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选| 昔日帝国西班牙:为扩张版图付出惨重代价

 昵称1417717 2015-10-02

文 | 格伦·哈伯德 蒂姆·凯恩

摘自《平衡:从古罗马到今日美国的大国兴衰》,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已获出版社授权

我已将另一个世界收归国王、女王陛下统辖,从此人们眼里贫穷的西班牙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致胡安娜公主函,1500年10月

西班牙(1469~1898年)是历史上最糟糕的帝国。这样说是因为它错失了称霸世界的良机。从来没有一个大国具备像它那样繁荣强盛或者引领世界的潜力,但它根本不懂得因势利导提高生产率,实现经济繁荣。历史学家亨利·卡门曾经写道:“一个不发达国家居然还没变富就‘衰落’了,这实在令人费解。”这样的评价抹杀了西班牙帝国曾有的光辉、勇敢、高贵的历史时刻,实在令人遗憾。

1492年发现“新大陆”后,丰富的白银资源使刚刚统一的西班牙帝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出人意料的提升。然而仅一个世纪后,西班牙帝国就两次宣告破产。到了17世纪,该国破产的次数更多了。受狂热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西班牙帝国国库里的白银堆积如山,但是国家的生产率和国民的长期生活水平低得可怜。因为缺乏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西班牙无论在相对意义还是绝对意义上都是落后的。关于西班牙的这段历史,没有任何争议。对西班牙帝国的兴衰,人们已达成了以下共识:西班牙国力的提升靠的是经济,具体来说主要是在新大陆发现的资源;西班牙忽视发展资本主义,蓄意排斥本国商人,还驱逐了成千上万的犹太居民和非天主教教徒;财政失衡导致西班牙不止一次无力偿还债务。1为扩张版图而付出惨重代价

单一民族国家西班牙,是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统治北大西洋海岸的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统治横跨地中海南部和意大利的阿拉贡)联姻之后于1469年建立的。不久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来到西班牙宫廷,游说伊莎贝拉女王,希望从西欧向西横渡大西洋,请求女王资助其“发现之旅”。

16世纪,西班牙急剧壮大,至少从版图扩张就可以看出。伊莎贝拉与斐迪南分别于1504年、1516年去世,胡安娜公主得到西班牙的统治权。后来,胡安娜公主与哈布斯堡家族的腓力一世结婚,哈布斯堡统治的低地国家和勃艮第也并入了西班牙。1506年,腓力一世去世,胡安娜成为西班牙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西班牙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她的儿子查理五世后来还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查理五世的儿子腓力二世在位期间(1556~1598年),西班牙国力最为强盛。在16世纪的黄金时代,西班牙被誉为“日不落帝国”。我们今天以为它指的是英国,事实上英国是第二个荣膺“日不落帝国”称号的国家。西班牙统治的领地遍布各大洲,包括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荷兰、意大利大部、匈牙利、半个美洲、菲律宾及葡萄牙的贸易港口(分布在西非、东非、印度及马六甲海峡和中国澳门沿海地区)。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有一种观点,也许历史学家一般也持这种观点,那就是西班牙差点儿就成了欧洲霸主。如果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打败英国,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状况就可能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如果葡萄牙不是在几乎最糟糕的时候(1640年)造反,那么西班牙公开对法宣战后,战争最后的赢家就很可能是西班牙。然而,1648年,懦弱的西班牙国王同意荷兰全面独立,意图集中全力对付法国。试想,如果元帅、将军或步兵等更加善战,谁知道战事会如何变化。

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战争使西班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员死伤惨重,财富大量流失。保罗·肯尼迪认为,只要看看“不断上涨的军费”,西班牙衰弱的程度就暴露无遗。的确,由于战事频繁,参与战争的人数不断增加。新式武器和新战术的出现,一改传统以骑兵为主的作战方式,代之以大规模步兵编队的大众化作战方式。16世纪20年代,查理五世抵御法国入侵意大利,动用的士兵为30000人;到了16世纪30年代,士兵人数增加到60000人;到了16世纪50年代,他指挥的军队更为庞大,超过15万人。后来的80年时间里,西班牙军队人数翻倍,增至30万人。然而,到了17世纪40年代,军队人数骤减至10万人。人口规模,尤其是卡斯蒂利亚的人口逐步减少。主要原因是战争,私营经济的发展严格受限和宗教迫害也是导致人口减少的重要因素。1938年,经济历史学家厄尔·汉密尔顿曾发表一篇有影响的论文,文中提到17世纪的西班牙人口如何骤减了25% ,而且认为战争因素对其影响甚微。经济迁移几乎掏空了伊比利亚半岛,汉密尔顿在论文中写道:“根据1594~1694年的人口调查,几乎所有从事制造业的城市都遭遇了人口骤减危机,巴利亚多利德、托莱多、塞戈维亚等城市的人口减少了1/2以上。”

