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大殿中供有高大的佛祖铁像,又称“大佛寺”,寺旁有一座高27米的七层宝塔,故俗称“塔寺”。古城子隔流鞍河,可见一座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20米、高约10米的大土丘,相传是西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即始封之沈子的坟墓,俗称“老丘墓”。古城子上尚有一棵千年古银杏(白果)。古城子,白果树,老丘墓,现被称为临泉县之三大古迹,今均犹存
相逢香火有缘,即空即色; 难得丛林无恙,宜笑宜颦。
认真主朝参五礼; 尊圣行孝敬双亲。
- 清真寺,位于长官镇街南头,始建于明末,清代曾扩修。民国后又增修大殿前圆门及墙。后经破坏,现存殿房十余间,基本修复旧观

|
|
回教两个宗旨,和平与孝顺; 穆氏五大巧修,念礼斋课朝。
凭心做事,任你说长道短; 尽力奉公,管他万苦千辛。
- 刘体仁题青庄寺小学,位于县西北隅陈郢乡东南二里许,原为青庄寺,始建于明代,民国后渐废。1927年改办青庄寺小学,1950年前后拆毁
造化通神五岳首; 山川运气千秋灵。
- 东岳庙,位于县东北之八十里店,西北距杨桥镇约七里。民国后废毁。原址现为里店小学
行善勿灰心,今生不报,来生定报; 作奸休得意,阳世纵逃,阴世难逃。
山门不用黄金锁; 庙宇常萦紫气封。
- 油店集东岳庙大门,位于县西边境油店桥集上,东距宋集约十五里,今属油店乡,庙已不存
五岳俱尊东岳大; 诸山皆小泰山高。
汉室岂容吴魏; 书堂好殿春秋。
- 杨桥集关帝庙,位于县东北隅约三十里之杨桥镇上,今已不存
三姓三人三结义; 一君一将一圣人。
真山真水真龙池; 古刹古祠古庙门。
- 清凉寺山门,位于县西边境油店桥集镇上,东距宋集约15里,今属端店乡。寺已废毁
云中接到神仙府; 山上常安僧侣家。
馬騳驫千里; 牛牪犇四方。
- 陈庙,位于县城东约50里之王寨乡。始建于明代,祀凌霄、碧霄、琼霄等三位仙姑,故名“三仙姑娘庙”,俗称“陈庙”。1935年拆毁
日昍晶 安天下; 月朋 朤定乾坤。
庙坐青山龙虎地; 门迎绿水凤凰地。
- 定庙,位于县城东南20里许之定庙集街南边,今属定庙乡。庙祀金、玉、琼霄三娘娘,名“三霄宫”,俗称“定庙”或“定乡庙”。现神像等已毁,屋宇犹残存。此庙基址地势较高,洪水泛滥不淹,俗称“龙虎地”。涎河从此庙门前流过,从西南向东北折去,形成一个大河湾,俗称“凤凰池”
卜居营瘠土,勤俭开基,赖祖宗永垂燕翼; 肄业首明经,读书启后,愿子孙勿替家风。
- 张氏宗祠,位于县东北张老家村内,西北距杨桥镇约20里。明永乐二年(1404)始祖张铎自山东枣林庄(今枣庄)野草窝迁址。明弘治元年(1480)由其三代孙张表(贡生)主持建祠。现存一座二楼古建筑,是县内仅存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祠堂。近来已修葺为陈营文化站
山东分世业; 泉水润书声。
- 牛氏宗祠大门,位于城东南二十里许之定庙,今属定庙乡。元初镇压江淮人民反抗,曾三次血洗凤阳,九次血洗颍州,弄得土地无人耕种,牛氏祖先即于此时从山东枣林庄(今枣庄)移来三户,分别定居定庙、范集、顾集。祠已不存
居颍今传数百载; 分锅古有十八家。
- 牛氏宗祠大殿。定庙牛氏祖先牛川在元朝为官,生三子,均在元朝为武官。三子各生六子,共有十八个孙子。后传元顺帝梦见一头长了三只尾巴的牛直抵金銮殿,又向他扑来。因疑忌牛川必反,遂下诏灭其九族。牛家十八个子孙将一口饭锅打碎成十八块,各执一块四散逃命,日后以碎锅为凭,对锅联宗。据说到清代乾隆年间,牛氏后人还在河南周口南正锅集对过一次锅,但只对了十七块。后世遂称临泉牛氏为“破锅牛家”
颍水一支分派久; 涎河两岸卜居多。
- 牛氏宗祠。牛氏自元初迁来,发展为户大人多之族。现从长官店北牛心庄,到杨桥镇北史楼,顺着涎河三十五里,两岸几十个村庄,有几千家都姓牛。故历来当地名谚云:“砖集牛,黄岭侯,赶不过涎河沿的一群牛”
祖居洪洞千山角; 正治泽州一赵城。
- 牛氏宗祠。据传牛氏分锅后,有一支曾逃往山西洪洞县,后又移回。清代牛应理曾官山西泽州府赵城县(今洪洞)县令,为官正直治理
|
据季群生博客等整理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