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押麻韵 引用典故:小弄梅花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1、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平不详。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2、迁客:被贬滴之人。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评注 《苕溪渔隐丛话》: 《复斋漫录》“古曲有《落梅花》,非谓吹笛则梅落。诗人用事,不悟其失。”余意不然之。盖诗人因笛中有《落梅花》曲,故言吹笛则梅落,其理甚通,用事殊末为失。 《四溟诗话》: 作诗有三等语,堂上语、堂下语、阶下语,知此三者可以言诗矣。凡上官临下官,动有昂然气象,开口自别。若李太白“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堂上语也。 《唐诗广选》: 蒋仲舒曰: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出。 《唐诗摘钞》: 前思家,后闻笛,前后两截,不相照顾,而因闻笛益动乡思,意自联络于言外。意与《洛城下》同,此首点题在后,法较老。 《唐宋诗醇》: 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至于《落梅》笛曲,点用入化,论者乃纷纷争梅之落与不落,岂非痴人前不得说梦耶? 《唐宋诗举要》: 因笛中《落梅花》曲而联想及真梅之落,本无不可。然意谓吹笛则梅落,亦傅会也。复斋说虽稍泥,然考核物理自应有此,不当竟斥为妄。 《诗式》: 首句直叙;二句转,旅思凄然,于此可见。三句入吹笛;四句说落梅,以承三句。若非三句将“吹节笛”三字先见,则四句“落梅花”三字无根矣。且“江城落梅花”,足见笛声从楼上传出,“听”字之神,现于纸上。[品]悲慨。 《李太白诗醇》: 严沧浪曰:凄远,堪堕泪。潘稼堂曰:登黄鹤楼,初欲望家,而家不见;不期闻笛,而笛忽闻;总是思归之情,以厚而掩。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 (1)郎中:官名。黄鹤楼:近在湖北武昌的长江边上。(2)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梅花:指“梅花落”。为笛曲曲牌名。 【鉴赏】 李白,卷一《独坐敬亭山》、本卷《清平调》已介绍。在安史之乱中,李白于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一月应聘入永王李璘幕,随永王水师东下。肃宗派兵讨伐永王,至德二载永王兵败,李白逃至彭泽,被系浔阳狱中,十一月被定罪流放夜郎(今湖南新晃)。此诗是李白于乾元元年(758)五月被流放的途中经过武昌时所作。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史郎中”,生平不详。“饮”,《千家诗》作“钦”,《李太白文集》与《文苑英华》作“饮”,“钦”似与“饮”字形近而误。“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昌蛇山。 首句诗人以贾谊自比,说自己被流放到了夜郎。贾谊(前200—前 168),汉文帝时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由于他的政治主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李白是说自己被流放到夜郎是冤枉的、无辜的。“一为”即一旦成为。“迁客”指被贬谪或遭流放的人。 次句写诗人关心国家,思念亲人。“长安”是唐代的首都,“西望长安”当然也就是表明自己关心国家的局势与命运。“不见家”,李白未尝居家长安,盖指史郎中言之,李白当然也有同感,所以也表现了诗人渴望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心情。而这一切都变成了难以企及的事了。 后两句扣题写听笛。三句写笛声从高空传来,末句写听到笛声的感觉。笛曲中有《梅花落》,见《乐府诗集》卷二十四。诗中表明所吹为《梅花落》曲,同时也写了笛声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五月的鄂州城,梅花正在纷纷飘零。“江城”指鄂州城(今湖北武汉武昌),因为它濒临长江。《梅花落》主要表现思妇惜春念远的情感,调子是忧伤的,这恰好符合李白当时的心境,所以他听了特别感动。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巧借笛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正如明人钟惺《诗归》所说:“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而且表达得很含蓄,如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唐宋诗醇》称:“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 至于《落梅》笛曲,点用入化。”笛声在结构上也有明显的作用,清初黄生《唐诗摘抄》卷四说:“前思家,后闻笛,前后两截,不相照顾,而因闻笛,益动乡思,意自联络于言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