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岳联集·泰山

 江山携手 2015-09-30

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
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 施天裔题岱庙坊。施天裔(1614-1690),字泰瞻,号松岩,山东泰安人,曾任山东提督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

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
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

  • 赵祥星题岱庙坊。赵祥星,汉军正白旗人,清顺治年间任山西赵城知县,康熙间曾任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等职

青社开封,峙者宗山称岳长;
苍精降德,圣惟产物与天齐。

  • 乾隆题岱庙天贶殿。乾隆(1711-1799),清朝第四位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全称“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有位60年,禅位颙琰(嘉庆),自称太上皇。曾十一次幸泰安,六次登泰山,留有诗作100余首。 天贶殿:岱庙正殿,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创建,高22.3米,长48.7米,宽19.79米,重檐庑殿式,黄琉璃瓦盖顶,大红明柱,彩画辉煌,殿前丹墀,绕以石栏,巍峨庄严,“俨然似王者居”

帝出乎震;
人生于寅。

  • 吴云题岱庙天贶殿。吴云(1811-1883),清代书画家,字少甫,号平斋,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至苏州知府

云行雨施,不崇朝而遍天下;
理大物博,祖阳气之发东方。

  • 汪由敦题岱庙。汪由敦(1692-1758),清大臣、书法家,字师茗,安徽休宁人。雍正进士,乾隆间官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梁章钜《楹联丛话》载:此联传为赵翼代拟,汪由敦拿给皇帝御览。赵为清代史学家、诗人,后入军机处,与汪同僚。 云行雨施:比喻广施恩泽。施,散布。《周易·乾》:“时乘大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震出泰亨,万物广生推圣德;
云蒸雨降,八方甘泽遍崇朝。

  • 乾隆题岱庙寝宫。岱庙后寝宫,奉祀泰山神后妃,宋代封为“淑明后”。乾隆十三年(1748),高宗首次东巡,奉皇太后之命到泰山祭神,撰书此联,配匾额“德溥坤舆”,并作律诗二首:“释殿迥銮礼岱宗,绳先不为事登封。地灵自是神凭宇,庙古还看黛蔚松。阶下崎崟临介石,殿中肃穆仰苍容。已躬那更求多福,祈岁心殷惠我农。”“祀视三公旧典行,配天生物镇苍精。崇朝所冀云蒸雨,大德应符震出亨。寝殿端居帝偕後,仙坛陪享弟随兄。泰山林放如相拟,久矣禋宗不易明。” 泰亨:天地亨通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随流水到人间。

  • 徐宗干题岱庙雨花道院。徐宗干(?-1866),字伯桢,号树人,江苏通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任泰安知县,在任十年有政声。历浙江按察使、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职。卒谥清惠。 雨花道院:位于岱庙西华门内,是道人居住的院落

揽月居然凌上界;
搴云便要洒齐州。

  • 梁章钜题岱庙雨花道院。梁章钜(1775-1849),清文学家。福建长乐人,字闳中,一字茝林。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理两江总督。浏览群书,闻见广博,喜作笔记小说,文笔流畅。著述70余种,主要有《制义丛话》、《浪迹丛谈》、《清书录》、《经尘》、《夏小正通释》、《论语孟子三国志旁证》、《退庵所藏金石书画题跋》、《藤花吟馆诗抄》、《三思堂丛书》、《枢垣记略》等

道冠两仪,功司地藏;
德尊三界,爵与天齐。

  • 佚名题岱庙。 两仪:天地或阴阳。《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五岳镇东方,秉鉴阴阳昭报应;
百神尊震位,掌司祸福布施张。

  • 佚名题岱庙。报应:宗教谓今世祸福穷富皆前世所为,称为报应

唯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

  • 佚名题岱庙东御座

勤宣禁近天工亮;
化赞春熙福履申。

  • 乾隆题岱庙东御座东厢书房

谢傅心情托山水;
子瞻风度是神仙。

  • 刘墉题岱庙西厢房。刘墉(约1720-1804),清大臣。字崇如,号石庵、香岩、日观峰道人、青原等。山东诸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休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时同野鹤看桃去;
或领仙猿采药回。

