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中关村的历史记忆

 青梅煮茶 2015-10-02


提起中关村,可谓是无人不知。但若问起它的历史渊源和来历,曾经一度即使是老北京甚至中关村的老住户,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各种介绍中关村的材料中,几乎没有人对它的昔日谈出只言片语。历史上的中关村什么样?中关村的原址到底在哪儿?我校环境学院的岳升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关村的所在地海淀镇是自古以来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镇。'海淀'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元朝王恽著的《中堂纪事》一书。在元朝以前,海淀镇附近还是一片自然沼泽地带,故称'海淀',当时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居民点。到清代中叶,由于'三山五园'的修建,带动了海淀镇的逐步繁荣。'中关村'就坐落于海淀镇。

'中关村'作为地名在历史上的称谓比较混乱,见于文字和地图记载的先后有'中官'、'中关'、'中湾'、'中官村'、'钟关儿'等。据岳升阳老师详细考证,在这些称谓中'中官'可能是最早。到底哪个称谓是中关村的正身?

在清末民初的地图上,始见今天的中关村这块地域的标注。当时的'中关地'是一片庄稼地,中间零星散落着一些坟头,周围是稀散的20来户人家,地理位置东西大约为今天的蓝旗营西侧至北大东门,南北从北大物理学院到四环路。

在民国初年1914年的北京地图上,'中关'这一地名的出现并不带'村'字,同时还有一些地图将其称为'中湾'、'中官'等。城府老人金勋祖上参与修建圆明园、绘测地图的工作,在其所编的《城府村制》中提到'钟关'这一说法。解放后,在1950年的新北京地图上,'中关村'的称呼首次出现,而在1951年1:1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则又出现了'中官村'的说法。



对于诸种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对'中关'一说解释为: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令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但这一说法显然不可信,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当时祝寿的路线是由朝廷规定的,别处不可随便搭建城关,况且当时这一地域只有田间小路,何谈城关,其名无由。

至于'中湾'的说法,有人认为它是'中关'的谐音,岳升阳认为权且作一说。关于'中湾',确存有一道沟。在今天的海龙电脑城北侧,有一南北走向的沟渠,延伸至逸夫一楼向东北方向拐去,途经新化学楼南侧,在清华二校门前汇入清华校河。这条沟渠南北走向,在河道上部向东北方向拐,分为上下湾,也称为前后湾,今清华后门仍有一地名称作'后湾',可以为证。这条沟是清朝雍正年间修挖的,用来排遣淤水。因为当时北边有圆明园的驻军,每逢下暴雨,雨水便向城府内流,此条河道至70年代仍可看到痕迹。

又有'中官'一说。历史上'中官'一称指太监。在《明史》中用'中官'称太监的有200多处,此外还称太监为'内侍''内官'、'内臣'、'老公'等。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中关村之所以称'中官'是因清朝太监之故。而事实上,清朝已经很少用'中官'这一称呼指太监。尽管今天的中关村医院中仍留有太监碑,周围也有不少相关的遗迹(距离最近的一处清代太监墓在今天的北大附小附近)。但在老中关村地界上并未发现太监的相关遗迹。



尽管如此,这种说法还是为合理解释中关村的缘起提供了角度。岳升阳认为,'中官'的称谓应该与明朝太监有关,而非清朝。可能性有以下几种:一为太监的墓地,二为太监的田庄,三为太监庙宇,其中第二种可能性最大。在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即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并仍留有名为'刚秉'的太监像。根据碑文记载,此庙是从东边(即今天的蓝旗营附近)迁来,若此则正好位于中关村地界。此外,明朝太监势力强大,多拥有养老的庄园土地,因此从名字上推测也不排除其他来源说。

中关村地区最初并未形成自然村落,房屋散建于天地之中,无主要街道,多为田地中分布的零星住家。中关村最早为地块的名字,后来人渐渐多起来成为村名。建国前是个自然村落,直至1959年中关村派出所成立、196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中关村'才正式进入行政建制。如今的'中关村'由于科技园区'一区五园'的建立,已经超越了原中关村的地域范围,是一个跨行政区划的政策区域,并成为一个高科技品牌概念。

从几十年前寥落的几户住家到今日高楼林立人群熙攘,从昔日的自然村落到今天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中关村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多世纪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