1659年,西班牙和法国签订了《比利牛斯条约》,西班牙的大国梦从此破碎了。西班牙不得不应付仍在其治下却图谋分裂的叛军,肯尼迪推测,西班牙“在为其当初的过度扩张付出代价”。这个结论本身看起来有些牵强,与肯尼迪对西班牙的其他许多看法也不一致。难道1519年查理五世谦恭地接受领土划分协定,一切就会是大团圆结局吗?不,欧洲各国的竞争是根深蒂固的,军事战争只是其一。我们认为战争是“变相的政治扩张”,就像普鲁士战略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说的那样。战争无疑会导致交战各方血流成河,但是隐藏在其背后的经济竞争,对战果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为什么荷兰和英国没有因为持续的战争而耗尽国力?1557年,法国和西班牙一并宣布破产,而英国财政预算的90%都用于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强大。2超级大国梦的破灭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西班牙的衰落是因为军事上的过度扩张?答案是“无知”。1492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3个世纪前,威廉·配第出版《政治算术》的两个世纪前),根本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经济理论。当时,识字的人很少,迷信大行其道,教会倡导人们重道德、轻物质,做法则是将异教徒逐出欧洲(如几百年前的收复失地运动),以及向海外的野蛮人传教。

尽管当时的统治者对经济增长缺乏认识,但增长幅度相当大。16世纪,大部分欧洲国家空前繁荣,尽管增长幅度比不上今天,但却实实在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世界版图又扩大了,与此同时,新科技、新粮食作物与新种植技术带来更大的效益,欧洲大陆的竞争激烈,贸易不断扩张。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图6–1),1500~1600年,西欧29国的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从771美元增长到890美元,增长率为15% 。西班牙的人均收入尽管起点低,但是增长速度较快,从661美元增长到853美元,增长率为29%。比西班牙的人均收入增长更快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英国,100年间人均收入的增长率达到36%,另一个是荷兰,增长率高达82%,令人咋舌。

17世纪的经济增长态势则截然不同。1600~1700年西班牙、法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停滞不前,与英国、荷兰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一些国家的经济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将其他国家甩在后面。

1600年后, 西班牙的经济实力下降,而英国的经济实力增长一倍,荷兰的经济实力增长近两倍。相对而言,1600年的西班牙几乎不具备竞争力,但请注意,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明整个西班牙帝国的情况,它们只代表伊比利亚半岛。

西班牙发现美洲,曾希望建立一个与整个欧洲相抗衡的王国。倘若它没有大肆开发、实行奴隶制、疯狂榨取剩余价值,而是采取不同的殖民统治方式,也许新西班牙帝国就会建立,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甚至美国。可是,统治者们都热衷于宗教战争,他们认为军队比商业更能代表国家实力。更可悲的是,当时有些西班牙人看到了正确的道路,却没能说服统治者们。3债务危机导致帝国破产

1492年不仅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年份,而且是西班牙帝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其中有两个不相关的理由。经过8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卡斯蒂利亚的天主教军队击败顽强抵抗的格拉纳达酋长。1492年1月2日,格拉纳达酋长向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投降。同年,西班牙国王决定驱逐境内的犹太教徒,这是已实行了10多年的宗教迫害的扩大化。1492年3月的最后一天,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发布了臭名昭著的阿兰布拉诏书,下令在4个月内将不少于15万的犹太人逐出西班牙。留在境内的犹太人被迫改信基督教,可以保留私人财产,但依然有可能遭到迫害。

无论如何,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将永载史册,尽管历史修正主义极力淡化此次发现的意义,或者用后来发生的残忍事件诋毁这一发现。哥伦布永远都会是发现美洲的最重要人物,不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发现者,而是因为他是最后一个发现者。