  • 定亲王赠岱庙主持浚川大炼师。定亲王(1776-1836),乾隆第一子永璜(定安亲王)之孙,名奕绍。嘉庆四年封为辅国公,八年进为贝子,二十年进贝勒,袭亲王,谥曰端

庙貌巍峨,威镇千山灵佑;
神光普遍,恩敷万国咸宁。

  • 冯光宿题玉皇阁坊。冯光宿,山西代州(今代县)人。清乾隆十八年任泰安知县,建此坊并撰联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切莫放年华虚度;
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可晓得脚步留神。

  • 佚名题先孝寺

五夜慧灯山送月;
四时清籁水吟风。

  • 徐元圭题吕祖洞。徐元圭,维扬(今江苏扬州)人。生平不详

日出时,月上初,雨中雪中,得无限好诗好画;
书数卷,棋半局,炉香琴香,到此间成佛成仙。

  • 徐清题关帝庙。徐清,生平不详

天留宋朝垒:
人说岳家军。

  • 伊秉绶题岳墩,传为岳飞军垒遗址。伊秉绶(1754-1851),清代书法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汀洲(今福建宁化)人。官至扬州知府

小朝廷难与图功,看战垒干云,遇毒含冤,知魂魄不忘故土;
旧令尹行将归去,借泰山片壤,题楹志别,愿威灵长卫吾民。

  • 佚名题牛皋祠

素王独步传千古;
圣主遥临庆万年。

  • 罗洪先题孔子登临处坊。罗洪先(1504-1564),明学者。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嘉靖进士,授翰林院修撰。 素王:指孔子。汉代一些儒者以为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

人间灵应无双地;
天下巍岩第一山。

  • 高应芳题天阶坊。高应芳,明代嘉靖间任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此联书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

万壑泉声沉宝磬;
千峰云影护禅关。

  • 佚名题红门宫坊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 彭玉麟题万仙楼。彭玉麟(1816-1890),清湘军将领。字雪琴,号退庵主人,湖南衡阳人。1853年佐曾国藩创湘军水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1861年擢水师提督。1883年任兵部尚书,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后以疾病开缺回籍。卒,追赐太子太保衔,谥“刚直”。善画工诗,以画梅名世,有《彭刚直诗集》

群崖乱立山无序;
一水长镌石有声。

  • 刘廷桂题斗母宫听泉山房。刘廷桂,原名刘殿锡,字廷桂,山东莒县人,秀才。曾合资在济南经商办电灯公司,故其题泰山诗联落款皆署历下

客心洗流水;
山骨露青秋。

  • 佚名题斗母宫

佛法因缘无我相;
夜深风雨有龙归。

  • 佚名题斗母宫

水似惠山泉,能涤胸中霉腐;
源从经石峪,泻出天外沧浪。

  • 佚名题斗母宫

我有一片婆心,抱个孩子给汝;
你行百般好事,积些阴德与他。

  • 佚名题斗母宫

晒经石上传心诀;
无字碑中写太虚。

  • 文陆题经石峪高山流水之亭。文陆,生平不详

天门倒泻一帘雨;
梵石灵呵千载文。

  • 钱岱题经石峪高山流水之亭。钱岱,江苏常熟人,明万历间曾官山东巡抚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 廷鏴题壶天阁。廷鏴,字曙墀,长白人。曾官温州、台州,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任泰安知府。 壶天:道家所称仙境

壶天日月开灵境;
盘路风云入翠微。

  • 崔映辰题壶天阁。崔映辰,清嘉庆六年(1801)任泰安知府

风定天门悬日月;
雨收石角挂虹霓。

  • 佚名题中天门

且依石槛观飞瀑;
再渡云桥访爵松。

  • 种蔗老圃题观瀑亭。此联末题“种蔗老圃”,生平不详

曲径通幽处;
连山到海隅。

  • 刘先登集句题观瀑亭。刘先登,楚北天门(今湖北天门县)人。此联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曲径通幽处: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连山到海隅: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海隅:海角,沿海地区

