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_观赏树木学11_4.1 基本概念及原理

 百眼通 2015-10-01

第四章 园林树木的栽植

学习导言

        理解园林树木栽植的基本原理,掌握园林树木的栽植方法、措施和基本步骤,掌握大树移栽的常见处理措施。学习本章时,建议重点理解园林树木栽植的基本原理,分析园林树木水分吸收、消耗(蒸发、光合作用等)的主要途径。学习过程中,多到园林绿化施工工地参观。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原理

        一、基本概念
  起挖:将要移植的树木,从生长地连根(裸根或带土团)掘起的操作;
  装运:将起出的树木,运到栽植地点的过程;
  定植:按规范要求将树体植人目的地树穴内的操作。
  假植:即将树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临时性的埋植(如果树木起运到目的地后,因诸多原因不能及时定植的情况下)。
  注意:园林树木的“栽植”,绝不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狭义的“种植”,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操作过程。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树木栽植更多地表现为“移植”。一般情况下,它包括起挖、装运和定植三个环节。

  二、栽植原理及对策
  (一)水分平衡原理
  1、树木的根系所吸收的水分与树冠蒸发的水分总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即:树木根系吸收水分=树冠蒸发水分+其它生命活动消耗的水分(如光合作用消耗的水分)。
  2、树木在移栽过程当中,根系的损失过大时,树体的水分失去生理平衡,水分增长呈负值,造成树体脱水,对于适应能力强的树种(如刺桐),会自动脱落枝叶来适应新的水分平衡,对于适应能力差的树种(如天竺桂),则需要采取人工截枝,遮荫,叶面喷水,打吊针等措施来调节其水分平衡,具体措施力度需要视用于吸收水分的根系丢失多少而定。
  (二)栽植实际情况分析
  1、首先,根部在起挖过程中受到损伤,特别是根系先端具主要吸水功能的须根可能大量丧失,使得根系不再能满足地上部分枝叶所需的大量水分供给;
  2、其次,由于根系被挖离原生长地后处于干燥状态,树体内的水分由茎叶移向根部,当茎叶水分损失超越生理补偿点后,即干枯、脱落,芽亦干缩,而根的再生又是依赖消耗树干和树冠下部枝叶中储存物质的水平;
  3、再有,树木在挖掘、运输和定植过程中,为便于操作及日后的养护管理,提高栽植成活率,通常要对树冠进行程度不等的修剪。
点击小图看大图
树木水分平衡图解

  (三)树木栽植对策
  1、适树适栽
  (1)根据树种的不同特性采用相应的栽培方法,特别是根据其水分平衡调节适应能力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2)对于易栽成活的树种(如黄葛树,刺桐等),可采用裸根栽植,不易成活的树种(如天竺桂,桂花等)须带土球栽植,并采取相应的水分调节措施。
  (3)一般园林树木的栽植,对立地条件的要求为:土质疏松、通气透水。对根际积水极为敏感的树种,如雪松、广玉兰、桃树、樱花等,在栽植时可采用抬高地面或深沟降渍的地形改造措施。
  2、适时适栽
  (1)落叶树种多在秋季落叶后或在春季萌芽前进行栽植,因为在此时期树体处于休眠状态,生理代谢活动滞缓,水分蒸腾较少且体内贮藏营养丰富,受伤根系易于恢复,移植成活率高。
  (2)常绿树种栽植,在南方冬暖地区多于秋天栽植,或于新梢停止生长期进行;冬季严寒地区,易因秋季干旱造成“抽条”而不能顺利越冬,故以新梢萌发前春植为宜;春旱严重地区可行雨季栽植。
  (3)雨季(夏季)栽植。受印度洋干湿季风影响,有明显旱、雨季之分的西南地区,以雨季栽植为好。抓住连续阴雨或“梅雨”的有利时机进行。
  3、适法适栽
  (1)裸根栽植
  此法多用于常绿树小苗及大多落叶树种。裸根栽植的关键在于保护根系的完整性,骨干根不可太长,侧根、须根尽量多带。
  从掘苗到栽植期间务必保持根部湿润,防止根系失水干枯。根系打浆是常用的保护方式之一,可提高移栽成活率20%以上。浆水配比为:过磷酸钙1kg+细黄土7.5kg+水40kg,搅成浆糊状。为提高移栽成活率,运输过程中,可采用湿草覆盖的措施,以防根系风干。
  (2)带土球移植
  常绿树种及某些裸根栽植难于成活的落叶树种,如黄角兰、玉兰等,多进行带土球移植。大树移植和生长季节栽植亦要求带土球进行。
  对直径在30cm以下的小土球,可采用束草或塑料布简易包扎,栽植时拆除即可。
  如土球较大,使用蒲包包扎时,只需稀疏捆扎蒲包,但栽植时须剪断草绳撤出蒲包物料,以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水分和无机养分的吸收,并促进新根萌发。如用草绳密缚,土球落穴后,也以剪断绳缚为宜,以利根系透气恢复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