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

 乐山有大佛 2015-10-01
   张景岳是明代杰出医家,以温补派著名。他认为,不但真阴不足可致消渴,真阳不足亦可导致消渴发生。其《三消干渴》篇中论:“消证多虚,难堪剥削”,“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者,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原,故有火溺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溺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灼阴精而为下消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一,以至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肾阳不足,阳不化气,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渴多饮,津液独降,则小便频多,“饮一溲一”。治疗上张景岳认为,消渴“当微分别以治之,若三焦果有实火,则宜白虎汤主之;若渴多饥少,病多在肺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有不清者,宜玉女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即临证之中,需明辨虚实,如确有实火,需清其热,而若兼杂虚证或以虚为主,则需辨明病机,审因论治,“下消而兼涩者宜补宜利”,“下焦无火而兼滑者宜固肾补阴为主”,“下焦淋浊而全无火者,乃气不摄精而然,但宜壮水养气”,分别施以益气通利、补肾固摄、益气养阴之法。更有价值的是其提出的对于因阳虚火亏而致消渴,需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使气利则水行,津液得以输布,消渴得除,为后世温阳法治消渴开创了先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