跋险惊心,到此浮云成梦幻;
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沉。

  • 刘光照题观瀑亭。刘光照,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平不详

风尘奔走,历尽艰辛思跪乳;
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

  • 刘振声题观瀑亭。刘振声,联末署玉田士隐(玉田即今河北遵化),生平不详

断崖瀑落晴天雨;
一线路入青冥端。

  • 段友兰题观瀑亭。段友兰,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清光绪年间任泰安知府,重教育,在任期间曾筹建泰安省立第三中学,自任校长

山水有缘供啸傲;
岱云无意任留连。

  • 恭曾题五松亭。恭曾,清光绪年间任泰安知府

睥睨千峰,下临无地;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 萧培元题十八盘。萧培元(1816-1873),字钟之,号质斋。云南昆明人。清咸丰二年(1852)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赞善。同治元年(1862)任济南府知府。七年升任济东泰武临道道员。十一年(1873)擢署山东按察使。同年卒。能诗,著有《思过斋诗抄》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 佚名题南天门

品物流形,万民所望;
山泽通气,百谷用成。

  • 豫山题白云洞。豫山,长白人,满州正黄旗,荫生。清光绪年间任山东按察使。此联书体为小篆,兼有楷隶笔意,是泰山唯一篆书对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 徐宗干集句题孔子庙。仰之句: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可以句:出自《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出乎句:出自《孟子·公孙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宜若句:出自《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仰不可及也”

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
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

  • 佚名题碧霞祠。阳鲁阴齐:《史记·货殖列传》载,泰山之阳曰鲁,阴曰齐

碧落高居,金台传妙诀;
苍生溥佑,木德仰慈恩。

  • 乾隆题碧霞祠。金台:按五行说,金属西方,西方成气,有母道。祠祀泰山神碧霞元君,为女神,故其神台称金台

三素云英扶降节;
九光霞缬丽青坛。

  • 乾隆题碧霞祠。三素云:道家把紫、黄、白三色之气称之为“三素云”。 降节:碧霞祠辉煌的建筑。 霞缬:缬艳丽的彩衣。 青坛:祭坛

九州积气峰前合;
万里浮云杖底来。

  • 佚名题晴光阁,位于泰山顶

坐看流水长亭树;
远望斜阳去路山。

  • 佚名题树山亭

统驭群灵端紫极;
絪缊真宰肇元功。

  • 乾隆题玉皇庙

地到无边天作界;
山登绝顶我为峰。

  • 王讷题玉皇顶。王讷,字墨仙,号西湖渔父,民国间山东安丘人。善书法,曾为泰安赵新儒《新刻泰山小史》题句,此联即其所题长短句中的选句,源于林则徐的对联。林则徐青少年时曾登上福州的鼓山,览闽地风光,触景生情,题写一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下方雷雨晴空见;
上界星辰静夜扪。

  • 佚名题玉皇顶。扪:按,摸

一日无心出;
群山不敢高。

  • 萧髯翁题玉皇顶。萧髯翁,生平不详

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佚名题题玉皇顶

未离海峤千山黑;
刚到天心万国明。

  • 佚名题日观峰绝顶亭

龙跃九霄,云腾致雨;
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 玉构题黑龙潭西溪石亭。玉构,清朝宗室,光绪年间任泰安知府。 西溪石亭,位于泰山西路黑龙潭旁,因山涧之水称西溪,故名。清光绪年间泰安知县毛蜀云建

天台岩下藏五百;
须弥顶上隐三千。

  • 佚名题无极庙山门。须弥:古印度传说的山名,以它为人们所居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佛教采用此说,以须弥山为佛的天界

玉楼琼华,高出阆苑;
青琳翠水,俯视昆仑。

  • 佚名题无极庙正殿。阆苑:传为神仙居住的地方,昆仑山有“阆风巅”。 青琳:神仙所居之宫宇。《太平广记》描述西王母居处:“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青琳之宇,朱紫之房,连琳彩帐,明月四朗”

涵阴育阳,两仪之始;
开天辟地,万法所宗。

  • 佚名题无极庙前窗,额“泰岳仙宗”

普降甘霖,慈云垂荫;
宏开觉路,宝月增辉。

  • 佚名题无极庙西窗,额“乾坤正体”

