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应该感谢的不是萧何,不是张良,也不是韩信,而是楚怀王熊心。是这个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楚怀王的帮助,才奠定刘邦事业的基础,才有大汉四百年的江山。 楚怀王第一助:帮助刘邦改变身份和地位。想当年,刘邦身份卑微、地位低下,他不是在打天下,而像一只无头苍蝇,疲于奔命,直到项梁死去,怀王熊心掌握政权,刘邦命运才开始发生转变,由一个区区的亭长,小小的沛公,一跃成为武安侯,坐着直升飞机进入了楚国统治集团的中心,开始对国家大事有了参与和决策的权利。身份和地位的变化,为刘邦的事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而这个机会恰恰是怀王熊心提供的。没有怀王熊心的帮助,刘邦不知要奋斗多少年才能混到这种地步。熊心的帮助,有如再生父母,难道不值得感激吗? 怀王第二助:帮助刘邦制定西进咸阳的战略,这是刘邦由侯到王的终南捷径。《史记 汉高祖本纪》记载,怀王熊心让宋义、项羽、范曾等以北上救赵的名义,去和秦军主力决战,而单单让刘邦率军西进,去攻打秦朝政治中心咸阳,还放出话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谁将先到谁会后来,那是铁板钉钉不言而喻的。怀王其实明摆着要帮助刘邦,连头脑简单易冲动的项羽都看出来了,吵着要跟刘邦西进去吃肥肉,而不愿去与秦军主力搏个你死我活,包了饺子。对于项羽的请求,楚怀王熊心死活就是没答应。司马迁在《史记 汉高祖本纪》中用怀王老将的话来为刘邦西进作辩护,说什么项羽狡诈凶残,曾经屠城活埋过人;刘邦宽厚仁慈,值得信任。让他西进应该能够拿下关中。这段话其实只说对了后面一半,因为秦军主力都被项羽吸引过去了,刘邦再拿不下关东,岂不成了个扶不起的阿斗了?按理说领导让谁去不让谁去,那是决策层面上的事,领导者对人稍有偏袒也不值得过份指责。但这段话前部分说刘邦宽厚仁慈,才有西进咸阳的机会,那是骗人的鬼话,是借口,不足采信。刘邦哪里是什么宽厚仁慈的主儿?刘邦和项羽一样,是凶狠残暴的,他也曾屠过城:攻打沛县的讨檄文书中就说沛县父老若不投降,“父子俱屠,无为也”(只是因为策反成功,没有屠城);项梁派项羽、刘邦攻打城阳,攻克后大肆杀戮城中军民,这与刘邦也脱不了干系,但罪名却让项羽背着;刘邦向南攻打颖阳城,屠了颖阳城。两人同样屠过城,却说刘邦宽厚仁慈,独让他去,这不是帮刘邦说话又是干什么! 刘邦遵照怀王熊心的布置西进咸阳,那是虎入森林,龙跃深渊,是刘邦个人成长最快的一段人生历程。大破咸阳城,既得人才,又得实惠,还得人心。刘邦初入咸阳也还争气,与民约法三章,其王者之气初现端倪:草拟法律,运行国家机器,安抚人心,做得有条不紊,显示出领导者的杰出才能。 虽说后来项羽没有如约封他为关中王,被改封为汉王,看似没得到实质性的东西,但他得到了人心。事实证明,后来刘邦登高一呼,聚者云集,就是因这按怀王制定的西进咸阳打下的群众基础。 有人说,刘邦西进,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飘浮不定。打得下就打,打不下就走,是盲目打江山。我却不这样认为。刘邦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是按照楚怀王既定的目标西进。咸阳就是他的灯塔,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他知道保存着实力,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只要能拿下咸阳,其它的城池就不攻自破。我想这就是刘邦的精明,是刘邦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赢得江山的原因。而这些都是在怀王熊心的帮助下产生的深远效果。 楚怀王是铁了心要帮助刘邦,竟然不惜把自己推入到权势项羽的对立面。项羽自己想称王,为收买人心,到怀王那里走个程序,讨个王爵,怀王硬是不答应,说了句“如约”。“如约”什么意思?那是直截了当告诉项羽,想在他那里讨个王爵,门都没有。他不惜得罪项羽,硬是打压他,目的就是想扶植刘邦称王,杜绝了项羽借楚国名号占有天下的企图,为刘邦称帝提供了机会。 怀王第三助:至死都帮了刘邦一把。怀王为了帮助刘邦,不惜得罪项羽,使项羽痛下杀手。按说熊心已死,再也帮不上谁了。但他死后还是帮了刘邦一把。刘邦听说怀王被害,痛哭流涕,大办丧事,收买人心。目的是在诸侯面前吹起全面讨伐西楚霸王的号角,从而加速了项羽的覆灭,为他争取舆论、赢得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怀王不是死了都帮了刘邦一把吗?! 楚怀王对项羽是冷淡的,对刘邦是热情的。也许是项羽叔叔在怀王面前作威作福,亦或是他害怕项羽像杀害会稽太守那样杀害自己,因此处处打压项羽,扶持刘邦。怀王帮助刘邦的动机究竟如何,已不可考证,也不须考证。但不管怎样,他对刘邦事业上的帮助可谓无人可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