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霜月》

 天下有忧 2015-09-30
李商隐《霜月》
押先韵    引用典故:青女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1.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2.初闻两句: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宵。"《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3.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蜇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评注
《诚斋诗话》:
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如“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如“莺花啼又笑,毕竟是难春”……皆佳句也。
《二老堂诗话》:
唐李义山《霜月》绝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本朝石曼卿云:“素娥青女原无匹,霜月亭亭各自愁。”意相反而句皆工。
《李义山诗集辑评》:
何焯云:第二句先写霜月之光,最接得妙,下二句是常语。
《玉溪生诗说》:
首二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却不说破,只以青女、素娥对照之,笔意深曲。
《玉溪生诗集笺注》:
艳情也。
《唐贤清雅集》:
托兴幽渺,自见风骨。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次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妙不说破,只以对面衬映之。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
(1)青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月中嫦娥。(2)婵娟:美好的姿容。

  【鉴赏】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今河南郑州)。唐开成二年(837)举进士,三年(838)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正字、太学博士等官职。考取进士前后曾多次在各地节度使府任幕僚。其诗寄托遥深、想象丰富、措辞婉丽、用典工稳,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四库全书》收《李义山诗集》三卷,《全唐诗》录其诗三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四首又五句。
  
  《霜月》写深秋时节霜与月交相辉映之情景。前两句写景。首句从听觉的角度点明时令已经到了深秋。《礼记·月令》说:“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陶渊明的《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说的是同样的情况。次句从视觉的角度,写诗人登楼望远,见秋水与长天一色。“百尺楼”形容楼之高,诗中常用,如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写道:“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因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此句表面上未写霜与月,实际上霜与月已包含其中,如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何焯批语说:“第二句先虚写霜月之光,最接得妙。”
  
  后两句借用典故写霜月。清纪昀《玉溪生诗说》指出:“首二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却不说破,只以青女、素娥对照之,笔意深曲。”“青女”是主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说:“秋三月(季秋之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汉高诱注:“青女乃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素娥”即月亮女神嫦娥,《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汉高诱注:“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称:“集素娥于后庭。”《文选》李善注:“嫦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曰素娥。”末句好在一个“斗”字,它写嫦娥在月中,青女在霜里相互比赛,看谁更耐冷,更光彩动人,这样就将静止的霜与月写活了。
  
  李商隐诗善于用典,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主霜雪的女神“青女”来写霜,用月神嫦娥来写月亮,这就凭空增加了许多诗意,也引起读者产生许多遐想。有不少名家说它是一首艳情诗就证明了这一点。

=================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我们不能说,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蓝,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马茂元)

==========
霜月的现实与想象——李商隐《霜月》赏析

      开始听到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就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声。我登上百尺的高楼,远远望过去,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霜雪女神青女和月中仙子嫦娥都能忍受寒冷,在月光中、在冷霜里,争比彼此的美好姿容。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李商隐是晚唐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颗星辰。他的诗歌流传至今大约有六百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自伤身世的抒情诗,特别是无题系列组诗。
  
  在现实中,李商隐无法实现他积极用世的理想,一生基本只在幕府出任底层小官,命运坎坷,抑郁不得志,四十六岁就在凄凉寂寞中去世。在诗歌中,李商隐尽情倾诉他的相思和爱恋,他的欢乐与悲哀,他理想的追求与幻灭,以及他在人生浑浊长河中流不尽的痛苦。
  
  工于比兴,妙于象征,是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他的联想与幻想,有时又因为渺茫朦胧和变幻无端而难以解读。但是这样的难以解读,又因为意象指向的多重性,而美得令人目眩神迷。唐诗的象征手法,发展到李商隐手里,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唐诗三百首》收录了77家诗,共313首,在数量上以杜甫最多,有39首,李白29首、王维29首。李商隐有24首入选,其中七言律诗10首,七言绝句7首。从选诗的数量,基本可以看出唐代诗人的成就。而李商隐成就最高的是七律和七绝。
  
  《霜月》是李商隐写深秋月色的一首七言绝句,寄托了诗人高标绝俗的思想情怀。迷离的夜晚,大雁在啼叫,高楼望月,万里清霜,澄澈空灵的唯美意境,引发了诗人的遐想。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而霜降时已经是深秋。
  
  征雁,南飞的雁。“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婵娟,美好的姿容。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七言绝句《霜月》也能看出李商隐诗歌的唯美风格。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深秋时节,已经听不到蝉鸣,万里长空时时传来大雁寒冷中凄切的叫声。百尺高楼,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这是现实的景色,澄澈空灵。
  
  而现实的环境是美妙离奇想象的摇篮,会唤起诗人脱离尘俗的意念。青女和素娥两位仙女不怕寒冷,在霜月中争比彼此的美好姿容,是诗人的幻想,也寄托了诗人不惧寒冷和高标绝俗的情怀。诗人运用想象与神话典故,创造出清幽而又瑰丽的意境。

素娥  拼音:sù é
(1). 嫦娥的别称。亦用作月的代称。《文选·谢庄〈月赋〉》:“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 李周翰 注:“ 常娥窃药奔月,因以为名。月色白,故云素娥 。” 唐 李商隐 《霜月》诗:“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明 徐渭 《月下梨花》诗之一:“莫遣风吹回作态, 素娥应妒舞《霓裳》。” 郁达夫 《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诗:“窗外素娥窗内客,分明各自梦巫阳 。”
(2).白衣美女。指月宫仙女。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见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

斗婵娟(斗婵娟)  拼音:dòu chán juān
亦作“斗婵娟”。 争艳比美。 唐 李商隐 《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之五:“梦想西池辇路边,玉鞍骄马小辎軿,春风十里斗婵娟。” 元 张可久 《寨儿令·晚凉即席》曲:“石漱冰泉,月满琼田,歌舞斗婵娟。”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平
本作的韵脚是:一先;可"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押。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