引泉种竹开三径;
援释归儒近五贤。

  • 徐宗干题普照寺筛月亭

曲径云深宜种竹;
空亭月朗正当楼。

  • 东野崇阶题题普照寺筛月亭。东野崇阶,泰安人,清举人,曾任冠县教谕

收拾岚光归四照;
招邀明月得三分。

  • 沈毓寅题普照寺筛月亭。沈毓寅,山东泰安人,自称花农

高筑两椽先得月;
不安四壁怕遮山。

  • 王青黎题普照寺筛月亭。王青黎,平阳(今山西临汾)人

松曰好青,竹曰好绿;
天吾一瓦,地吾一砖。

  • 徐宗干题菊林盂隐,即普照寺西院禅堂,清康熙年间诗僧元玉居此。元玉,江南通州人,号祖珍,晚号古翁,又号死庵、菊林盂隐。上联取自元玉《结交诗》“竹寄松曰子好青,松寄竹曰子好绿”。下联取自元玉《渡江诗》“水既有舟,陆自有马。地吾一砖,天吾一瓦”

疾风知劲草;
严寒识盘松。

  • 舒同题菊林盂隐。舒同,当代书法家

高不自鸣,看碧岫烟云若隐;
老当益壮,问青松岁月几何。

  • 张心言题普照寺摩松楼,张心言,生平不详

其人如精金美玉;
斯事若高山大川。

  • 徐宗干题五贤祠

名贤为胜地增光,来游莫作凡民想;
古祠与泰山并寿,到此方知学者尊。

  • 赵新儒题五贤祠。赵新儒,山东泰安人。1911年辛亥革命事起,任山东提学使司,主办济南齐鲁公报。民国后任武定知府、山东商河县、安徽宿松县知事、民国众议院议员等职。民国二十年重修五贤祠时撰二联

七十二代封禅帝王,秦欤汉欤?遍看绿水青山,何处是列朝疆土;
五百年挺生名士,先之后之,各有文章道德,常留得岱麓祠堂。

  • 赵新儒题五贤祠

书孝弟睦姻有学者;
考德行道艺而劝之。

  • 金棨题三贤祠。金棨,安徽休宁(今芜湖)人,清乾隆五十九年起任泰安知府,主编《泰山志》,嘉庆元年至五年修葺三贤祠,并新构东配殿三楹,石亭一座

道仰传薪,快有经书留旧席;
人高侍立,妙兼风雨对名山。

  • 周清泉题三贤祠。周清泉,清武进人,字雅楫,号蝶囿。康熙年间举鸿博,官至兵部侍郎

秋月清光凝碧涧;
春风余韵满烟萝。

  • 周桐题洗心亭。周桐,清嘉庆年间任泰安训导

艮止坎流,会心不远;
言坊行表,即目可寻。

  • 蒋大庆题洗心亭。蒋大庆,字福安,山东泰安人,清代嘉庆年间举人,曾任滨州训导,设教梁父义塾,启迪后学,乡里称为醇儒

真山水不须图画;
大圣贤皆自奋兴。

  • 贾培荣题洗心亭。贾培荣,山东泰安人,清嘉庆年间任山东侯选布政司理问

碧涧潺湲,遡游道脉;
苍岩巀嶭,卓立儒修。

  • 赵起鲁题洗心亭。赵起鲁,山东泰安人,字道轩,清代赵国麟之子,曾任蒲台县教官。 巀嶭:山高峻貌。司马相如《上林赋》:“九嵕巀嶭,南山峨峨”

云过峰头流墨气;
水来祠畔度书声。

  • 金棨题洗心亭

救民安有息肩日;
革命方为绝顶人。

  • 冯玉祥题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祠。冯玉祥,安徽巢县人,字焕章。早年响应辛亥革命组织滦州起义。“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主张抗日。1933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1948年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中途在黑海轮船上遇难。冯曾于1932-1935年两次隐居泰山,住在普照寺

百世名犹存,众所瞻依,祠巍泰岱;
三代道未泯,闻兹义烈,气肃冰霜。

  • 李宗仁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祠挽联。李宗仁,广西桂林人,字德邻。原为国民党桂系首领。1948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1949年任代总统,同年去美国。1965年回国,1969年在北京病逝

