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科技讯 9月29日消息,《纽约时报》网络版撰文对电脑芯片的未来展开解析。文中介绍了摩尔定律对芯片行业的深远影响。然而,这一定律未必将永远应验。芯片开发速度正在放缓,这将使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能促进行业创新。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1960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中举行的国际固态电路大会上,一名年轻的计算机工程师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向电子行业介绍了一个简单但具突破性的概念——缩放(scaling)。 恩格尔巴特博士从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随着电子电路的尺寸不断缩小,元器件的运行速度将不断加快、需要更少的电力,其制造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他后来因研发鼠标而被称为“鼠标之父”,也开发了其他个人计算技术。 那天坐在听众席中有位听众在1968年成为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他就是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1965年,摩尔对缩放原理(scaling principle)展开了具体的量化阐述,这对计算机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他预测,至少十年内,芯片上可焊刻的晶体管数量将每年翻一番,最终导致电脑性能发生突飞猛进的进步。 他的预测发表在1965年《电子技术(Electronics)》杂志的四月刊中,后来被称为摩尔定律。但这一定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定律,而是摩尔对这个新兴行业发展势态的观察推测,摩尔定律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内被证明是正确的。 晶体管的宽度大致等同于棉纤维,在60年代初,一个晶体管的价格约为8美元(按当前的通胀率换算而成)。如今,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可以焊接几十亿个晶体管,而晶体管的价格远低于1美分。 |
|
来自: lantingren > 《科技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