1506年,哥伦布去世,他到临死的时候都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亚洲。但是,他多次到加勒比海岛屿和中南美洲航海,已经开了不好的先例。这不仅仅是因为哥伦布引进了奴隶制,与伊莎贝拉一世女王的想法背道而驰,还因为他的求财之道充满血腥与暴力。西班牙人从旧世界带来的动植物将使新世界焕然一新,包括马、牛、绵羊、猪、甘蔗、小麦和咖啡。与此同时,他们从新世界带回玉米、土豆、西红柿、烟草、巧克力和香草等欧洲闻所未闻的新奇事物。尽管如此,探险者梦寐以求的东西主要是亚洲的香料和黄金,因此他们开始了残暴的寻宝行动,最终他们找到了白银。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征服者,只凭27匹马和180名士兵之力就成功地击溃了印加帝国。他多次前往新世界,1530 年受命起航征服印加帝国,两年后战胜并生擒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为了赎回他们的国王,印加人想方设法开采出成千上万磅黄金、白银。可是,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发生了:1533年夏天,皮萨罗断定印加人再无金银可提供,便杀死了阿塔瓦尔帕。10多年过去了,1545年,西班牙征服者在秘鲁高山上发现了全球最大的银矿。与此同时,查理五世进入他的统治生涯的最后一个10年,此时的西班牙已成为新兴大国。

西班牙征服者在发现白银的矿山下建起了波托西城,很快波托西就成为帝国重镇,人口达到20万(比大部分欧洲城市人口还多)。此后两个世纪,从波托西城运回西班牙的纯白银的重量约为45000吨。随后,西班牙征服者又找到其他富含贵重金属的矿山,但是只有位于萨卡特卡斯的墨西哥矿能与波托西银矿媲美。

白银“贸易”的集中化管理表明了西班牙统治者对这笔财富的利用方式。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货币崛起》一书中写道:“西班牙护航舰队—一次多达100艘—每年送运170吨白银,跨越大西洋,最终停靠在西班牙塞维尔港口。其中有1/5的白银会留给统治者,占王室总开支的44%。”

西班牙建立了这样一种帝国形象:生为白银,死为白银。只要有白银,帝国就会繁荣,但是,“17世纪二三十年代贵金属进口量锐减,船队撤回,西班牙就无法生存了”。历史学家丹尼斯·弗林认为,大量的白银流入“造就了西班牙的强大”,但是导致帝国衰落的是间接的财政问题,而不是直接的货币供给。16世纪,从美洲人那里搜刮来的白银,数量上或许增加了,但同时在贬值。

查理五世和他的智囊团一样,不知道手上的白银会发生通货膨胀。弗林运用标准经济学的逻辑,指出“白银的市场价值无情地暴跌至其生产成本”。这是一个供求关系的教训:增加商品的供给,价格就会降低,这意味着白银的价格相对于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会降低。美洲庞大的白银产量,引发了欧洲所谓的物价革命。根据综合价格的历史数据,1500~1550年,几乎所有物价都翻了一番,到1585年,物价又上涨了50%。1585年,一个银币能买到的食物或衣服比1500年少了很多,整个欧洲都能感觉到这种变化,因为3个世纪以来欧洲的物价一直很稳定。这次通货膨胀导致欧洲的生活水平大打折扣,穷人更是深受其害。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西班牙王室所面临的难题。大量优质白银怎么会导致通货膨胀?罗马出现通货膨胀难道不是因为它的银币贬值吗?不管银币的含银量高还是低都会出现通货膨胀?我们现在知道答案是:通货膨胀跟通货膨胀是不一样的。不管是罗马还是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实体经济是不变的,而且两国的商品价格都在急剧上涨。以一个面包为例,我们来看看两国的通货膨胀如何不同。在罗马,面包涨价表现为货币价格上涨,而不是白银价格。把硬币的白银含量减半,你会发现面包(及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翻了一番,因此白银与面包的实际交换量不变。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则截然不同,因为白银供过于求导致白银价格逐年走低。在西班牙,流通中的白银总量翻了一番,但是面包的供应量相对稳定。钱太多,商品太少,所以物价自然会上涨。