诸公豹皮已留,黄土泰州真并重;
精气虹常贯日,白衣易水至今寒。

  • 刘煕众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祠挽联。刘煕众,民国间任山东省公路局局长,抗战期间随冯玉祥在重庆

就佛土庄严,看应鸣山谷,怒发万花,是乃为真生活;
替国民牺牲,能变色风云,血溅五步,方不愧烈丈夫。

  • 范明枢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祠挽联。范明枢(1866-1947),字明枢,又名昌麟,山东泰安人,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

这里是老包祠堂,愿我贤长官,后来者与古人齐美;
门前继秦桧铁像,劝他害民贼,何苦在无佛处称尊。

  • 赵新儒题包公祠。包公祠,位于泰山下。1931年重修包公祠时,当地人将民国初年任泰安县令的冯汝冀铸成铁像,立于祠门外,并请赵新儒撰此联

流水崇山怀作者;
春兰幽竹思风人。

  • 佚名题摩崖。一说此联作者为岳飞

甘露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
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

  • 长赓题灵岩寺千佛殿。长赓,清同治年间任山东布政使。此联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

奇松尔日犹回向;
诡石何心忽点头。

  • 乾隆题灵岩寺摩顶松

万叠青松千涧月;
一曲流水四周山。

  • 佚名题徂徕山中军帐

  泰山 位于山东泰安。主峰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呈放射状分布,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特点。人文景观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自古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相传远古即有72位君主到泰山巡狩祭祠;秦始皇登峰遇雨,留下五大夫松传说;汉武帝八至泰山,惊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祭祀,建庙塑神;文人雅士更仰慕备至,纷至前来,作诗记文。自然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雄浑中兼具明丽,静穆中透露神奇。泰山石刻众多,有的是帝王题写,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现存石刻1696处,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记载泰山历史的重要资料,又是泰山风景中的人文精华。

  岱庙坊 位于岱庙正阳门前,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与提督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系石作,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雕工精细,堪称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坊柱题联意境开阔,才气豪放。前后抱鼓石上各有圆雕蹲狮两对,姿态各异,生动活泼。

  岱庙 位于泰山南麓,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祀泰山之神,是古代祭岱主要场所。始建于秦汉,历朝历代均有增修。现存建筑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共9.6万平方米。采用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今庙内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86间,碑碣184块,汉画像石48块,古桧、侧柏212株,观赏植物292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坊 玉皇阁位于岱宗坊北,创建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礼玉皇大帝。玉皇庙内原有泉名“白鹤”,传有白鹤常居此。《泰山道里记》云:“明嘉靖年间举人封尚章别墅于泉侧,引水为池,曰封家池,凡輶轩宴集多于此。尚章殁,其家苦于供应,遂用巨釜塞之,复立阁于上。”明代宋青岩、清代赵国麟均曾疏浚,不果。清乾隆十八年知县冯光宿建石坊,上额曰“玉皇阁”,下额曰“白鹤泉”,以记其胜。后庙废,坊北移。

  吕祖洞 位于王母池东。志载:唐称发生洞,宋名金母洞,又称吕仙洞。洞内原有吕祖石像,相传吕洞宾曾在此炼丹修道。

  关帝庙 位于泰山南麓,自此登山始有盘道。庙踞盘道西侧,原名关帝祠,又称山西会馆。相传山西商客建祠祀关羽,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拓修而成。关帝庙分东西两部分,东半部是主体建筑,西半部是原来的山西会馆。山门外有影壁,门前石狮列峙,古槐蔽荫;山门后的上面连接着戏台,戏台北有拜棚三间,是祭神的地方,拜棚东西两间现辟为“泰山百年”展览室;北边有正殿三间,曾经改为教室,现已恢复,内祀关公配祀关平、周仓;东边是东山门。跨过盘路是西向的三间憩厅,也就是香客休息的地方,现辟为“泰山百年”展览室。顺着厢房向北可直达后院。庙东院中有古柏一株,墙外嵌方碣,题书“汉柏第一”。树干高仅0.8米,而直径达1.1米,三股枝叉扭曲盘旋而上,似龙飞凤舞。西半部有南山门、正殿和配殿,现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

  孔子登临处 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文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

