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募配穴治疗腑病” 与 “俞原配穴治疗脏病”

 海潮音976 2015-10-02


是导师王富春教授提出来的具有创新性的特定穴配伍理论[1]。按其理论选穴治病,具有临床疗效好、取穴方便、穴位少、患者易接受等特点。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老师曾多次运用两种配穴方法治疗脏腑病证,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结合笔者学习体会将其整理成文,以供针灸同道们参考。

  1 合募配穴与俞原配穴 
  1.1 合募配穴治疗腑病 
  合募配穴之“合”指下合穴而言,又称“六腑下合”,亦称“六合穴”,是手足三阳经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包括小肠之下合穴下巨虚(胃经穴)、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胃经穴)、三焦之下合穴委阳(膀胱经穴)、膀胱之下合穴委中(膀胱经穴)、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胃经穴)、胆之下合穴阳陵泉(胆经穴)。其中足三阳经之下合穴与其合穴相同。即《灵枢?本输》中提出的“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其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有“上病下取”之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素问?咳论》云:“治腑者,治其合”,说明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之一。合募配穴之“募”是指五脏六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募穴,又称“腹募穴”,包括胆募日月、大肠募天枢、心包募膻中、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肺募中府、脾募章门、心募巨阙、肾募京门、肝募期门。《难经?六十七难》载:“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明代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说“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说明募穴属阴,对六腑病证有着特殊的疗效,是治疗六腑病的重要腧穴。 
  合募配穴主要是指将六腑的下合穴与本经的募穴相配[2]。因其特点皆为治疗腑病,所以合募配穴是取两者在主治上的共性,相互协调,增强疗效,以治疗六腑病证为主的一种配穴方法。下合穴在主治上偏于内腑,重在通降;募穴在主治上亦偏重内腑或阳经的病邪。因此将合募相配,更适于治疗腑病、实证、热证。下合穴位于下肢,其位在下,与脏腑有纵向联系;募穴位于胸腹部,其位在上,与脏腑有横向联系,二者相配属上下近远配穴。一升一降,升降相合,纵横协调,气机通畅,阴阳相续而腑病可除。
  1.2 俞原配穴治疗脏病 
  俞原配穴之俞,即“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始见于《灵枢?背腧》,其曰:“肺腧在三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中云:“十二腧皆通于脏气”;《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又曰:“阴病行阳,当从阳引阴,其治在俞”。说明背俞穴接近内脏,在临床上皆能反映五脏的盛衰,为治疗脏病的重要特定穴之一,包括肺俞、厥阴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肾俞、肝俞、心俞12个腧穴。俞原配穴之原,即“原穴”,又称“十二原”,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包括肺经原穴太渊、大肠经原穴合谷、胃经原穴冲阳、脾经原穴太白、心经原穴神门、小肠经原穴腕骨、膀胱经原穴京骨、肾经原穴太溪、心包经原穴大陵、三焦经原穴阳池、胆经原穴丘墟、肝经原穴太冲。其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故原穴能反映脏腑及十二经脉病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转归起到了指导意义。因此,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病的主要穴位之一。 
  俞原相配是将本经脏腑所属原穴与其背俞穴相配,取其原穴与背俞穴在主治性能上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的一种配穴法[3]。虽两者皆可治疗脏病,但就其主治性能而言,原穴擅扶正祛邪,以调脏器之实质;俞穴偏调和阴阳,以调脏器之功能。两者相配功效显著,对各脏腑之虚实、邪气之盛衰皆有调节作用。 

2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将四诊所获得的证候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脏腑病变为目的的一种辨证方法。主要是对病变所在的脏腑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作出诊断。它是辨证的基础与核心。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十分重视脏腑学说。认为五脏六腑是维系人之生命的重要器官。如《灵枢?本神》称:“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灵枢?本藏》云:“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又重点介绍了心、肝、脾、肺、肾、胃、胆、大小肠等不同作用,朴素地提出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生殖、免疫等各种功能均和五脏六腑有关,将脏腑辨证分为肺病证治、大肠病证治等十二个病证体系,并将每一病证体系按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又分为不同的证型。如心病证治中心血亏虚时,临床多见面色苍白,心悸易惊,健忘,失眠或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淡或舌红少津,脉细弱等证;膀胱病证治中膀胱湿热时,多可见小便频数而急,短涩不利,尿色或赤黄或混浊或见脓血,或夹杂砂石,阴中灼热而痛,舌红、苔黄,脉数等证候。 

3 合募配穴与俞原配穴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 
  脏腑辨证与合募配穴、俞原配穴之间的联系,总体上应属于辨病辨证与配穴治疗上的关系。脏腑辨证是一种指导思想,而合募配穴与俞原配穴则是具体的治疗选穴原则。只有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操作中才能得到可靠的临床疗效,只有选择了正确的配穴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临床治疗时,若能在明确了脏腑辨证的同时,采用正确的合募配穴与俞原配穴的选穴原则治疗疾病,定能在临床中收到较好的疗效。如当患者出现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黏不爽,腹痛溏泄,头重身困肿,苔白腻或舌胖嫩,脉濡缓等症状时,根据其症状可诊断为寒湿困脾型腹胀。临床治疗中常选脾的背俞穴脾俞、原穴太白为主穴,加减治疗。若当患者表现为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则甚,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吐,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等症状,根据脏腑辨证可诊断为胃寒型胃痛,临床治疗中常选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募穴中脘为主穴加减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