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停机停产维修谁说了算?

 zhw9888 2015-10-02

      必须停机停产的设备检查、维护、保养、修理,往往是生产部门和设备部门矛盾尖锐对立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设备部门不得不向生产部门做出让步。但若因此而导致了设备故障并造成了较大的停机停产损失时,生产和设备两个系统就要掐架了,各自都有充足的理由感到委屈,都觉得责任在对方。

上级主管对此类事件的处理,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于是生产和设备两家内心都不服,都有满腹的牢骚和不满。特别是设备部门,往往觉得自己是后娘养的,领导偏向生产部门,设备部门不受重视。

设备要停机维修,到底谁说了算?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决策判断,只需要对照一个标准就能确定,即 “收益与风险”的权衡。

也就是说,评估生产订单延迟与设备带病运行两后果之间的损失大小。若生产订单延迟的损失超过了设备带病使用所造成的能耗增大、维修费用增加、设备加速报废乃至故障停机损失等,这种情况下设备部门必须让步。反之则要生产部门做出让步。

比如一个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合同订单,偶尔会有这种极端状况出现。所有人都必须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此时必须有舍弃一切保订单完成的决断,无论设备还是人员。成则活,败则死,没得选择。

当然一般情况下不是这样的,所以在判断上需要综合考虑二者的风险概率因素。订单不能按期完成的后果很容易估算出来,难度在于设备后果的风险概率评估。

这是最能展现设备部门功效、也是衡量其是否真正称职的要害。当前的问题在于,我们一贯感到委屈的设备部门、一贯牛气哄哄的设备人,有谁能把这“设备后果的风险概率评估”靠谱的做出来?!

扪心自问,这很难么?实话说,真不难。但需要及时的、准确的设备状态信息以及既往的经验总结作为判断的基础。仅此一条,恐怕大部分企业、大部分设备部门、大部分设备人,做不到。沈立智老师早在20几年前就做到了,所以他很早就成为我国当之无愧的设备故障诊断专家。

更多现实的状况是,通过生产管理、工艺调整等措施,同样也能解决至少是缓解完成生产订单与设备停机维修之间的矛盾。

但是生产系统往往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既想省事省心又想掌握主动权,只想通过挤兑设备部门达到目的。这种状况怎么解决?作为设备人,自家人说自家事,咱还得从自身做起,掌握生产工艺流程。

设备人必须掌握生产工艺,这是我国著名设备管理专家张孝桐老师一贯倡导的观点,真真点到了痛脚。

以我的既往经验,其实订单完成时效的问题,很多时候从销售部门最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但企业销售部门远比生产系统更强势,在领导心目中,设备部门跟人家根本不是一个层级,难有平等对话协商的可能。

设备部门要想掌控维修主动权,终究还要靠自家的实力。

不少管理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难题,提出了把生产、设备两家合为一体的矛盾内部消化方案(当前不少企业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但如此一来,设备管理与维修就变成了单纯为生产系统提供专职服务了,对企业设备资产的保值增值节能降耗等,肯定不利。屁股决定脑袋。

凡事有利必有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