  天阶坊 与孔子登临处坊相邻,全石建造,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天阶意即登天的石阶。泰山雄伟高大,峻极于天,至顶有天门三重,向有“登山如登天”之谓,故称登山石阶为“天阶”。

  红门宫 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北。其地东临中溪,西依大藏岭,因岭上有丹壁如门而得名。红门宫创建无考,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它以盘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院,并以飞云阁跨路相连,拱形门洞上题“红门”两大字。西院为道观,宫门额题“红门宫”,祀泰山女神,为碧霞元君中庙。东院为“弥勒院”,供奉弥勒佛。

  万仙楼 位于红门宫北,为跨道阁楼式建筑,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始建,旧称“望仙楼”。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改祀碧霞元君。北向门洞额题“谢恩处”,相传旧时帝王登泰山,地方官员送驾于此,帝令回府,群官谢恩。又传朝山香客返回至此,叩谢泰山老母保佑平安。楼四周镶有明清善男信女朝山的题名碑63块,楼东南侧有“隐真洞”。

  斗母宫 位于万仙楼北,古名“龙泉观”。创建时间无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建后更今名。原为道教宫观,至清康熙初年改为尼姑住持。宫内殿阁亭廊几十间,分别座落在三进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庄严。东有“听泉山房”三间,可观赏中溪的“三潭叠瀑”。这里,重峦深涧,风景如画红墙碧瓦,古朴典雅,山能醉人,泉以涤心,古刹钟声,幽雅动人,自古便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

  经石峪 位于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41行、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

  壶天阁 位于斗母宫北,为跨路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明,原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拓建,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而更今名。清嘉庆间泰安知府廷鏴于阁上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门洞上双柏横生,盘结向上,奇伟壮观。

  中天门 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此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岘岭东面为中溪山,1989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统之愿。中溪山北侧为东溪,俗称大直沟,古为登岱东路,后废弃。中天门峻岭阔谷,楼阁簇拥。东有中溪山突兀俏丽,可观日出,望晚霞;西有凤凰岭蜿蜓伸展,可远眺傲徕雄姿,俯视城廓新貌。伫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众山拱立,林茂泉飞,缆车凌空,天然成画。

  云步桥 位于快活三里北首,原为木桥,名雪花桥,民国年间改建石桥。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为云雾笼罩,因此杨承训题名“云步桥”。桥北有大沟而面临着断崖,石壁挺立如刀削一样。崖上的石坪平坦宽敞,传说宋真宗曾在这里小住,故名御帐坪,今仅有柱窝尚存。岱顶下众多溪流奔流而来,形成飞瀑下泻,溅珠迸翠,化雾生云,蔚为壮观,故又名飞瀑岩、天河、护驾泉。崖上有“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题刻。明代陈凤梧曾赋诗一首:“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桥东有一亭“观瀑亭”,又名酌泉亭,是清末泰安知县所建。桥周围有“月色泉声”、“云步跻天”、“绝飞流”、“耸壑昂霄”、“气象岩岩”等题刻50余处,真、草、隶、篆,体法各一,琳琅满目。

  五松亭 位于云步桥北侧。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坊西有古松,又称“秦松”。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松树,现存二株,虬枝拳曲,苍劲古拙,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松亭旁有乾隆御制《咏五大夫松》摩刻。五大夫松以西有拦住山,山坡上有望人松,虬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松,为泰山重要标志物之一。西北是朝阳洞,一天然石穴深广如屋,南辟向阳,旧名迎阳、云阳。洞后壁有线刻元君像。

  十八盘 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泰山有3个“十八”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紧十八”西崖有巨石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明代祁承濮有《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南天门 又名三天门,处于石壁谷上口,海拔1460米,形势险要,且位于整个登山盘道中轴线上端,使游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巍峨峨的形象。每当山间云雾出没,天门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十八盘似天梯倒挂,衬托的泰山主峰更加雄伟壮丽。南天门创建于元代初年,岱庙主持道士张志纯集资创建。它是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筑摩空阁三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游人登此,一览众山,满目空翠,疲劳顿失。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绝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天门雄踞于泰山主峰,双峰夹峙,犹如天门自开,“山如穹窿势浑成,盘道千重若龙腾。云中回首惊来路,岱顶犹忆遥参亭。”

