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设计周将一直持续到 10 月 7 日,作为主体项目之一的大栅栏设计社区,恐怕是本次设计周最接地气又最有创意的部分。各类建筑、设计以及艺术相关的创意店铺扎根于此,杂糅在老北京胡同里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间。以下 n 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今年十一一定要去大栅栏朝圣。 杨梅竹斜 杨梅竹斜街,是眼下北京最时髦的一条街,而且必须要洒脱地称之为——「杨梅竹斜」——才够地道。
从 798 起家的精品咖啡馆 Soloist 搬到了杨梅竹斜,门口正对有百年历史的青砖西式门楼「青云阁」。店主保留了这座二层小楼原有的结构,墙壁斑驳,器物的选择遵从电气工业时代的古旧感。门口一张咖啡桌甚至是由老式脚踏缝纫机改造,脚下可以踩呀踩的很是惬意。
青云阁,是杨梅竹斜街的地标建筑,曾是老北京的高级综合娱乐场所,集娱乐、购物、饮食、品茶等于一身的消遣之所。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等名人曾多次在此饮酒作乐,蔡锷也是在这儿结识的小凤仙。
杨梅竹斜上的常驻商铺还有铃木食堂、模范书局、米念、藥等等,风格各有千秋,全然不像南锣鼓巷充斥着同质化严重的店铺。 美术馆里那些都不叫展览 胡同里的才是
由于夜间的胡同缺少公共照明,瑞典设计师亚历山大·阿内布林克、大栅栏跨界中心和手工艺人张国庆用「捕萤制灯」的理念,设计了这些便于携带、悬挂又极美的萤火虫灯。
在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当中,「剃头」是一个充满趣味与记忆的行当。乐建筑设计了一个现代感浓厚的镜+柜,将当代剪发所需的设备纳入一个具开阖功能的移动装置工作站里,就在胡同上剃起头来。
Cabinet 也登陆北京设计周,入驻了大栅栏杨梅竹斜街 99 号,同时推出第一个独立策划的项目:一个关于「孟菲斯」的游牧展览和商店,对近年来重新回归设计行业且大受欢迎的「孟菲斯」视觉元素追根溯源,有好多美好的物品可以买买买。 没有人那么着急推倒一切 和南锣鼓巷、五道营等胡同不同的是,“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依旧是大栅栏的日常,这里的居民还延续着邻里间嘘寒问暖的胡同生活。
在时髦的手冲咖啡店和设计师店铺不远处,就是红门斑驳的「棋牌室」,大爷大妈在门里搓着麻将。老街坊们也许无法理解小年轻花上55元喝上一杯手冲咖啡的消费观,但不妨碍彼此互为景观,也其乐融融。 在胡同儿里住民宿
后海大鲨鱼乐队的吉他手曹璞,除了玩乐队之外还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他在大栅栏做了一间名为「谦虚旅舍」的民宿项目,在炭儿胡同选了一处已腾退的大杂院,为了能与周边居民和谐共处,曹璞特意设计了一组带有床、写字台以及门的可滑动立面,可以改变房间与室外面积的比例,里面无人住时,就可以将这个立面推进去,将一定的空间还给院落,作为公共休闲空间使用。 不过老街坊们可没这么好说话。
曹璞把「谦虚旅舍」建造过程中和老街坊们较的劲画成了漫画,里面有好奇大妈、钻研大爷、深海大妈等各类人物,回复「大爷大妈」收看曹璞的精彩漫画。
「微杂院」,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并通过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使「微杂院」成为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形态。在设计周期间,古树旁砖砌的阶梯上有不同音乐人的即兴演出。
大栅栏的哲学在于不急着推倒一切。野建筑事务所利用小房子寄生在大房子上的「胡同寄生」现象,改造出一个蜗居典范——白林旅社,像新芽在老树上生长。 在设计周期间,空间晚上是一间胡同青年旅社的空中客房,白天是一个可以承载展览、workshop 等活动的公共性场所。
大部分胡同的院子外立面都清楚地分割了私人与公共空间。只有几个小窗的厚墙彻底隔离了私人生活,墙外通常用来堆放物品、停自行车、洗衣服、扩大房屋面积、种菜、摆放空调机等,并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区域。 设计团队 DAMU DESIGN(大木佰合建筑设计咨询公司)设计了一个变形的「厚墙」,覆盖了空调和其它设施,加入收纳、采光等功能,甚至还有一块可以拉出墙面的象棋棋盘和两个小凳。
大栅栏设计社区的不同项目分布在杨梅竹斜街、炭儿胡同、茶儿胡同和延寿街等等多个地点,你可以先去各个主路口都有的信息亭要张地图,走走看看,胡同里的惊喜要你自己去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