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在《这次不一样》一书中提到,23个前工业化国家因为通货膨胀而欠下巨额债务,其中西班牙的情况虽然不是最严重的,但却最早出现通货膨胀。1521年,埃尔南·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阿兹特克,此时西班牙的物价涨幅超过40%。西班牙向欧洲主要的银行家族借钱,承诺将来用更多的白银偿还。同时,西班牙又急需多的白银支持军事扩张。查理五世曾用大量白银从欧洲各地的投资者手里换取大笔新的贷款,有富有的佛兰德、德意志、葡萄牙家族,有西班牙商人,还有意大利银行家。西班牙以前没有国债,这些国债特别合国王的心意,因为它不需要西班牙立法机关批准。这样的事件应该引起人们对制度的警觉,如果政府部门发行国债的能力得不到约束,国家必将陷入财政混乱。莱因哈特和罗格夫指出,西班牙欠下的债务,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1/2。

16世纪50年代,西班牙受到第一次债务危机的冲击。腓力二世曾在信中对他的父亲查理五世说,财政赤字高达300万达克特(曾在欧洲流通的金币),就算来自新世界的资金也无法填补,“因为签署的汇兑许可协议不允许,来自印度的钱这几年尚无法动用”。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次年,西班牙帝国仍无法偿还债务。3年后,即1560年,西班牙宣告破产。之后在1575年和1596年,腓力二世两次宣告破产。后来的国王又有三次宣告破产,分别在1607年、1627年和1647年。

西班牙怎么会频频宣告破产?1557年西班牙第一次宣告破产后,贷方在借款给西班牙时应该会非常谨慎才对。原因在于,1557年西班牙宣告破产并不意味着它拒绝支付本金,而是暂停支付,并且通过谈判对债务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还请记住一点,许多债权人都是帝国的臣民,没有什么政治分量。西班牙发明了一种减少债务的机制,即发行了长期政府债券(juros),按固定利率支付利息。长期政府债券是一种安全的投资产品,腓力二世从来都是如期偿还债务,但是这样一来导致国家的整体财政吃紧。

1977年,《经济学人》杂志报道,荷兰发现大型天然气田,虽然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却掩盖了其他行业的衰落,尤其是制造业。该杂志把这种现象称为“荷兰病”。外汇流入生产资源领域,导致国内其他行业的竞争力减弱。这种资源危害在西班牙帝国更严重,因为美洲白银并没有被用来发展金融业。白银一部分流进国王的口袋,一部分用于军事扩张。

汉密尔顿说,1585年,“西班牙的海上船队即使没有荷兰强,至少也跟后者旗鼓相当,装载量是德国的2倍,是英国、法国的3倍”。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西班牙商船的装载量下降了约75%,绝大部分停靠在西班牙港口的都是外国船,西班牙的造船业“几乎不复存在”。

陆上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汉密尔顿说,当时西班牙的经济政策饱受诟病,特别是“沉重的赋税”。17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的情况更加严重,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财政失衡”造成的。汉密尔顿列举了7位17世纪的西班牙经济学家,他们“历数了导致西班牙衰落的大多数罪状,例如长子继承权、永久占有权、流放驱逐犹太人、砍伐森林、神职人员冗余、轻视手工劳动和艺术、无节制的施舍、币制混乱、沉重的赋税等”。4集权政策产生的挤出效应

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用利维坦来形容高于一切的国家权力,该词源于《圣经》旧约部分,指的是一种可怕的怪兽或强大的撒旦。

考察西班牙帝国错失称霸良机的历史,让我们感到震惊的不仅是它在拉美国家建立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至今阴魂不散;最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是,15世纪西班牙对自由市场、自由劳动力的限制,在21世纪依然是其主流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想欧元区目前的债务危机,西班牙、意大利是其成员国,荷兰、德国也是其成员国。四国失业率跟世界银行《经商》报告上的排名有密切关系(西班牙的全球排名是第44位,德国的全球排名是第19位),跟四国的债务水平关系不大。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德国的失业率为5%。在西班牙,街头暴乱不断,失业率比德国高出5倍。有一个好消息是,很多欧洲人,其实是很多西班牙人,都察觉到了事情的真相,他们要求结束“来钱容易”的解决方案,就是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在几百年前倡导的那种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