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住人性,才能抓住利润

 zhw9888 2015-10-02


消费者或者顾客的忠诚度是有极限的:当产品不变,他们就会变  

美国咨询专家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很早就在《价值转移》中提到过一个观点,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偏好具有不断求变的内在属性,因为人性本身就喜欢求新求变,更刻薄点说就是喜新厌旧。所以当产品不变,顾客或者消费者的忠诚度就会变。鲍勃·戴维斯是Lycos公司的创始人和前任首席执行官,他在书中指出在互联网行业,6年就是一生。以前3年的事情,会变成3个月来完成。在互联网时代速度就是生命,你必须在别人明白过来而效仿你之前,快速成长。   

传统的市场营销,讲的是定位:如何根据需求,细分市场,界定市场领域,然后挖掘,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但现在市场形势的演变,仅有这一些还不足以吊起消费者的胃口。从21世纪开始,由于传媒的普及使信息无所不在,于是有更多的具体的营销方式被挖掘出来,比如用户体验、虚拟社区、整合营销等等,无一不在迎合消费者或者顾客求新求变的人性。

从左脑到右脑的转变:技术驱动转向情感驱动的创新设计  

从曾经的机械时代进入到电脑时代,工具已经从专家手上转移到大众手上。每个人都可以聚合信息,产生变革,单一的功能性需求,不再是产品的唯一重要的诉求。而且即使是功能性的需求也要充分考虑人性,特别是要契合现代生活方式轨迹,比如手表,要符合人体工学中的人类生活习惯、人体敏感度。Facebook上市缔造了千名百万富翁,扎克伯格的故事激励着一波波创业潮,成就了互联网时代的一段神话。Facebook的成功之道在于,扎克伯格不只是程序员,他更深谙人性交往之道。在马斯洛那里社交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水泥森林里孤独忙碌的都市人正渴望以最小的时间成本实现这种需求,扎克伯格横空出世,与其说他是技术英雄,不如说他比我们先洞察了人性。   

多年来,科技领域被一种过于线性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所统治,使得这个时代到处都是“知识民工”——一种是只会用左脑的程序师和程序员,它最终只能引向残酷的价格战,大家拼技术、讲成本,拼谁快,拼谁做的便宜,四处硝烟滚滚,你方唱罢我登场。当苹果以无人匹敌的姿势进入我们的生活,当“乔帮主”拿着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微微笑时,其实就已经意味着左脑时代的结束,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娱乐感和意义追寻等等右脑能力为主导的“右脑时代”成为未来方向。任何产品,不仅要体现左脑的贡献,但更多的是要表达右脑的能力:产品工业设计是否充分体现了时尚和艺术品味(创意),产品的研发能否让客户感同身受(共情),是否为客户提供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用不同的规则玩相同的游戏:可以被外包的生活方式甚至生活本身

想想看,作为人类的我们还有什么跟商业没有零距离接触?即便是生活方式甚至是生活本身其实也是可以外包了。   

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来宣告芸芸众生的独特的价值?现在只需要购买不同的产品就可以。人们购买的任何产品都标示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买宜家,买的是简约环保DIY,是“瑞典的快乐简单范儿”和“充满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却又不失内敛与本真”的有机生活;买无印良品,买的是原生态和自然观,是“备受品位人士推崇”的简约和质朴,是“与其说无印良品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的小清新金句。买优衣库,买的是简约设计与基础百搭,是“坚持我思我想我作”的群族细分站队法。其他,正如科特勒曾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休闲;法拉利卖的不是跑车,是一种近似疯狂的驾驶快感和高贵;劳力士卖的不是表,是奢侈的感觉和自信;希尔顿卖的不是酒店,是舒适与安心。凡是搭上“生活方式”四个字,任何品牌都能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很快引领时尚大潮。谁也不管它是不是骗人的,关键是找到了感情上的共鸣。   

生活方式可以购买,生活可以吗?我们都这么忙,因为我们要看肥皂剧,要聚会,要打游戏,所以我们没空做饭,没空带孩子,没空打扫房间,甚至没空工作!商业的意义在于解决需求,无论看上去多么不合理,这就是利润的来源。所以,生活也可以外包,所有烦恼都有商业的解决之道。Esquire美国版首席编辑雅各布斯曾经在看完《世界是平的》之后,虚拟出了一篇“外包帝”自传:他找了一家印度外包公司,让这个外包团队帮他查稿件资料、给老婆送礼物、从网店里买日常用品、给儿子买玩具、交手机费、给老板发电邮、帮老婆安排生日派对、回绝不想理会的工作请求、投诉美国航空、写邮件关心父母、给老婆赔礼道歉、编撰自己的维基百科。甚至连写这篇自传也让他觉得厌烦——干脆连它的结尾也外包给印度人好了!以此推之,懒惰的人性将会提供商家多少的商业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