  白云洞 位于象鼻峰西,又名云窝。因地处悬崖,下有绝涧,危岩多窍、白云缭绕而名。洞内明人题“卧云”、“锁云”,洞口有清代光绪四年(1878)山东按察使豫山题联并篆书:“品物流天,万民所望;山泽通气,百谷用成”。东侧有白云深处、山河一览、贮云峰、白云洞等石刻。2000年在洞之上复建白云石亭。

  孔子庙 位于泰山天街东端北侧。庙南有“望吴圣迹”石坊,坊双柱单门。因传孔子在此处望见吴国都城外的白马而得名。《岱览》记载,孔子庙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庙貌残圮,仅存庙门。庙门两侧楹联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1993年在原址上进行了修复,庙貌焕然一新。

  碧霞祠 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是一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祠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称昭真观,明代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为今名。明代曾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扩建的基础上,又增建歌舞楼及东西两神门阁,乾隆三十五年(1770)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时为防止高山风雨剥蚀及电击,改正殿为铜顶。该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外院有歌舞楼、东西两神门阁、左右钟鼓楼等,歌舞楼下有一火池,人称“宝藏库”,是香客焚表进香之地;山门内供奉青龙、白虎、赵公明、刘挺四尊铜质铸像;院内东西两侧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一通,右前方立有明天启五年(1625)泰山灵佑宫铜碑一座。两碑高达五米,与大殿铜顶上下相映,宏伟壮观。主体建筑碧霞元君殿,面宽五楹,重檐八角,殿顶由360垅铜瓦组成,以“象周天之数”,雕梁画栋,气度不凡,内供碧霞元君鎏金铜像,悬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别御书的“福绥海宇”、“赞化东皇”巨匾,殿之东西各建配殿三间,铁瓦覆顶,分别奉送子与眼光娘娘铜质铸像。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玉皇顶 玉皇庙 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得名。玉皇庙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皇观。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为泰山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乃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玉皇庙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金带”。

  日观峰 位于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可观日出而名。相传在峰巅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称秦观峰、越观峰。峰西侧为唐宋封禅故址。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曾在此设坛祭天。《岱史》载,明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16片,刻宋真宗祀泰山后土之文。明成化十八年(1482),峰侧被雨水冲出玉简。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有人于峰侧凿石,得玉匣2个,闭封玉检金绳,有宋真宗登封玉册,共17简,尺寸与《封禅仪》所载相同,巡抚阿里衮将其献于朝廷。今为泰山气象站,1936年创建,是中国最早的高山气象站。1984年在东侧依崖而筑观日长廊,全长30米,亭廊衔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峰北有巨石横出,名拱北石,又名探海石。石长6.5米,北西8度,与地面夹角为30度。上有“绝妙”、“船石岩”、“醉石”及明人题名等刻。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的壮丽场面,亦可晴览山色、阴观云海。李兴祖诗:“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游人别有情。”峰周围有臧克家“与天地永大”、方毅“雄峙东海”、刘海粟“云海”、陈毅“泰岳高耸万山丛”等新刻。峰东为东天门,双石如门。又东为伏虎门,峡口陡险。下为鹰愁涧,水东北流,入洗鹤湾。涧东岸北崖古洞深敞,名清静石屋,元初女道冠孙清静曾在此修真。此处川林僻旷,尘迹罕至,俗呼仙人场。其北为空明山,中穴通明,午时日光穿照。

  黑龙潭 位于泰山西溪百丈崖上,有瀑布飞流直下,声若雷鸣,状如挂着的千尺银练。瀑布常年倾泻,冲击崖下成潭,传说潭与东海龙宫相通,有龙自由来去,故名“黑龙潭”。清代文人缪润绂有诗描写:“真源流不竭,飞下最高峰。俯注潭千尺,深藏或有龙”。“龙潭飞瀑”是泰山西溪名胜之一,观瀑吟咏,引人生出无限遐思。

  无极庙 位于泰山西路长寿桥北,原为竹林寺旧址。《新刻泰山小史》载:“张宗昌督鲁时,有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尊其夫人为‘无极真人’,立无极庙于此。庙中尚有其夫人莲花座,当时庙成,其夫人衣袈裟坐莲座中,镇守使率所属官绅,顶礼膜拜。”庙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和禅房组成。正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西院为禅房院,有西屋、南屋各三间。

  普照寺 位于泰山南麓凌汉峰下,传为六朝古刹,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为唐宋古刹。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后屡遭兵燹,基址独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余人。现存明正德十六年《重开山记碑》记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于佛诞之日依古制建坛传戒。道光年间(1821-1850)建佛阁(今摩松楼)。光绪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东西配殿。建国后多次修缮。1984年将后院辟为“冯玉祥在泰山”陈列室。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庑、寮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一进山门面阔3间,门楼式建筑,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莲瓣口形铁钟。二进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墙各开发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上有摩松楼,可摩顶观松;松下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中轴线之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之西为菊林院,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院内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普照寺为岱阳唯一的四方丛林,明洪武年间泰安府僧纲司设于此。建国后,游人很多,进香者来往不断。“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宗教活动。

  五贤祠 洗心亭 位于普照寺西北,东有投书涧,西有香水峪,溪水环绕,山石耸峙。唐时周朴在此创建栖真观修道。北宋著名学者孙复、石介建书院,理学家胡瑗曾来访学。在此建祠在明嘉靖间,祠祀孙、石二先生,题额“仰德堂”,后增祀胡瑗,遂称三贤祠。到了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重修时,又增祀宋焘和赵国麟,才开始更名为五贤祠。祠分东、西两院:东为五贤祠,有大门、正殿及东西配殿;西为讲书堂,有正房和西配房。冯玉祥曾在此攻读《春秋左传》,著《春秋左传札记》。祠于1976年拆除,今唯剩残垣卧碣,有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翰林院侍读黄叔琳撰书《重修岱麓三贤祠碑》、民国年间范明枢、邓长耀撰书《泰山五贤祠五贤事迹碑记》,另有“讲书台”、“授经台”、“侍立石”、“能使鲁人皆好学”等明清时题刻。祠东有如屋巨石,其巅有如平台,下面就是深涧。传说当年胡瑗千里访学来到这里,卧石攻读,十年不归,见家书有“平安”二字,不予展读即弃涧内,因此这里的山涧就名“投书涧”。明万历六年(1578年),钦差巡抚赵贤在此题碣“胡安定公投书处”。明代萧协中赞:“野芸芸绿间黄,当年习静任亡羊。清心不逐家缘扰,涧底犹腾翰墨香。”洗心亭就建在这里溪畔,上面有清人贾培荣题联:“真山水不须图画,大圣贤皆自奋兴。”亭内有题联:“云过峰头留墨气,水来祠畔度书声。”额版上有冯玉祥于1932年题刻:“你忘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并刻东北三省的面积和总人口。祠东南路旁有似大象卧息的巨石,名卧象石,有书刻“弘毅”二字。

  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祠 位于普照寺东北,1933年冯玉祥隐居泰山时,为纪念辛亥滦州起义烈士而建,1982年重修。占地3亩。地处幽境,依山傍水,树木葱茏,景色宜人。祠为三进院,中有前厅,后殿,侧有配房。前厅三间,周绕环廊,厅内原祀烈士牌位。

  灵岩寺 位于泰山西北麓长清境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和天台国清寺)。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灵岩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千佛殿,也是寺内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宇周壁供置众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于唐,现存为明代重建的木结构建筑。殿内最引人入胜的是40尊宋代彩色泥塑,距今已近千年了,仍保存完好。它表现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动人,个个传神,无一雷同。梁启超曾有“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徂徕山 泰山支脉,位于泰安城东南20公里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诗经·鲁颂》中有“徂徕之松”的诗句,《水经注》中也有“山多松柏”的记载。徂徕山面积约250平方公里,最高峰为太平顶,海拔1027米。它背依泰岱,东接新甫,汶河蜿蜒西去,气候湿润,林木茂盛,峰峦嵯峨、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现存历代碑碣50余块,摩崖石刻100余处。主要景点有太平顶、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中军帐、竹溪六逸故址、独秀峰、光华寺、礤石峪、石介故里、北朝摩崖刻经等。

云海玉盘

泰山佛光

晚霞夕照

旭日东升

五岳独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